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2019-11-25罗来根余敏燕彭小剑

物流技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物流

罗来根,余敏燕,彭小剑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1 引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就业蓝皮书相关数据显示:2017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本科和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6%和92.1%,这是10年来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生。近10年应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7 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比2016届(91.5%)略高。然而,蓝皮书统计的2017届本科和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4 774元和3 860元,高职毕业学生收入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且就业质量一般。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直接沿用了本科教育模式,未能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未能结合市场需求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导致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

2 教育供给侧概念界定

“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由此,供给侧改革被引用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教育供给侧即教育的供给方由学校及相关资源构成,教育需求方即用人单位,由社会企业构成。本研究从教育供给侧视角入手,通过对高职物流学生自评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对比分析,结合高职物流学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考核以及就业指导培训四个方面提出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学生能够更好的符合用人单位需求[2]。

3 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供给侧匹配程度检验

3.1 构建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确定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评定的初始指标体系,再通过与物流企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和高职物流专业方面教育专家进行访谈,确定最终的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2 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供给侧匹配程度T检验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高职物流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评价的12个指标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五个等级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并赋予相应的分值为1、2、3、4、5分,通过学生自评以及用人单位评价比较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学生自评主要是针对所在工作单位的高职院校已经在实习阶段的16 级物流管理的98 位学生和即将实习的17级物流管理80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2 份;用人单位评价主要选择16 级物流管理实习比较集中的三家企业(江西时捷物流、江西京东物流、江西美宜佳)各个岗位的负责人20人进行调查问卷,且均为有效问卷。运用SPSS 软件对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供给侧匹配程度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供给侧匹配程度T检验

从表2可知,物流专业实践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意识能力、职业获取能力、职业选择发展能力6个评价指标的P值均小于0.01,因此这6个评价指标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需求;工作态度能力P值为0.02在0.01和0.05 之间,说明一般显著;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新知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应对压力能力、岗位适应能力5 个评价指标的P 值均大于0.05,因此这5个评价指标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用人单位需求。

4 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人才培养目标现状及存在问题

4.1.1 人才培养目标现状。根据学校制定的2018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主要面向物流行业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仓管、运输调度、货运代理、采购、物流专员、信息录入员等岗位,掌握物流技能和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精神,并懂管理、会营销、能决策、善协调方面的职业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1.2 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通过与用人单位相关岗位负责人访谈发现,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不高,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没有突出高职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与本科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相差不大,培养人才目标设置过于宽泛,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2)缺乏与企业对接,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注重与企业需求对接。

4.2 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课程体系现状。根据学校2018年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有16门,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体育、英语、职业生涯规划等,学分累计为37 个;专业教育包括两个部分:(1)专业理论课程15 门,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物流基础、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学分累计为62分;(2)专业实训实践课程14门,主要课程有物流管理认知实习、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采购管理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分累计为41分;综合素质教育有15 项,主要有公共选修课、公益劳动、安全知识教育、技能证书、技能竞赛获奖等,该部分学分为弹性制,最低需要修满10个学分。

4.2.2 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通过对学校16、17 级物流管理的152位学生调查发现,物流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体系的评价并不高,只有8位学生认为课程体系是非常合理的,14 位学生认为是比较合理的,124 位学生认为是不太合理的,6 位学生认为是非常不合理的。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认为课题体系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1)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少,虽然专业理论课程开设了15门,但包含了较多管理大类课程,实际物流专业理论课程只有9 门,且均为必修课程,缺乏弹性;(2)实践课程较少,课程效果不佳,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训课程和毕业顶岗实习,实训课程虽然有14门,但学生对实训课程教学质量均不太满意,除了上课地点与形式有所改变,课程内容与理论课程相差不大,缺乏实践方面锻炼;(3)选修课程过少且单一,目前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是在全校范围内共同选择,主要课程有美术鉴赏、艺术赏析、美学原理、心理学、创新创业实战管理等,每个学生只需要修满两门即可;(4)通用能力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商务礼仪这几门课程,调查发现学生对这方面课程的需求程度比较高,普遍觉得通用能力相关课程过少。

4.3 课程考核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4.3.1 课程考核评价现状。课程期末考核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组成,其中平时作业所占比最重大,为百分之六十,考勤和课堂表现各占百分之二十;期末考试方面,课程主要分考试课程和考察课程,考试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试卷考试和过程性考核两种,考察课程一般考试时间设置在最后两节课程,由任课老师布置课程相关任务,学生完成上交,再由任课老师进行评阅打分。

4.3.2 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考核评价虽然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但任课教师一般还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对于平时成绩考核把控不严,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难以对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准确考核。期末考核中,考察课程是以完成老师布置课程相关任务进行考核,布置任务较少,也相对简单,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实质能力考核;考试课程中,通过试卷考试主要侧重点还是在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而过程性考核也是流于形式,仍然是以理论考核为主。从上述可知,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属于结果性考核评价,难以通过考核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相关课程的实践能力。

4.4 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

4.4.1 就业指导现状。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相关课程进行指导,开设课程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创新创业经典案例教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四门,这些课程开设时间较早,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在第一学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开设在第三学期,大学创新创业经典案例教程和就业指导开设在第四学期,而在到了第五学期末学生需要就业选择时,没有开设任何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或者培训,这对于学生的就业选择以及职业发展规划是十分不利的。

4.4.2 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及相关的访谈发现,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就业指导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方式仍然是以课程为主,通过任课老师理论讲解,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而且相关的理论观点也比较陈旧。另外,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并未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缺乏针对性;(2)就业指导培训次数太少。有部分学生反映没有参过就业指导培训,参加过的学生也反映次数太少,部分参加过的学生也是自发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讲座,覆盖面较窄,且内容没有针对性。

5 供给侧视角下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5.1 供给侧背景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考虑高职院校特点,注重对学生物流实践技能培养。另外,应重视企业意见,深入与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共同制定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计划。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物流人才才能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好地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宜设置过于宽泛,应该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将其与高职物流学生的欠缺能力有机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3-4]。

5.2 重视学生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对高职物流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学校目前的课程体系满意度较低,结合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学生对课程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1)加大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并设置部分专业选修课,在增加专业课程部分可以充分与企业合作,分析企业实际案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特点选择喜欢的专业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2)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多以企业实际问题为背景,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3)增设通用能力相关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对高职学生相关课程需求进行调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并注重选修课程上课质量[5]。

5.3 企业参与课程考核,注重考核反馈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尤其是专业课程考核,应注重过程性考核,并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到课程考核中,甚至可以将考场转移到企业,由企业根据实际问题,设置考核题目,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新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就业能力。另外,要注重对考核结果的反馈,企业应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反馈意见对物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形成“运行→检验→反馈→调整→运行→检验→反馈→调整”良性循环的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职物流学生就业能力[6]。

5.4 注重就业指导培训

在就业指导能力培养方面,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之外,还需增加专业就业指导培训。在就业指导培训内容上,应该多结合高职物流专业特点,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结合学生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分析物流企业需求,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自己与用人企业进行匹配,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职业获取能力。另外,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培训方面应加强与企业间合作,积极邀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到学校给学生讲座,指导学生做好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7-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物流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