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视角下武汉物流发展策略
2019-11-25胡海
胡 海
(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5)
1 引言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业降本增效工作,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强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智能化,以实现降本增效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输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物流业作为武汉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甚至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影响相关因素的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产品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1]。社会物流成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物流总费用,是反映地区物流发展水平和总体规模的指标,常用它代表一个地区的宏观物流成本[2]。一般取社会物流费用与GDP比率作为行业衡量物流成本高低和横向对比的标准。
2 武汉物流成本总体情况
根据《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社会物流总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其中运输费用=∑货运周转量×货物平均运价;保管费用=∑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保管费用率;管理费用=社会物流总额×物流管理费用率。2018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 072 亿元,同比增长9.5%,近五年年均增长8.1%,增速低于社会物流总额、GDP 现价增长。其中,运输费用883 亿元,同比增长10.6%;保管费用843亿元,同比增长6.8%;管理费用346亿元,同比增长13.9%。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比率为13.96%,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15%,低于同期全国0.84%。近五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武汉物流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水平逐步提升。2017-2018年武汉市社会物流费用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2014-2018年武汉市社会物流费用情况
(1)从三大费用增长情况来看,管理费用增长最快,人工成本是推动管理费用增长主要因素。2018年管理费用同比增幅上升3.3%,管理费用与GDP 的比率为2.3%,较上年上升了0.1%。三大费用中管理费用增幅最高,且同比增幅还上升。抽样调查情况表明,2018年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快,同比上涨了27.6%,是管理费用增长主要原因。
(2)从三大费用占比来看,运输费用占比提高,保管费用占比下降。2018年三大费用占比呈现“42.6∶40.7∶16.7”结构趋势。运输费用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了0.4%,保管费用占比较上年同期回落了1.0%,运输费用占比提高,保管费用占比下降反映武汉物流周转水平与保管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成效。
(3)从季度费用占年度份额看,不论社会物流总费用还是三大分项费用均呈现第一季度占比约20%,第二季度占比约25%,第三季度占比约25%,第四季度占比约30%的趋势,表明物流活动受季节性周期影响明显。
3 社会物流成本对比分析
3.1 武汉物流成本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成本结构问题较为突出
2018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 072 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比率为13.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4%;武汉单位物流成本为0.57元/t·km,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元/t·km。武汉费用结构占比为“42∶41∶17”,与同期全国(52∶35∶13)相比,武汉物流成本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单位保管成本为0.37元/t·km,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部分领域尤其是保管和管理费用占比偏高。
3.2 武汉物流成本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降本增效空间较大
武汉市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持续下降,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比率位于14%以下,但是仍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10%),武汉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武汉的运输结构不合理,公路运输占比较高(62%),多式联运比例较低(5%),而欧美主要集装箱港口海铁联运比例达到20-30%,运输网络与组织方式的创新使得欧美等地区运输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武汉从事共同配送的物流龙头企业少,配送车辆资源难以跨企业、跨行业整合,商品流通较慢,保管费用较高,单位保管成本为0.37 元/t·km,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20%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重点加强存货管理、加快货品流通周转,减少存货占压资金的利息和存货贬值或过时的机会成本[3]。在中美物流成本比较中,美国管理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为3-5%,而武汉在16%左右,管理成本高也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3.3 部分同类城市社会物流成本比较中,武汉物流成本水平具有明显优势
由于各重点城市物流统计开展情况各异,并考虑物流数据的收集情况,选取深圳、南京、青岛、广州、郑州、大连、长沙等七市与武汉进行比较分析。2018年武汉与部分重点城市物流费用对比如图1所示。
部分同类城市社会物流成本比较中,就绝对额来看,武汉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 072 亿元,仅次于广州(3 265 亿元)与深圳(3 060 亿元)。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比率来看,武汉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比率为13.96%,依次低于青岛(14.10%)、广州(14.28)、郑州(14.73%)、大连(14.76%)与长沙(14.94%),高于深圳(12.63%)与南京(13.72%)。武汉物流成本水平高于南京,主要体现南京服务业占GDP比率达到61%,高于武汉6.4%,产业结构对物流成本具有影响。考虑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对物流成本的影响[4],武汉与深圳、青岛、郑州、大连、长沙的三产结构较为相近,而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比率:长沙(14.94%)>大连(14.76%)>郑州(14.73%)>青岛(14.41%)>武汉(13.96%)>深圳(12.63%)。从数据角度来看,反映武汉物流成本水平具有明显优势,仅次于深圳,深圳的经济体量GDP 是武汉的1.6 倍,综合经济实力促进了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
图1 2018年武汉与部分重点城市物流费用对比图
3.4 武汉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布局不合理。武汉阳逻港区岸线和港口等资源存在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江北铁路建设进展缓慢,铁水联运环节多、尚未实现“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现有铁水联运一期工程的物流服务缺乏时效和价格优势。中欧(武汉)班列配套物流园区和铁路口岸功能亟待完善。武汉物流综合枢纽和口岸大部分布局在长江以北,外向型企业大多在江南东湖高新区,无形给外向型企业增加了物流成本。
(2)货运结构有待优化,部分领域费用偏高。目前,武汉公路运量占总货运量60%以上,航空货运量不足0.1%,铁路、水运量合计约38%,公路一家独大。公路货运行业集中度不高,“小散乱”导致中转成本较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同时,部分领域费用居高不下,例如,物流企业投融资成本高企、土地厂房租金高涨,营改增后运输企业税负较高,物流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给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3)国际通道航线少,竞争优势不明显。现阶段,武汉天河机场仅开通了卢森堡、列日、芝加哥等少数全货机航线,国际货物仓储能力和口岸功能配套不足,增加了转关分拨成本。航空货运难以满足外向型企业需求,导致本地货源分流至效率高、航线丰富的深圳、郑州等地,造成货源和班次不断减少的恶性循环。成都、重庆、郑州、西安等中欧班列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抢夺市场,导致武汉货源急剧流失[5]。
(4)物流企业主体不强,智慧物流发展不足。武汉物流企业主体小、散居多,缺乏网络型、供应链型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供应链全流程信息的有效衔接。同时标准化、智能化装备设施在快消品、电商、医药、冷链等重点物流领域应用不足,导致仓储、管理成本长期较高。
4 武汉物流发展策略
4.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加强武汉物流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组织编制航空物流发展规划、多式联运发展规划、城乡物流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资源充分对接,尽量避免或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和同类功能设施过于集中带来的无序比价竞争。补齐物流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整合实施一批集疏港铁路和枢纽建设工程,加快天河机场货站扩建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4.2 调整运输结构,放大低成本运力资源
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推进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能力;优化铁路短驳运输环境,提升中欧(武汉)班列服务能力;完善天河机场货运组织能力,持续开辟武汉至国内外主要地区班次航线。推动中长距离大宗物资运输有序向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转移,充分发挥铁路、水运等大运量、低成本、低能耗等技术经济优势。
4.3 创新组织方式,推动多式联运发展
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有效推动多式联运高效发展。加快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与港口、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的衔接。加快实施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工程,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滚装运输,探索试点铁路驮背运输。积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协同推进跨区域多式联运发展。
4.4 推广新技术装备应用,提升标准化水平
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及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物流企业装备设施更新换代,提升物流服务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进行叉车、货运车辆、货架等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推广使用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货运集运单元,加快推广货运甩挂运输,共享标准化托盘、集装箱、挂车池等物流资源。
4.5 升级现代化管理手段,压缩可变成本
鼓励物流企业采用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集成供应链等关键技术,支持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物流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无车承运人、信用评价、交易结算、融资保险等增值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交易和服务示范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仓储交易”、“互联网+车货匹配”、“区块链+物流”等新模式,从供应链管理角度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发挥其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4.6 推动减税降费,降低制度性成本
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涉企收费“一张清单”制,探索建立物流领域“负面清单”和物流领域审批事项的“单一窗口”。继续落实货运通行费降低、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绿色通道”和普通邮运免费政策,完善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扩大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通行费优惠范围。放宽营运货车技术管理,实现货车“三检合一”。适度降低新能源车辆用电成本,减免附加服务费和停车费等。
5 结语
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武汉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应该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高质量发展良好势头。本研究从物流成本角度,剖析武汉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围绕顶层规划设计、运输结构调整、组织方式创新、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等重点方面,提出武汉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流发展策略,力求为加快建设“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