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措施
2019-11-25曾辉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曾辉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素养为目的的培养机制。素质教育机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应试教育机制下学生能力的不足,打破了应试教育机制下学生“唯分数论”的现象。素质教育的出现,体现着新时代特征,蕴含着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体质提升、增进学生体育能力与修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为符合当代教育发展需求,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推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建设。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素质教育概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模糊定位
如今,许多高校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常常更加偏重于教授更多技能方面的知识,偏重于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训练,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在教学内容中的尝试做得不够,对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除此之外,个别高校在整体层面对体育这一基础学科关注度不高,对体育教育的定位模糊,使得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速度滞后。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单一
如今,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呈现出“模式化”趋势——体育课程模式简单,结构单一,课程内容简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强调体育理论,不够重视体育实践。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体育素质教学中是行不通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久而久之也可能会挫失学生的体育兴趣,难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高校体育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教师发出指令,学生立即执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机械化、模式化训练之嫌,可能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高校崇尚自由创新,这样的理念也应始终贯穿于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去,才能使体育教学方法不断革新。
(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陈旧
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也表现出“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问题”。教师常常因为要考某一课程,而去要求学生练习这一项课程,采取强硬化、机械化的训练手段,使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实际上,这样的锻炼并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这样的训练和评判对学生长远发展而言是不足够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体育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标准难以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针对每一个学生全方面素质提升,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量体裁衣打造教育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推崇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基,以发展、长远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以提升学生全方位的素质为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彻底地改变了应试教育机制下的不利影响。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认识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校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教师对教育制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趋势的充分认识。在提升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地位的同时,体育教师应了解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大学生渗透“全民健身”的指导思想,并综合终身体育相关理论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为祖国做出更持久的贡献。
(二)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学科兼有理论与实践,比其他学科复杂。体育教师作为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指导者,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对高校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体育教师的自我探索。这不但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需具有专业能力,也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与广度。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加深自身文化水平,端正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树立与时代相符的教育观念。
(三)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吸引力
体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占指导地位,体育教学实践锻炼在教学实践中占主体地位。指导和主体密不可分。就理论而言,教师在课前应认真理解教材,把握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理论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就实践而言,教师应将理论中的锻炼方法灵活运用,实现科学高效的体育教学。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工作成果,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调节教育环节中多种影响因素,而且也应该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制定与实际相符的素质教育实施措施。高校体育教学应符合全民健身的导向,转化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将体育素质教育进行得更加彻底,以培养能力全面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