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

2019-11-25韩美佳

运动精品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常态调整

韩 宝 韩美佳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

韩 宝 韩美佳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新常态下对中国体育产业加强政策调整,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体育事业既有资源,明确体育产业的地位,促使产业结构在目标明确基础上更具指向性的发展,构建生态体育产业圈。为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文章细化探究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环节受到的约束力,并结合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的新变化,提出政策调整新方向,旨在为促使中国体育产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在强劲推动力下保持稳步和长远的发展提供参考。

新常态;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

在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逐渐从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状态,这一背景有利于体育产业在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并合理调整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并在新常态各种新动力推动下,加快释放产业活力,为中国体育产业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更高效、科学的实现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有必要对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中国体育事业的产业链建设和政策法制化建设。

1 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受到的约束力

在我国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政策影响,产业转型面临巨大压力,并且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的阵痛,发展路径过于依赖惯性。而基于以往体育产业发展期间政策变迁之路,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政策是在社会历史、环境、客观以及主观共同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其长期保持的发展形态体现的也是我国体育产业逐渐固化的发展内状。以往中国体育产业的粗放型发展,其本质是过度依赖传统政策演化路径。

1.1 受到认知理念约束

人们的认知是在对外部事物逐渐认识中产生的,并会直接影响到个人行为,最终形成个体行为方式和行为偏好。中国体育产业在逐渐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受到政策环境的直接约束,产业思想和思维也同样对历史发展路径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在资源配置、政策选择等方面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影响中国体育产业认知的本质,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逐渐从功利性索求转变为民生性诉求,但是人们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影响,其内在思维和主观认知都对传统历史发展路径具有突出依赖,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并对产业发展产生了突出的负面效应,这种内在阻力势必会影响到中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1]。

1.2 受到制度安排约束

结合中国体育产业历史变迁过程与政策认知本质,可以发现制度是约束并规范中国体育产业服务对象、提供者以及生产者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体育产业才真正开始在摸索中求发展,各种相关文件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初制度根基,为中国体育产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中国体育产业相关制度,受到当时行业利益认知、设置环境还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影响,也存在一定缺陷。在体育产业依赖政策变迁路径发展与调整过程中,其负效应越来越明显,在产业调整和改革要求下,对制度也提出的变革需求[2]。在此之后,中国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安排的越来越全面、合理,并深刻体现出实效性,有效驱动着制度创新。

1.3 受到利益博弈约束

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演变路径,其实也是产业相关利益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政府在中国体育产业初级发展阶段,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在产业利益主体中也居于首位。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加快了交织和相融,并逐渐构成利益主体新格局。在产业发展新形势下,利益主体逐渐趋于多元化,而受到正反馈机制影响,进一步固化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多元利益演化速度,促使中国体育产业长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获得有效突破,促使中国体育产业加大了政策变革难度和成本。

2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新变化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为了有效突破以往体育产业政策调整受到的约束,不断颁布各种有关文件,但是很多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执行效果欠佳。从“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往制定的体育产业政策与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已经不相符合,所以需要国家以及地方相关体育部门,加快政策调整步伐,为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2.1 优化制定中国体育产业政策

2.1.1突出产业地位

在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为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尤其是《若干意见》出台之后,将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层面,有效突出了产业地位。新政策是以经济固有规律为基础,按照经济学相关理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新政策在经济定位层面,从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转为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以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对体育产业内在经济属性更加关注;在社会定位层面,从体育产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转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体育形式,更关注改善与保障民生,突出产业的惠民生本质;在发展定位层面,从共同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转为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和凝聚力,并对民族精神加大弘扬力度,突出产业的辐射效应;在未来走向层面,从体育大国这一发展目标转为体育强国,为国家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重要支持力量,与新常态发展要求更加相符。从这几个层面可以看出,新常态下的新政策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2.1.2明确产业目标

在《若干意见》指导下,我国体育产业对社会基础、发展环境、结构体系还有规模总量等都提出了更高、更详细的要求。同时,新政策对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首先,新政策对产业规模提出了量化发展目标,明确指出体育产业的量化目标为规模五万亿,在目标达成之时,也将把我国体育产业推向世界前列地位。其次,新政策对体育服务业地位加以强化,要求在未来体育产业快速提升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业态。再者,新政策对体育产业机制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要求加快改善市场诚信、政策法规、监管机制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为促进体育产业长久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新政策对社会环境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量化指出人均体育消费需要显著提高,体育场地人员面积需要保持在2m2,体育运动频率高的人数需要达到5亿,这就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社会基础[4]。

2.1.3结合实际制定产业任务

新常态环境下,各种新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产业任务更加实际、具体和全面。受到新常态影响,很多与体育产业发展有关的领域也在加速改革,并逐步创新发展成效,所以新政策提出要着重调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保持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相互分离,清晰列出单项赛事和综合赛事清单,并严格审批群众赛事和商业赛事,为我国体育产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5]。同时,新政策在战略制定中更加关注结构优化,通过加强基地建设、特色发展、集群发展以及工程建设等,有效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步伐。另外,新政策为体育产业提供了更多供给,明确了产品供给平台和主体供给市场,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释放更多活力[6]。

2.1.4制定有力的产业措施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新政策制定了更多、更有力的产业措施,并有效提升产业措施的可操作性。新政策指出,所有法律法规没有做出明确禁止要求的领域,均可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大了产业发展领域。同时,新政策也要求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建立资源交易平台,对赛事转播相关权限进一步放宽,并对赛事活动相关安保活动加强社会化发展,在相关条例支持下,有利于突破以往产业发展面临的多种隐性障碍。新政策也加快了产业定位角色的转变,政府在购买服务、投资基金以及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样化模式下,其融资形式也逐渐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下社会各主体相互结合[7]。在新政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并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地位,扩大了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地方体育产业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新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显著提升了政策落实主动性,并进一步扩大了文件落实范围。同时,体育产业新政策制定了更加量化的任务目标,地方体育产业在落实期间具有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也更加清晰,为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撑力量。另外,新常态背景下,对结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地方政府显著加快了战略调整步伐,在新政策指导下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明确了空间结构布局状态,并趋于一体化的推进战略调整方向。新政策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不断完善制度执行措施,更加直接与具体的进行行政定位,对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给予了更多财政支持,并积极利用金融手段为产业发展助力,扩大了优惠政策的使用范围,探寻更加全面的落实措施,为政策落地和运行提供了强劲支撑[8]。

3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新方向

3.1 结合体制改革,促进政策优化调整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政策,都针对体育产业调整与发展释放了更多积极信号,不过一些有关政策在实施期间依旧对体制改革成效存在较大依赖。所以,在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需要积极构建责任型、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从根源促进国家体育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新常态下调整我国体育产业政策,需要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并在此行为引领下,加快产业政策调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政策调整过程中,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政府按照一定层次、阶段和步骤,逐步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首先,政府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快分散化和分权化改革,将以往上下级形式的政府部门关系向契约型关系转变,彻底突破原先官僚制组织结构,促使体育产业管理加强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调控。其次,政府在长期体制改革中,需要对行政资源加强优化,加快整合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将各牵头部门与其它单位各自职责边界加以明确,最终对政府行政组织机构加以优化。最后,地方政府要逐步推进绩效管理和统筹联动,对绩效进行追踪评估,加快体育产业政策升级效率。

其次,我国市场经济目前已经逐渐从建设阶段转为完善阶段,并且经济体制也在逐步改进,为了切实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需要及时构建有限型政府,为体育产业政策调整提供有效推动力。首先,需要对体育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加强改革,对体育产业部门与地方政府改革进行有效指导和督促,加快反馈改革动向和改革步伐。其次,要对体育产业相关企业与地方政府体现出来的创新改革精神给予充分尊重,并对改革创新比较积极和成功的地方政府,进行宽松环境鼓励,利用基层智慧完善并优化改革制度。最后,要从多个层次协调改革,立足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等方面加快改革,保持各项改革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释放更多改革能量,促进体育产业政策的平稳调整[9]。

最后,在新常态下促进体育产业政策调整,还要积极构建责任型政府,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体育资源快速发展。社会化改革,强调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政策实施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体育社团在社会领域的主体地位比较薄弱,很难发挥其在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与健康发展中的组织作用。基于此,需要在体育产业未来发展中,层次化的构建社会体育组织,突破以往条框化制度约束,在促进社会体育组织主体化和多元化过程中,推进体育产业政策调整,并加强产业的社会化发展,使体育市场迸发更大活力。

3.2 加强动态评估,调控政策执行力度

首先,要通过执行力强、开放度大以及透明度好的手段与方法,统一推进标准政策与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机制,在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联动应答机制,并对监督、政策与绩效构建全过程追踪机制,立体化构建预警应对平台,促进反馈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其次,要专业化的构建政策回馈机制,搭建政府和社会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切实满足体育产业实际需求,优化政策措施。最后,要动态化构建政策改进机制,按照执行→调整→再执行→再调整的规律,专业化、常态化的促进政策落实,充分发挥反馈机制作用,对体育产业政策调整脉络进行全面梳理,动态化的建立政策改进机制,并在不断调整与改正过程中,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10]。

4 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国内各产业结构加快了改革与调整,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产业也被纳入到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当中。在新常态环境下,为了充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发挥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进行深入研究,从政策层面给予体育产业更多支持,使中国体育产业更好的把握发展机遇,突破发展瓶颈与挑战,在加快构建体育强国基础上,充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1]胡旭忠, 汤卫东. 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的流变(1993—2015年)[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6):10.

[2]余守文, 肖乐乐. 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量化分析——以国务院46号文为例[J]. 体育学刊, 2018(4):27.

[3]谭飞,谢晓清.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体育科技,2017(24):4.

[4]张玉兰.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6):107.

[5]夏素文,刘琼,唐文俊.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及动力培育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17(5):25.

[6]陈刚.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政策供给研究——基于国务院[2014]46号文件及各地实施意见[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7(5):35.

[7]邓光庆.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36):33.

[8]王裕雄,靳厚忠.中国体育产业新政效果如何--来自资本市场的证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26.

[9]卢方群.基于经济新常态视角下中国体育产业导向性因素转变与路径选择[J].运动, 2017(23):3.

[10]杨帆.新常态下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的体育财政政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3):29.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Policy under the New Normal

HAN Ba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课题编号:2017KC-B03)。

韩宝(197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常态调整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工位大调整
体育产业之篮球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