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
2019-11-25贾健
贾 健
“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
贾 健
(海南大学 体育部,海南 海口 570228)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质下降、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论述。提出“健康中国”大背景下的我国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及思路,即从大方向的教学思想的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评价等方面革新,探讨增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
健康中国;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理论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发展大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环节。自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以来,各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断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路径和具体的教学方式等,以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但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的发布不仅对我国的大学生的体质检测、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划定了其原则与要求;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研究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更好的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体质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四十年间,我国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共进行了七次的学生体质数据监测。通过这七次的体质监测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尽管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学生的身体营养、体脂比重等指标逐年上升,但是高等院校学生的身体质量却在大幅度的下降。其中我国的大学生在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的指标下降明显。尽管国家的相关部门近年来也意识到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地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进行遏制;但是通过查询近些年的监测报告仍然显示出,我国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一代人。这也正是近些年造成我国大学校园“运动猝死”、“过劳死”等悲剧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发展身体运动能力、提高自主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从近年来体质监测的数据比较来看,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相去甚远。 因此,针对我国新时期指定的“健康中国”整体国策,对高校大学生体质教育的改革就表现出了紧迫性及必要性。
2 “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2.1 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对学校体育的表述是把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大举措之一。并且以此为契机,明确提出建立科学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国民教育体系,并把学生的健康教育纳入到新的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增大学生健康教育在整体的学校阶段素质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有许多,如:环境因素、食品安全、生活习惯等;但是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改变我国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这一现状,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为契机,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思想上普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加强体质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体育课程、课余身体锻炼等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对学生进行成体系的、持续性的、科学性的体质健康教育。从根本上使我国当代大学生意识到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体育锻炼与自身体质健康的本质联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价值观。
2.2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的本质就是身体的教育。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根据新的社会需求就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体育新的含义。体育就不仅仅是“强身健体”那么简单了,还应该涵盖对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运动能力”的教育三方面内容。对这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就构成了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核心素养,这与我们现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传统认识相去甚远,当今高校中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就是对某一项运动技术的理解、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这一传统的观念指导下的体育课堂,也都是教师刻板的讲解、示范,学生们机械的进行练习。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名存实亡。造成大学体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只是教室换成了操场而已。并且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会让学生相对以其他课堂而言更加疲惫,造成许多大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畏之如虎”,明明非常喜欢体育活动却不愿意上体育课。也让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几年间的体育课程学习却没有真正学习或掌握一项体育项目。因此,当代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育,把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培养其独立的运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把引导学生利用体育锻炼健全人格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灵活开展、编排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项目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加体育竞赛模块,培养学生努力拼搏、团队合作等意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2.3 促使大学生获得“终身体育”的能力
“终身体育”思想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其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终身体育”这一个人体育行为的体现,是健康中国整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的高校体育锻炼中,大多数学生都十分特爱体育活动,也都了解体育运动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却因为不能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特殊性,盲目练习、跟风锻炼,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坚持锻炼的恒心,造成学生怕苦畏难或短期看不到锻炼的效果而中途放弃。这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要学习如何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健身方法,能将体育运动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终身体育。
3 “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1 转变体育教学思想,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以使学生的课业达标为目的,并且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运动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对于体育的本质原理、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往往被忽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也会削弱广大学生对于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教学思想、提提教学观念进行改变,把“体育的本质原理、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作为体育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手段也要从传授式教学改变为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体育的本质原理、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及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掌握运动技能及方法,使学生做到明白体育课: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等疑惑。教学主体也要从教师讲解示范向着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倾斜,教学内容增设体育健身理论知识,教授学生体育运动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如:体育运动中的安全常识、自身体质的评价与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负荷及强度的感知等。其次,还应开设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如:使学生了解身体素质的具体内容,身体素质训练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等。最后,运动技能的掌握。这部分就是常规的分项体育课程内容,掌握诸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网球、乒乓球、定向越野等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提供锻炼的方式。
3.2 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由于大学的生源组成复杂,年龄或生源地的不同都会造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具有较大区别。如:北方生源力量素质好、西南生源心肺功能强、南方生源柔韧性好等,同时因为个体的运动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造成学生本身个体素质差异,如:下肢力量强、但上肢力量差。然而,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学生间、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教学模式多采取“大帮哄”整体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体育需求,也没办法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7]。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改变传统的统一式教学,将“运动处方”引入课堂,在课程开始前对本课程的运动强度、符合及特征做好评估。其次还要对每一位学生做好开课前的健康筛查、体质测试与诊断。最后再根据评估与诊断的结果确定本次课程的课程目标,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在课程实施后再加入科学的课程评价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达到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教学目标。
3.3 实施课外“运动干预”,实现课内外体育的“整体化”
要想实现“健康中国”国家的整体战略,只是单单依靠学校体育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个人、校外及社会整体联动的系统工程。由于大学教育的开放性及灵活性,使得大学生在上课之余具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体育锻炼。这就为实施课外体育干预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将整个大学的体育教育当做一个系统整体,重视课外锻炼,将课外锻炼纳入教学计划内,提倡课外体育“课程化”、课内外体育的“整体化”,使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达到目标和内容的统一。
4 结语
虽然根据近几次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逐年下滑。但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改善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这一不利趋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提出“健康中国”这一重大决策,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在这一大好背景下,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改革。从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核心体育素养到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三大改革目标入手。开始转变体育教学思想,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施课外“运动干预”,实现课内外体育的“整体化”三大改革思路。以期达到达到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教学目标,为“健康中国”整体战略贡献新的力量。
[1]刘身强.耐力锻炼结合力量练习对高一学生身体成分和VO2max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邓雪明.警察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华章,2010(5):54.
[3]潘建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几个关键要素[J].体育教学,2018(3):44-45.
[4]翟翔.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研究[J].才智,2018(13):1.
[5]崔浩,李鑫.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破与立[J].魅力中国,2017(11):1.
[6]赵丰超.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探讨[J].科技信息,2010(9): 32-33.
[7]李淑芳.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体育有效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8(2):2-3.
On the Reform Theory of College P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JIA Jian
(Hainan Universuty, Haikou 570228, Hainan, China)
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hdjy1923)。
贾健(197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及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