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2019-11-25周虎生
周虎生 孙 健 王 舜
全民健身: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周虎生1孙 健2王 舜1
(1.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实施,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全民健康,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健身的一种社会风气。研究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以尚武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助于重新审视和塑造民族尚武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民健身;弘扬民族文化;尚武精神
尚武不是穷兵赎武,更不是争王称霸,而是在健身的过程中,剔除国民文弱之气,养成君子浩然之正气。尚武精神具有时代意义,以“健身强体”为基本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积极奋斗”的精神品质,表现出“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面貌。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发进取,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西方敌对势力,不卑不亢,自强不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承袭民族尚武精神传统,全社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但可以培养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还能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1 历史演绎中的尚武精神
自古中国就有尚武之风,如梁启超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何谓尚武?追溯远古,先祖面临“兽多而人少”的自然环境,为生存不受猛兽的袭击,不得不诉诸武力,削木为兵击杀猛兽;其次,部落之间的争斗战争,造就了民族崇尚武力、强悍好勇性格。因此,尚武精神根源于危机意识,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国家更替,形成了一种浸淫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一种精神—尚武精神。
1.1 古代尚武之风的兴衰
先秦时期武风奢行,统治阶级奉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唯礼制与战争,对战争高度的重视,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先秦春秋时期有五霸,战国有七雄,群雄争霸扩张,加速了尚武之风的发展。下层民众“执干戈以卫社稷”爱国信念,进而游侠群体的兴起,武术阶层的勃兴,为先秦时期尚武之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被人不齿,教育上讲究文武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理念,教育内容“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尚武的体现,全社会开展“剑舞”“角力”“举鼎”“田猎”“投壶”等体育活动,其中“角力”“举鼎”等活动是军队士兵练习的重要手段,秦国有“武王举鼎”;先秦时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集健身、娱乐、教育、军事训练为一体,开创了先秦武风炽烈的时代,形成了“齐人隆技击”“燕赵多悲歌之士”“秦有虎狼之师”,《易经》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隐含“运动强体”的健身理念。先秦时期的尚武精神具有原始性特点,无论是国家或部落之间的战争,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私斗,都是对绝对力量的崇拜。
汉唐继承先秦时期尚武习俗。汉唐是一个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时代,国力雄厚,经济繁荣,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汉唐文人具有浓厚的尚武情怀,武以载道,尚武咏侠是汉唐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把文武兼备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汉代东方朔“十五学剑”,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唐代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汉唐文人尚武咏侠把尚武与功名事业和个人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汉唐文人笔文诗歌,可以透视汉唐尚武雄风,尤其是汉唐边塞诗人,把自身的尚武情怀放入到诗歌之中,汉唐诗人在其诗歌中把国人的傲气、豪气、侠气等尚武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歌颂边塞尚武精神。汉唐体育集“武”“舞”“戏”“艺”为一体,武有“技击”,舞有“乐舞(剑舞、武舞、长袖舞)”,戏有“百戏”“角抵戏”“五禽戏”;汉唐时期开展的体育项目包括“骑射”“蹴鞠”“击鞠”“马球”“角抵”等,汉唐时期全社会开展蹴鞠运动,蹴鞠运动集竞技性、表演性、娱乐性、军事性为一体,深受统治阶级和下层社会民众的喜爱,“蹴鞠”,上至统治阶级,下至乡党民众无不蹴鞠,形成了“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的全民蹴鞠景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汉唐统治阶级在宫廷设有“鞠城”,唐文宗面向全国诏书御封“唐代三绝”,即“李白诗歌”、“裴昱剑舞”、“张旭狂草”;汉唐佩剑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佩剑为荣,汉唐宫廷体育、军队体育、民间体育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习武健身为铸就汉唐雄风奠定了基础。
宋代以后,文武彻底分途,统治阶级施行“以文抑武”,全社会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尚武之风开始没落,国家始终面临外敌的入侵,遭受“不战而败”“虽战而败”“虽胜犹败”的战争屈辱史,“割地赔款”“委屈求全”的民族屈辱史,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宋代以后“重文轻武之习既成,武事废坠,民气柔靡”,甚至直接定性“宋代以后从此再无尚武精神”。梁启超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历史证明,宋代以后的确失去了汉唐时期的雄风,尚武精神的确在弱化,但是尚武风气一直在延传,宋代以后,民间体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休闲娱乐性项目,如相扑、杂耍等项目,并且出现了专门的表演场所,即“瓦舍”,后有以项目为类别的结社组织,如“齐云社”“弓箭社”“角抵社”等,结社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虽然宋代以后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但是,统治阶级沿袭“兴文教,抑武事”这一祖宗成法,弱化了“武备”,导致宋代以后“将微兵弱”,尤其是精神上的弱化。
1.2 近代尚武精神的形成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百余年的羞辱史。清末民初时期,国家、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列强争霸、群雄竞争的社会背景,历史惊人的相似,仿佛又回到了先秦争霸时期。历史又有不同,清末民初时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临着亡国亡种的危险局面,西方列强为中国冠以“东亚病夫”帽子,泱泱大国,如同大国无兵,有兵也是弱兵。
危机意识激发了民族的尚武精神。中国将要何去何从?翻阅历史,秦扫六国,一统天下,汉击匈奴,余威尚存,历史中的汉唐雄风犹如昨日,体育可以“救国”,尚武能够“强种”,清末民初时期的文人志士“尚武”的呐喊,全社会迸发出“尚武精神”的时代呐喊。少年强则中国强,民族强则中国强,强国首先要强种,统治阶级废除“科举”制度,开办西式学堂,开设西式兵操。清末民族面临着亡国亡种的危机,尚武精神再次唤醒。严复将西方思想引入中国,翻译了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国内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认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遵循原始社会“力强者生,力弱者亡”的自然规律。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精英对“尚武”有精辟的论述,国学大师梁启超陆续发表了《中国之武士道》、《论尚武》,从各个层面解说尚武精神,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题词“尚武精神”,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蔡元培说“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都是中国社会精英在“亡国亡种”的危机下,寻求“救国图存”的方式之一。
回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史,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所迸发出来的尚武精神与爱国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的淋漓尽致。抚今追昔,历史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理,民族要生存、要发展,还要回归到最简单的方式“文武之道,缺一不可”。尚武精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孕育而成的民族精神,历史中经历着兴起、繁荣与衰萎,但是,尚武精神在民族的发展中并未泯灭,即使在今天也是根深叶茂,保持着昂扬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2 国家战略下的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下的尚武精神
2.1 国家层面的全民健身
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后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已成为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以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社会尚武之风与全民健身活动一脉相承、殊途同归,都是为提高国民素质而采取的手段。社会尚武之风与全民健身的终极目标,是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国民自强、进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展现“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
2.2 民族层面的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是民族展现“昂扬奋进”的重要标志之一。尚武精神汲取了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尚武精神首要在“健身强体”,旨在“尚气节、重情操”,重在塑造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
3 全民健身过程中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3.1 尚武精神的价值
3.1.1尚武精神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古时教育有“六艺”来培养人、塑造人,现今教育有“德智体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古时教育还是当前教育,都有体育的内容,体育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尚武精神,就是要不忘体育、不忘健身,从而提高个人的品行修养,在尚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塑造;古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剔除安逸之惰性、享乐之天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刚健的、活泼的、向上的精神面貌。尚武就是要摆脱心理麻木、懦弱,精神萎靡的状态,涤荡“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个人奴性。因此,尚武精神,是百折不屈、奋勇向前的勇士品格,是效命沙场、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
君子“养浩然之气”。培养尚武精神,既是一种“卧薪尝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韬光养晦之计,又是一种“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厚积薄发之法,自强、进取、乐观、豁达的个人优良的人生素养,君子尚武、习武,养浩然正气,既具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血性,也具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胆识,展现出优秀的品格、高贵的气质、英雄的气概。
尚武精神是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品质。尚武的过程就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社会个人尚武、习武、健身,可以内外兼修,内实精神,外练筋骨,社会个人通过尚武、健身,能够强健体魄,剔除文弱之气,塑造“阳刚”的精神面貌,在尚武、健身的过程中塑造强大的个人心理素养,锻炼专心、恒心、信心、决心的意志品质,培养社会个体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强健的体魄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敢于超越自我、战胜自己的精神品质。
3.1.2尚武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尚武精神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秉承优秀文化传统,卧薪尝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动乱战争年代激发出的英勇反抗的民族抗争精神,和平发展年代表现出的修身强己的民族自强精神,皆是寓尚武精神于其中。尚武精神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民族尚武,国家强盛,才有力气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尚武精神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弃笔从戎、杀敌报国,表现出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是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中华民族不搞“霸权主义”,但也从不惧怕“霸权”,中华历史上涌现出了大批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件。
培养民族的尚武精神是防止民族内部衰弱的重要手段。中国尚武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有共同点,都是通过各种尚武手段,增强民族战斗力,培养民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培养民族“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体现出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培养民族“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尚武精神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野性、韧性、血性,面对强敌,敢于亮剑、勇于搏杀的精神品质,团结奋进、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舍身取义、见义勇为的担当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不畏强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2 全民健身运动中诠释尚武精神
3.2.1尚武精神的时代内涵
应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握尚武精神的时代含义。若对尚武精神的理解无内在精神的修为,而注重外在尚武之形式,是肤浅的认识。尚武精神,它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奋斗中形成的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对于尚武精神的理解,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看,狭义上的尚武精神是注重军事或武力,强身健体,强大国民身体素质,这也是尚武精神的表层含义,也是被大众认可的含义,开拓视野、革新理念,对尚武精神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层;广义上的尚武精神,是人类在各类竞争博弈中所塑造的精神品质,尚武只是手段,在尚武的过程中培养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才是精髓,注重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才是尚武精神的深层含义。
尚武精神在全民健身中得以重新塑造。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特别是十九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尚武精神具有时代意义,以“健身强体”为基本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积极奋斗”、的精神品质,表现出“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面貌。
3.2.2尚武精神与民族复兴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未消失殆尽,不惧怕强权,更是为了有力量维系世界和平,居安思危,刻记“落后就要挨打”、“懦弱遭受欺凌”的历史教训。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没有“话语权”的民族,“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然,尚武并不是穷兵赎武,更不是争王称霸,而是在健身的过程中,剔除国民文弱之气,养成君子浩然之正气。
全民健身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尚武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无论是古时尚武还是当今全民健身,都是在推行“固国强种”的理念,和平时期,尚武精神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风气,通过体育健身沿袭古时尚武之风,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或塑造民族“阳刚之气”的精神面貌,健身需要毅力,尚武健身的过程就是要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健身可以内实精神,外练筋骨,使民族剔除柔弱之态,养成勤勉进取的社会风气,培养民族“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体现出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培养民族“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
4 结语
全民健身背景下,弘扬民族尚武精神,仍未过时,且正当其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尚武的民族总是呈现出生机勃勃而富有开拓进取的状态。发扬尚武精神,倡导全民健身,传递正能量,通过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唤醒民族尚武精神,不但拥有强健的四肢,而且也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个人素养,身体力行,以个人实际行动践行尚武精神,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中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仅仅是拥有尚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既不能夸大尚武精神的作用,但也不能泯灭尚武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泯灭尚武精神。
[1]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9).
[2]李梦桐,等.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
[3]张强强,胡平清.“尚武精神”概念的内涵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6).
[4]季朝新,刘俊一.论体育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
[5]徐东权.让尚武精神唤起民族血性[N].中国国防报,2014-08-06.
[6]李元.尚武精神与华夏文化的起源[J].学习与探索,1993(8).
[7]田标,唐永干.体育强国的历史寻脉—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强国”梦的体育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8]周虎生.清末民初尚武精神与现代价值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8).
[9]付超,纪涛.尚武精神与梦想[J].北方文学,2017(5).
[10]程远.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6).
Sport for All: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s Martial Spirit
ZHOU Husheng, etal.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nhui, China)
2017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编号:SK2017Y25;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17ZD035。
周虎生(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孙健(1980—),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