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019-11-25文婧北京联合大学体育教学部
文婧 北京联合大学体育教学部
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高校也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途径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任务,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关键形成时期。当前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意志还不够坚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缺少辨别真伪、利弊的能力,很容易接受不良信息的误导,走上歧途。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学又是高校一项基本的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拓展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的教学中,德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实现,难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高校的德育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单纯地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各学科都应该相互配合、相互融合,从而拓宽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体育教学是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要求
体育教学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注重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点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并不是仅仅要求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需要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注重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
(一)合理设计体育德育课程
好的德育课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就必须要有好的体育德育课程。当前,体育德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靠教师自身的设计。所以,在设计体育德育课程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该年龄段的特征,设计出学生喜爱的课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体育教师应加强德育渗透意识,加大渗透力度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体育教师应当首先加强德育渗透意识,加大渗透力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及实效性。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德育教育,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情操,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加大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教育的要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就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加以影响。当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仍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拓展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并积极采取途径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要合理设计体育德育课程;体育教师应加强德育渗透意识,加大渗透力度;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