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及对策研究
2019-11-25张玉龙
张玉龙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1 前言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是对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综合检验,这就包含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的考验;特别是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想突破新的成绩,考量的就是心理素质的适应调控能力;因为根据武术套路的判罚规则,要在1分20秒内完成闪、转、腾、挪及各中规定步法组合,同时动作组合编排要演练要兼顾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突出武术的精、气、神及演练风格,这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
同时在赛场上运动员情绪是比较亢奋或者紧张激动的,能否调控好自己的竞赛情绪,达到最佳的竞赛状态,对武术运动员心理素质是极大的挑战。根据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调查显示,在运动技能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心理素质调整适应性强的运动员获得好成绩的几率更高。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武术竞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心理素质调整适应性强的运动员会在竞赛中表现出,心跳加速、自信满满、情绪兴奋但可控、思路清晰、肌肉放松有力。心理素质调整适应性差的运动员会在竞赛中表现出:反应迟钝、思路混乱、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僵硬无力等情况。身处竞赛环境中,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会伴随着赛场气氛以及各种主观和客观环境发生改变,出现心跳加速、口干舌燥、情绪亢奋、精神萎靡不振、肌肉僵硬等一系列生理表现,这就是身体为了适应外在环境而做出的自我调节反应,这一调节过程叫做应激状态。因此应激状态的调控和适应能力是主导比赛的关键,为了提高运动竞赛水平,增加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几率,在日常训练中要多模拟竞赛训练。现在通过对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找到让运动员调整适应赛场应激状态的途径,展现最佳的运动水平,取得优异成绩。
2 运动员的赛前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机体处于自我保护的一种形态;也是一种适应过程。赛前应激状态是:机体为适应竞赛环境而产生的紧急调整过程。赛前运动员面对竞赛环境干扰及竞赛压力,会给运动员带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运动员做出努力来调整和适应这一系列由刺激引起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赛前应激状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调整适应性强、弱,或者称为可控可控和不可控的应激状态。调整适应性较强的运动员赛前状态表现为: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信心高涨、肌肉松弛有力,能够坚定信心排除干扰,继续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甚至超常发挥都有可能。调整适应性较弱的运动员赛前状态表现为:精神亢奋和精神抑制:运动员赛前精神亢奋、思维混乱、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但又睡不着、记忆力模糊、肌肉僵硬无力,对比赛充满畏惧缺乏比赛的信心,甚至想要逃避比赛。
3 影响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的因素
3.1 比赛经验对赛前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
运动员的参加竞赛的次数和应急状态的调整强、弱成正比,运动水平相对的运动员,参加竞赛的次数越多,心理调整适应能力则越强,竞赛成绩越好;反之则心理调整适应能力越弱,竞赛成绩越差。一名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调整适应能力是通过多次运动竞赛中磨练出来,这是平常的日常训练中所达不到的效果。经验丰富的运动员,能够迅速融入竞赛环境,在赛前热身中将自身的应激反应调整到适合自己的状态,同时在场上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竞技水平,甚至超长发挥。相反运动员竞赛经验不足,面对赛前应激状态时将无法控制或者是花更长时间来调整适应,这势将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出现忘动作、走错方向等低级错误,从而导致竞赛失败。
3.2 伤病对赛前应激状态影响
伤病与赛前应激状态调整适应强弱有直接关系,直接影响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情况,给调节适应带来巨大压力。那么,运动损伤是任何竞技项目都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情况,运动损伤只能降低,不可避免。运动损伤给运动员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磨练,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特别是在竞赛来临之际,运动员的内心波动是比较大的,具体表现在赛前的应激状态调控上。据统计,没有病痛影响的运动员,赛前的应激状态调整能力比有伤痛的运动员,用时少适应赛场环境更快。有伤病的运动员,赛前担心过多担心伤病会不会影响比赛,造成内心压力过,给应激调整加大了调整难度,从而影响比赛结果。
3.3 性格气质对赛前应激状态的影响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竞赛最佳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项目可分为,自选类、规定类、太极类、传统类、集体项目、对练等六类,且之际又有相互交叉的竞技项目,自选长拳、南拳、太极拳及各类器械,规定类也包含,规定南拳、长拳、器械及太极类。每种气质类型与相应竞赛项目相结合,才能演练出该项目的最佳水平,取得最佳成绩。因此不同性格气质的运动员,在选择竞赛项目上,教练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选择项目,如果选择项目不恰当,也会影响运动员赛前的应激状态调整,特别是向太极类与南拳类风格差异较大的项目,气质类型不同运动员调整适应赛前应激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很难达到最佳的状态,最终导致竞赛结果不理想。还有一些抑制性运动员上场前不适应赛场环境,但是自己可以“隔离”自己,在场外做好热身,进入赛场直接竞赛,竞赛成绩也不错。
3.4 竞赛项目对赛前应激状态的影响
武术竞赛项目一般以套路演练为主,除集体、对练、太极项目外,其他项目都是1分20秒完成;武术套路比赛没有轮空晋级的规则;同时每次套路演练必须包含规定的步法及跳跃动作,跳跃动作必须按规定路线和顺序演练;竞赛的器械以及服装都有严格限制。这就要求运动员在竞赛演练时不能有丝毫差错,这样的严格要求势必会给运动员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压力过大会影响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的调整,从而影响比赛结果。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对竞赛项目的演练中要严格要求,避免出错,同时要培养运动员灵活应变能力,在出现失误时,要及时进行补救,而不是不知所措,甚至放弃演练。
3.5 外界压力对赛前应激状态的影响
所有参赛运动员都是凭借自身努力,经过层层选拔、精挑细选的运动员,所背负的也是领导的要求和教练员的期望;同时运动员也想表现自己的能力,体现自我的价值,给领导和教练员一个满意的答卷。这种心态和期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刺激运动员积极向上心态,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中期望中,运动员内心会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正常训练甚至是失误,最终导致竞赛失败。
4 赛前应激状态的调整对策
4.1 语言提示、转移注意力法
语言提示是运动员在赛前自我提升,说一下积极向上的语言,例如,“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赢”;同时,教练员和运动员要使用积极性言语来提升自信心。避免使用消极语言。对于那些比赛感到紧张过度,对比赛结果有消极负面想法的运动员应引导他们不要自我想法上面关注太多,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肯定上面。因消极的思维会提升紧张度、影响动作技能的发挥。此时应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外部要完成的内容上。例如,高水平套路运动员由于比赛竞争激烈,对比赛的结果患得患失,产生不应有的情绪压力,这时教练员引导运动员不要去考虑比赛结果,而是只关注如何把自己的技术水平正常发挥出来。
4.2 竞赛环境模拟训练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设计每月1次竞赛模拟训练,要求每个运动员按照竞赛规则要求进行报名参赛,设置竞赛相同的配置如裁判员、场地、观众、喝茶与倒彩等,让运动员置身在竞赛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套路演练,磨练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及调整能力,提升运动员参赛经验不足的情况,同时发现运动员的问题,以便在后期的训练中制定更加科学详细的训练继续,来提升竞赛水平。
5 结论
(1)由于客观要求与自身的应对能力不平衡,而导致的一种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紧张反应状态。应激相对于不同的运动员可分为;有益的应激状态,例如可控的情绪和精神兴奋,大脑清醒、注意力集中。有害的应激状态,例如过度唤醒紧张过度的情绪唤起或抑制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2)应激生理反应;脉搏加快、口渴尿频、两腿无力、手脚发抖、面色苍白甚至肌肉僵硬,四肢发抖。(3)影响赛前应激的原因;运动员比赛的次数和比赛经验、运动损伤和以往的旧伤、以往的失败、运动员自身的性格、生活规律、赛场的特殊环境以及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对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的影响。(4)应激状态的调控对策;自我暗示放松、音乐调控、活动调控、转移注意力、语言提示等方法。因此,教练员应该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时,不进行演练水平训练,同时还要加强心理训练和调控,针对不同个体的套路运动员进行选择不同的调控方法进行心理训练,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