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
2019-11-25黄汉池陈金婵
黄汉池 陈金婵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云浮 527200;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工作一直把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并作出适时的利民政策。本文以“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群众体育发展薄弱的农村体育事业,是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经调查,我市农村体育事业处在下游水平,并且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扶贫工程,是我市精准扶贫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在精准扶贫的相关的理论基础下,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体育扶贫的定义、难点与扶贫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为提高我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与效能,通过扶贫的手段,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动力机制
1.1 建设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扶贫现实动力
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在农村。”2016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强调,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的实现路径之一,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将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在农村基层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响应:表现在参与者年龄层次、不同体育项目,只要一块空地,都有可能聚集一群从3岁到70岁体育运动爱好者。目前,农村发展势头迅猛,经济发展快速,全民健康意识得到了提高,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政策要求,健康中国的方针政策,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动力机制。
1.2 乡村振兴是农村公共体育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动力机制的政策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将坚定、持续地推进。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1.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扶贫工程是新时期扶贫工程的亮点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党和国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1995 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 2006 年的《关于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更是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快速发展。[3]结合我国国情,农村地区是全中国最偏远而又实实在在必不可少的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的生产劳动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而以往的扶贫工程都会出现撒网式,标准化操作,就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造成扶贫工程的针对性大打折扣。故,本文所提出农村公共体育的均衡发展将会是扶贫工程的亮点。
2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扶贫发展困境
2.1 偏离精准扶贫,未能够对口与精准接入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群体体育一定受到党与政府的重视与投入。但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情况导致国民群众体育与农村体育的认识不足,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粗放型投放;对于农村公共体育的盲目投入,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分配资源,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公与资源的利用率出现偏差等问题。其二,国家体育总局在颁发的《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均强调“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实施整体性推进农村体育扶贫,扶贫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健身路径、场地设施等。[4]分析得出,此政策只会在硬件设施与群体生活环境有所提升,但资源的利用却得不到保证,应该加强与侧重体育人才的引进,包括体育人才指导作用与设施的维护等工作内容,实实在在地将体育人才用到关键位置上。
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农村公共体育属于自发性群众活动,没有固定的运行机制与硬性执行指标。农村公共体育是基层政府工作中的“弱势部门”,其工作属于文化站管理,但由于农村体育没有成文的要求与政策性的配套文件,故农村体育工作一直是处于无人管制的状态。另外,运动机制的薄弱环节,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青年主力群体外出务工,没有扎实的群体基础,导致运行机制的力不从心。
2.3 体育精准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死角,演变出脆弱化的配套机制
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存在配套机制建设滞后、保障脆弱化的缺陷,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体育脱贫成效难以持续。[4]例如大镇与大村对体育健身器材有需求,因缺乏专业的体育从业人员与设施的维护常态化管理,影响到农村体育事业的开展与进一步发展,常常会出现资源的浪费与低利用率。一方面,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财政预算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群体的需求,资金来源更多的是偶然性,更谈不上常态化的投入机制、增长机制。普遍存在的缺乏体育资源保障问题,严重制约我市农村体育设施运行与体育服务开展。另一方面,目前基层政府还没有针对农村体育扶贫开展相关的工作,在监督评价上,并没有被提到基层政府发展的议事日程上,很多农村基层政府也尚未将公共体育服务纳入政府绩效测评体系,致使体育扶贫缺乏后续有力的监督保障,无法保持前期取得的脱贫效果。
2.4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生力军,与城乡差别较大
现阶段,近几年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较大,有较成熟的管理体系与工作分工,由专门的副校长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教师队伍业务素质都有了较高的提升。但调查发现,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接近九成的体育教师身兼数职,甚至于有文化课教师担任体育教师,这很明显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长期发展;课程方面,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课程,但研究认为课程内容较城市有较大的区别,有明显的滞后性。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开展农村公共体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人才与体育人口的重要摇篮,农村公共体育事业能否开展与发展,体育人口非常重要,如果体育人口不足,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严重影响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体育事业扶贫的对策与发展路径研究
3.1 以健康中国为导向,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精细化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到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再到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开幕式的致辞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强调各级政府部门务必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5]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保证我市农村居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调查发现,目前我市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要是财政预算与社会供给两大类,都是以政府要主要导向。目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投放主要是在体育设施方面,存在粗放型。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分配与配备,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够精细化。调查显示,传统“贺岁杯”是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特色品牌,传统项目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比较扎实,能够较容易吸引社会力量与本土企业参与比赛的开展与运作,传统项目中以篮球运动开展得最活跃,几乎每个镇甚至于个别村都能够开展比赛,赛事的规模较大与参与人数有上升的趋势;小球类基本上在农村开展不起来;有地方文化底蕴的镇村,舞狮运动也是农村体育的特色项目。
3.2 以乡村振兴为中心,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常态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是我国政府一直以来的农村工作重点,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又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政府应该确立推动与发展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为目标,确保服务的常态化。
3.3 以体育精准脱贫效果为节点,全面提升农村学校体育事业
体育教育属于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又是体育工作的重点攻坚区域。应该以体育精准扶贫为突破口,与时俱进的标准完善硬件设施,缩小城乡差别;加强体育人才的引进力度与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调查显示,农村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应付式的体育工作态度,与城区差距较大,甚至存在文化课占用体育课的情况。以体育精准脱贫为节点,从硬件投入与农村人才引进相结合,着力将农村学校体育事业更进一步台阶。
4 关于推行乡村体育事业扶贫工程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保障能力与市场运作
一是提高农村体育的财政支出比重与资金来源多样化。确立以农村为主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为目标,优先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事业,逐步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总量与多渠道资金来源,缩小城乡差别。二积极引入市场、社会力量办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有条件与资源的积极市场化运作。
4.2 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配套制度建设
现阶段,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法律法规建设还比较滞后,这一客观情况不仅容易导致政府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出现“缺位”现象,而且也不利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引进体育人才,与时俱进地指导与维护农村体育服务事业的进行。研究认为,配套工程的建设应该由上至下,树立以乡村振兴的目标,落实政策到镇到村,树立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为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出台政策;第二,落实系统的评价考核制度,避免应付式的工作开展。第三,积极投入硬件设施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人才,确保硬件、软件两手的运行机制。
4.3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农村体育
据调查,目前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范围内,体育赛事的开展与运作更多是来源于社会赞助下完成,有部分需要政府预算或主导。但这类社会资金来源没有固定,没有常态化运作。社会力量优先考虑本土企业,通过比赛大力宣传本土企业的同时,发展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做到双赢的局面。乡村振兴是一个关系到全国农村人口生活状况的一个改革,经济发展高速的今天,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已经得到的较大的改善,人文条件如果跟不上潮流,跟不上形势,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乡村振兴的改革张力。农村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薄弱环节,如果单单依靠政府行为,这样难免会生硬而不显活力,同时也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