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9-11-25于延浩
于延浩
青岛市青岭秘方排骨餐饮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1 前言
我国武术流派虽然众多,但现阶段除少林、太极推广范围较广外,其他武术发展空间较小,部分武术流派已经处于失传的边缘。课题以螳螂拳螳螂拳欧文最研究案例,分析螳螂拳在其推广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并基于武术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和螳螂拳自身特点,提出对应的发展对策,对螳螂拳未来的发展起到指导意义。
2 螳螂拳简介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3 螳螂拳的主要练习人群情况分析
年龄角度分析,基于螳螂拳习拳满意度调查结果,螳螂拳习拳中20岁及20岁以下的联系者共100名,该年龄阶段的男学员为50名,女性学员为47名,总占比约为20.21%。20岁至30岁年龄阶段总习拳人数为46人,该阶段习拳学院男女比例较为悬殊,男性学员为39人,女性仅有7人,总占比为9.58%。30岁至40岁年龄段习拳者共有30名,其中男性学院21名,女性9名,总炸比6.25%;40至50习拳者共38人,其中男性27名,女性11名,总占比7.92¥;50-60岁习拳者总人数为105人,其中男性学员为74人,女性为31人,总占比2.88% ; 60岁及60岁以上的螳螂拳习拳人数为164人,是螳螂拳学员最为密集的年龄阶段,其中男性74人,女性31名,总占比34.17%。文化程度分析,基于螳螂拳习拳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螳螂拳习拳学员的平均学历水平较低。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学员仅为10人。总占比2.08%;本科学历学员为77人,总占比16.04;专科学历学员为117人,总占比24.38;高中及以下学历学院276人,为螳螂拳习拳人数最为密集的学历群体,总占比57.50%。
职业情况分析,根据螳螂拳习拳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对螳螂拳习拳者的职业情况展开研究。普通职员习拳人员总数为161人,总占比为33.54%,其他职业中公务员人数为15.总占比3.13%;教师人数30人,总占比6.25%;个体经营人数为49人,总占比10.21%;运动员人数为45人,总占比9.38%;学生人数为55人。占总人数比例11.46%;其他职业人数职业人数为46人,占9.58%;可以看出螳螂拳的习拳学员以普通职员、学生、农民为主,社会地位均普遍较低。其中工人农民阶层加班时间较少,生活工作相对规律,在螳螂拳的学习上更具备时间优势,学生群体多位体育课中接触的螳螂拳,从而开始学习。因此螳螂拳推广问题之一是缺乏上层社会的习拳学员,导致社会地位较差。德国学者佩普曾经指出,体育运动的主要练习群体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情况,对项目的退场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4 螳螂拳当代发展的路径优化研究
4.1 螳螂拳拳技体系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的逐渐加深,我国武术传播受到了西方近代体育以及包括街舞、爵士舞等在内的西方运动项目的冲击。以武术作为基本理念的传统体育在社会发展历程演变中变得不再一枝独秀。换而言之,在世界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今天,人们在对于闲暇时间体育运动有了更多的选择。多元化、科技化的时代理念,让包括螳螂拳在内的传统武术失去竞争力,与大众口味相偏离。因此为了提高螳螂拳的推广能力和传承发展能力,应基于螳螂拳核心内涵以及时代公众需求特点,对螳螂拳进行现代化改革,让其更贴近公众口味,降低其推广难度,寻求更加广泛的推广空间。首先不同的习拳者有着不同的习拳目的,其身体素质也存在差异,螳螂拳在推广过程中应对现有拳技进行细化改革,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行差异化推广。其次,应迎合多元化的时代主题,改变螳螂拳固有的学习模式,打破传统武术学习条条框框的限制,迎合习拳者思想,加大拳法学习的随意性与定制性。
4.2 螳螂拳的职业化
武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武术运动是我国武术文化和武术体育精髓的集合。但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寝室”,新兴体育项目的飞速发展让我过武术运动传承进入低估。新兴体育项目的飞速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其迎合时代背景的竞技推广方式,通过大型的体育赛事提高体育运动的知名度与社会认知程度,并通过树立项目明星激发社会公众的模仿和学习。但在现阶段的螳螂拳推广中,对其保健作用的作用的推广大于竞技性的推广,最终导致因缺乏曝光率造成社会认知不足。因此我国螳螂拳推广部门应根军螳螂拳推广现状,对其进行竞技化改革,效仿柔道、散打等项目,开展螳螂拳职业联赛,联赛选手应选择业内技术水平较高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人群才加,提高螳螂拳的曝光率和社会认知度,并通过媒体平台转播赛事,让全国观众一睹螳螂拳的风采。
4.3 螳螂拳的可视化推广
20世纪以来,电影电视在我国飞速发展,电影制作人通过电影作品,反映出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21世纪武术文化与电影艺术逐步融合,动作电影席卷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和武术明星。电影作品受众在电影作品中在享受电影剧情的同时也领略了武术的风采,《叶问》电影的成功让咏春拳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吸引了大量的电影观众对咏春拳的关注和学习。因此螳螂拳的未来发展应与电影及其他可视媒体紧密相连。通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电影艺术形式,对螳螂拳武术进行全面的传播,让民族传统武学的发展有机的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建设中,正确领导人民对螳螂拳的继承与发展。
4.4 螳螂拳学校教育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行业的支持,武术文化传承亦是如此。基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其身心更容易也更合适螳螂拳的学习,因此螳螂拳需要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武术研究人才,才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对螳螂拳学校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国内开展螳螂拳体育教学的学校数量较少,为此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政策会吃着。首先,应鼓励高校将螳螂拳等传统武术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鼓励学校开展螳螂拳教学,并加大学生对螳螂拳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其次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成立螳螂拳教育研究工作,引入螳螂拳教师,扶持螳螂拳螳螂拳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5 螳螂拳遗产化
螳螂拳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螳螂拳的传承发展不仅仅是对其拳技的传承,更是多其文化底蕴的延续。历史性是其发展的基础,民族性是其发展的特点。螳螂拳在千年来不断传承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以人为主导传播的方式—活态传播,但活态传播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螳螂拳动作的错误传播,降低了螳螂拳的传播精度。在螳螂拳的千年传播过程中,确实流传下许多纯正的螳螂拳拳谱书籍,但中国书籍存量浩如烟海,导致人们对社会认知度本就不高的螳螂拳书籍无人问津,最终丧失了书籍传承的作用。因此,国家可以将螳螂拳武术遗产化,逐级申请螳螂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保护,将螳螂拳相关的文化资料存入博物馆中,提高公众认知度。
5 结语
文章基于螳螂拳传承推广现状,分析了螳螂拳在我国的传承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从现代化、可视化、职业化、教育化、非物质遗产化等五个角度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螳螂拳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了借鉴。但螳螂拳由于社会会认知度较低,同类别体育项目竞争较大、大型竞技赛事较少等原因,与太极拳等热门拳技相比在传承发展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