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和改善措施

2019-11-25宋南

就业与保障 2019年24期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岗位

文/宋南

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放在了宏观政策层面上。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这种就业现象的持续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原因,积极探讨有效的改善措施,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表现类型

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高校大学毕业生出现“慢就业”的普遍现象,这类大学毕业生不遵循传统毕业工作模式,而是选择游历、继续深造、支教或者反复应考等待业形式。具体分析慢就业情况,一般分为主动慢就业和被动慢就业两种,主动慢就业主要指一些毕业生不再遵循传统就业观念,将游历、深造、参加志愿活动等作为增长见识、增加阅历的关键途径,被动慢就业则指引实际困难而被动慢就业,主要表现在观念缺乏主动性,行为缺乏效率,甚至逃避或不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岗位变化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一定关系,例如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就业机会增长相对较慢,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得自动化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岗位,企业就业岗位需求量减少,难以满足所有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在高校教育日趋普及化,研究生逐年扩招,使得很多企业的招聘条件变得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学历歧视”现象,这也造成一些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作机会,从而被迫出现慢就业现象。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错误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角色认知度不够,也影响着就业效率,从而出现慢就业情况。大学生在毕业前一直处于规范、安定、程序化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身份已经渗入到大学生意识中,因此对于毕业后身份的转变没有足够重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得不到清晰定位,甚至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就业、工作的能力,信心的缺失使很多学生逃避就业,以考研、学习、游历增长见识等为借口,逐渐形成了“赖校族”。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非常晚,虽然如今已经开设了各类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课程没有落实,学校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实际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有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意识,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了解不足,职业生涯目标不够清晰,无法快速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这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就出现;行动漫、决策慢问题,从而导致慢就业现象。

(四)人才培养政策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问题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从根本上分析就是社会供给需求的矛盾问题。就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发展改革和调整的背景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朝着集约型方向发展,而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产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少,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目前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也持续增加。此外,我国国有单位对人员的招聘力度越来越小,政府及事业单位也开始精简人员结构,民营企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体质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朝着非农业产业转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使我国毕业生面临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大部分毕业生无法在竞争中获取一定优势,甚至感到力不从心,既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又丧失就业热情,从而被迫成为慢就业群体。

(五)丰厚物质基础滋生慢就业现象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无论在经济水平还是生活质量上都远远优于父辈阶段,尤其是“90后”群体有着充足的物质基础,与“80”后和“70后”相比,“90后”大学毕业生的成长处于社会阶层流动渠道畅通以及个人发展机会多的背景下。此外,“90后”高校毕业生非常注重个人自由以及未来发展,反对被人束缚,希望能自己决定人生。因此,在真正面临就业时,很多毕业生在未考虑好就业方向后甚至愿意暂时不就业,而充足的物质基础就成为滋生满就业的温床。

三、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改善措施

(一)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政府和社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减轻其就业压力。首先,政府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企业向毕业生提供岗位创造条件。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各项合法权益受到保护,逐渐转变企业以学历为基准的录取标准,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最后,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做好就业保障,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共同为毕业生创设就业培训,培养毕业生实际经验,这也为企业人才储备有一定的作用。

(二)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完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要重视起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教育工作,通过构建系统、规范的课程教育体系,使全员参与进去,并贯穿整个高等教育进程中。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并根据大学生不同群体需求、个性特点等,开展个性化咨询指导;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具,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兴趣,认清自己的职业倾向,并逐渐明确职业观和就业观;定期开展各项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例如模拟面试、简历制作比赛、创新创业活动等,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际求职能力;高校在制定相关学科内容和培养方案时,应前提做好调研工作,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市场变化对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以此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人才。

(三)端正就业价值观

在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应以最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难问题。针对慢就业毕业生来讲,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首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依托校企资源,深入了解和评估自身情况,明确求职方向,避免好高骛远,选择符合自身定位的职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可以从底层做起,通过在岗位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深化职业理想,以此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四)家庭主体发挥责任,实现家校联动

除了高校、社会以及个人的支持和努力下,家庭父母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责任作用。对于父母来说,不能一味的为慢就业子女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认识到这种形式会导致孩子心安理得的享受人生,无法迈向独立阶段。家庭要与学校和社会做好配合,深入了解学生慢就业原因和就业想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上引路人。此外,父母也要适度对孩子放低要求,不能一味追求进入国企、公务员或其他机关单位,吃铁饭碗,应积极引导毕业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就业岗位。还应鼓励毕业生进入到基层岗位,帮助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当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时,父母不要过度职责和埋怨孩子,应和他们共同分析原因,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孩子,使他们重新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就业失败,重振鼓旗再次走向岗位中,以此改变毕业生慢就业心态。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就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自身的不断努力,政府和社会为毕业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高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学生通过端正个人态度,明确职业目标,以此助力“慢就业”现象的减少。

猜你喜欢

慢就业毕业生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