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9-11-24张睿
张睿
【摘要】校企合作致力于寻求学校、企业和学生间的利益平衡点,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电子商务专业对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岗位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可以寻求校企合作这一契机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彻底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互联网的兴起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特别是随着物流、电商平台及售后服务的建立,电子商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成为当下较为热门的行业[1]。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加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立,让网络办公、网购和手机支付成为当下司空见惯的事情。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势必会提高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基于此,各高校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以期为电商企业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人才。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行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理论上来说,高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很强的就业优势,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笔者调查发现,电商企业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生难以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这就出现了一方面是电商企业难以招收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尴尬情景[2]。
三、电子商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开展电子商务专业的初衷在于为该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专业课程开展中,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岗位实践缺位等问题,极大程度地制约到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开展成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强化学生岗位实践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融合,通过实习这一环节后,则可顺利步入工作岗位,解决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后顾之忧。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给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目标和动力,其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的信息反馈来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环节的弥补,大大减少了自主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成本投入和诸多弊端。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无疑降低了人才招聘、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风险,让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和成本。所以,电子商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诸多高校正是深刻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所以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促进该模式的持续稳定发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类[3]。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即高校和企业间形成“产销”合作的关系,企业为高校提供岗位需求量和用人标准,学校则负责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该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来下达,其关键在于如何量化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和具体要求,在校企双方达成共识后,需将这些细节和指标纳入协议中,然后明确双方的权责利,确保人才培养措施可以落到实处。具体而言,企业需要将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而学校则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通过双方的优势资源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待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措施后,将其直接输送到订单企业,从而直接省去了学生择业和企业招聘中间的诸多环节,达到人才定向培养和定向输送的效果。
(二)“3+1”人才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较为明显,造成了高校和企业间的供求矛盾。比如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出现。该模式主要是将专业教学分为2个阶段:“3”即3年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时间,期间学生主要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1”即1年的岗位实习实训时间,期间学生主要完成从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由此可见,“3+1”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弥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欠缺的短板,让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最终实现同工作岗位的对接。具体而言,该模式重在对“1”这个阶段的把握,用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性,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三)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办实训基地由来已久,用以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岗位经验、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其初衷虽好,但在落实环节,诸多高校发现创办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量远远超出了预期。而如果让企业独资创办实训基地,高校则难以把握其中的风险,并且所需资源也是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出台。顾名思义,该模式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创办实训基地,比如高校提供实训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和指导人员等,通过双方间优势资源的共享,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环节。共建的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平台,给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了过渡期,便于在理论教学中间融入岗位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了“专业入产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名单以来,各高校先后开展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致力于校企深化合作和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这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课题。现代学徒制即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方法的一种模式,所以学生具备了“学生和徒弟”的双重身份,除了正常的校内学习外,学生还需要以徒弟或员工的身份步入工作岗位。具体而言,学生在岗位实践环节需要由师傅全程带领,以了解工作经验和操作技巧,学生在师傅的示范和帮助下,可以更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查漏补缺,以实现工作经验和岗位实际能力的积累。该模式下的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可直接上岗就业,并且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短期内即可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员工,所以深受广大企业的欢迎。
五、校企合作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并且有效维护各方的权益,校企双方在合作前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达成一致。
(一)法律问题
在合作形式上,需要校企双方的法人或法人代表签署协议并盖公章,让双方的合作具备法律效应;在协议内容上,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实习实训安排、考核指标、薪酬待遇、学生管理和信息反馈等细节问题,以充分保障合作过程中“校企生”三方的合法权益;在违约责任方面,要事先确定好解除协议的条件及违约的赔偿方案,并就违约后是否继续履行合同,如何采取补救措施,怎样赔偿损失等做好约定;在争议处理方式上,双方要本着诚信合作、协商解决的原则,就分歧问题做出协商,如协商不成或三十日仍未达成补充协议的,双方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可以共同成立合作机构,由双方领导和骨干人员组成成员,具体负责每年的实习实训工作,给双方的沟通和协作提供平台载体,当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找合作機构解决。为保证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制定《实习实训合作协议》《合作机构工作条例》《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并且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教师参与
诸多专业教师与学生一样,并未接触过岗位实践,所以专业教师可以把握好这一机会,在带领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使他们深入企业电子商务的流程中,使自身逐渐具备双师素质。必要时,企业可帮助专业教师完成脱产学习、在职培训和顶岗实践等任务,以此来提高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岗位实践能力,帮助其尽快成为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核心力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基于高校和企业不同利益的角度来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为达到该效果,就需要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并将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优化整合,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真正具备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高伟.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05):101-103.
[2]彭楚钧.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8):42-43.
[3]石森森,庄道元,王小蕾.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