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2019-11-24王枫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斷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多。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旅游管理中,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旅游管理 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对旅游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积淀,我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空间。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体现的人文关怀影响着旅游管理的发展,主要强调在旅游管理的发展中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旅游者,要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人是旅游管理的主体,也是旅游管理的对象,从人的角度来讲,创造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创新管理模式,是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
(二)“以和为贵”的思想
“以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旅游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重视企业的凝聚力,即“人和”,证实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另一种思想“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表现形式,旅游企业在管理上逐渐向“无为而治”转化也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旅游业开展的过程中,旅游管理者与游客能够和谐相处,愉悦交流,在沟通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旅游管理者能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这也是以和为贵的体现。
(三)“以德服人”的魅力
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要做到“以德服人”,在旅游管理中,旅游管理者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以道德为榜样影响他人,最终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这也是在旅游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一方面,旅游管理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情绪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部分人格魅力较强的游客的表现,影响带动其他游客。
二、旅游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旅游管理中,要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重视对旅游管理策略的研究。
(一)重视规划旅游所在地区的文化
合理规划好旅游地区的文化是融合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因此,旅游管理者需要结合地域特色,了解地区的发展特点,在了解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并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将旅游建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做好旅游地区的文化规划。
(二)注重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在现代旅游管理中,文化旅游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要将文化发展与旅游建设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积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并重视传统文化所发挥的教育等功能,凸显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做好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发挥我国著名传统文化景点的旅游价值。
(三)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所以,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旅游知识有很多,对此加以利用,可以开发出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仅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次,更多的是满足其自身精神、思想等层面的需求。因此,要创建多层次的旅游模式,结合传统的文化内容,探寻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开发出新颖的、能凸显出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旅游管理的健康发展。
(四)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在现代旅游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使游客参与或体验的方式,让其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者要为游客创造使其全身心参与的旅游模式,让游客能够在文化体验中更好地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给游客带来心灵的触动,如红色旅游的发展,就是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时期,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实践中,要结合当前旅游管理建设的实际,科学规划好旅游地区的文化建设,重视文化旅游基础工作的开展,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不断丰富现代旅游的新形式,促进现代旅游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慧.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J].度假旅游,2019(01).
[2]郑天润.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J].度假旅游,2018(10).
[3]周蕊.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J].农家参谋,2017(21).
(作者简介:王枫,女,本科,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