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作品《日出》中的陈白露的悲剧形象
2019-11-24王琳
摘要: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呈现出来的不仅是女性自身的悲剧,还有通过个体的悲剧反映出时代社会背景下对社会内涵的深入探索和批判。曹禺作品《日出》中所塑造的陈白露这一女性形象在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她爱生活,是因为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美好的东西。她厌恶生活,是因为她所期望的欢乐,她所喜爱的美好东西,是必须通过她所厌恶的方式——色相,通过它出卖给自己瞧不起的人才能获得。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陈白露从自我探寻到自我迷失,最终到自我毁灭的悲剧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陈白露 矛盾 痛苦 自我挣扎 悲剧
一、青春年少的追梦人——自我寻求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和方达生有着深厚的情谊。她聪明、善良,有才学。在青春意识里,萌发出坚定和自信。在家是乖乖女,在学校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在恋人眼里是完美的情人。在青春年华的岁月里,方达生向她求婚,她拒绝了,只因不甘心在乡下过平淡的生活,不想只做个家庭妇女、贤妻良母。她满心追求向往的梦想,想沖破小城市的束缚。在纯真的“竹均”时代,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父亲的去世,家庭的变故,她依然独自闯进了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依靠自己的美貌与聪慧的社交方式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当了电影明星,成了红舞女。她长得清秀,有着长长的、卷卷的秀发,清脆的嗓音,妩媚娇羞的面容,富有肉感的线条。她既拥有美丽的容颜,又具有聪明的头脑,对于一个年轻女性来说,是成功的典范,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前景可谓一片辉煌。她所奉行的理念是“我喜欢太阳,我喜欢春天,我喜欢年轻,我喜欢我自己”。这句话充满正能量,她23岁已成为交际花中的头等红人,驰骋于风月场,她的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富有朝气和活力。沐浴在青春的岁月里,一切是那么美好,陈白露享受着这一切,想着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惬意,自己的选择是多么明智,美好的事物就在自己的面前。活在当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其乐融融。
二、迷茫前行的困顿人——自我迷失
陈白露有着自负而又自恋的性格特点,对自己的青春美貌自我陶醉,对自己的聪明能干自我欣赏。但她并没有寻求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是一味地沉迷于物质的刺激和满足,骄傲的情绪与日俱增,产生了盲目性,更被人利用青春的美貌和聪明。尽管在风月场上得意,但其内心仍怀揣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曾遇到一位年轻的诗人,尔后结婚。但真实的人和幻想中的爱恋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实和内心的反差太大,使陈白露心理上产生了落差,二人最后以分手告终。面对婚姻,她不再抱有幻想和热情,而是充满了冷酷和无情,一些纯粹而又纯净的思想在她心里一去不复返。她的孩子死了,她的心也随孩子去了。她由一位年少清纯的少女变成在城市中游走的红舞女,少女世界已经被这种弥漫着资产阶级物质文明、生活刺激、虚伪捧场的氛围所浸染。这些刺激对于单纯的心灵是有诱惑力和腐蚀力的,一点儿一点儿地侵蚀到她的内心,金钱社会的腐朽逐渐玷污了她纯洁的灵魂,当她再次回归“金丝笼”的时候,已没有往日的奋斗精神和追梦的心智,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而是安于享受,依附于男人身边,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当时的大环境是处于腐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风气不正,女性在社会上没有立足的地方,社会地位低下,没有自身的发言权,女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迫于社会大环境所迫,陈白露内心感到迷茫、困惑,已不对生活充满热爱和追求,不再对生活充满憧憬,而是在这种物质的刺激下,麻醉自己,并且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从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心,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三、无路可走的悲哀人——自我毁灭
陈白露原以为靠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天的才能,能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天地,却不知道前方有更多的陷阱在等着她。她由红舞女渐渐沦落为交际花,过着抽烟、打牌、饮酒、应酬着男人的生活,以至于有人说她是“玩世不恭,苟且偷安的女人”。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她从迷失了自我,到找不到自己的路,最后无路可走,心灵处于无法安放的状态。她厌倦上层社会的钩心斗角、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制住物质对自我的销蚀;她无法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还要这样硬撑,无法摆脱这种现状。她一边嘲笑着男人自私自利的行为,一边又依附于这些男人生存。矛盾的痛苦心理使她无法自拔,路该怎么走?她不仅迷失了方向,而且逐渐走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她的生存带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著名讲演中,告诫听讲的女师学生,娜拉走了以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若想免于做傀儡,则必须获得经济权。而陈白露和鲁迅作品中的“娜拉”一样,要想自我救赎,只能在经济上解放,经济上不能解放,妇女依附在男人身边,什么时候也无法逃离生活困境,这也是腐朽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环境所造成的。马斯洛指出,自知虽然不是自我改善的唯一途径,却是主要的途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知和自我改善是很不容易的。他需要巨大的勇气,并且需要长期的斗争。[1]人之悲哀在于:梦醒了,无路可走。还不如生活在梦中,永不醒来,也不会那么痛苦。
陈白露身上残留着母性的爱与关怀,她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叫“小东西”。这个女孩让陈白露有了生的欲望,女孩有着可怜的身世,让陈白露想到了自己现在的遭遇,她多次想帮助这个孩子脱离可恶的环境,几次想救助,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被卖的命运,最后的一点生存希望也磨灭了。小东西的境遇投射到陈白露的内心,促成一系列的内在自我反省。[2]她想到了死,面对死亡,陈白露很坦然,生在这个轻视女性的社会,她是无路可走的。当时的社会,对人的定义和价值,完全是用钱来衡量,钱多了就有话语权;穷人是没话语权的,甚至会遭到歧视和凌辱。《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和陈白露一样的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又要享受生活的新女性的唯一“生路”就是寄生或依附于有钱有权的男人,过着被践踏、被侮辱的生活。可怜又可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内心产生共鸣,引起思考。
总之,曹禺塑造的这一女性形象,目的在于通过陈白露这一视角,展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在这个社会上,黑恶势力与光明势力角逐,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交相映衬,互为宾主。[3]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陈白露这一形象象征着腐朽、堕落的一类人,但曹禺在塑造人物形象——陈白露时,从另一个视角表现出她不只是攀龙附凤,出卖色相的虚荣女性,她身上还有女性的爱和关怀,内心深处还有善良,对“小东西”的爱说明了这些。陈白露爱慕虚荣、玩世不恭、自暴自弃,但她仍有着天真的心,自己无法自救却还想着救人。腐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把陈白露扼杀了,旧社会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活活地把一个善良的女性逼到无法生存的地步。小说通过展现一幅丑恶的社会形态,喊出“你们的末日到了”的愤怒吼声。结尾处工人的歌声象征着光明最终会战胜黑暗,新社会最终会战胜旧社会,激起了更多的民众和中华爱国之士追求向往新社会。虽然这条路漫长而又艰辛,但他们做好了准备,愿为之奋斗、拼搏!他们坚信,暴风骤雨后会看到彩虹!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瑞士]荣格.荣格的性格哲学[M].唐译,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3]曹禺.日出·跋[A].曹禺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59.
(作者简介:王琳,女,周口师范学院设计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