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9-11-24吴红梅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生

吴红梅

【摘要】数感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教师要用心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里都得到不同的数感。教师要设计好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情境,大胆引领小学生在经历联系、观察、体验、操作、应用等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到数学的规律,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让小学生数感得到不断的增强。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感

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也是教师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目标。要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数学地思考问题,能够从现实情境问题中找到数学的规律,会用合理的数学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够从遇到的现实情境中快速看出数学问题的素养[1]。

一、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小学生产生数感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刚到学校,我们就用理性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违背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不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先用感性方式导学,循序渐进。

小学生虽小,可他们曾经经历和遇见过许多具体、有趣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体验数感的情境问题。先通过这些情境问题引导小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用心来感受数理,从而慢慢明白用数表达与交流的作用,从一点一滴的理解和体会中养成良好的数感。

每一节数学课都要运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情景问题,以教材为依据,好好地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学生经历的情境和实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这些情境和实例中好好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就能更具体、更深刻地形成数的理念,建立良好数感[2]。

(一)在家中找例子,让学生感知数

我们都知道人一来到人世间,先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人就慢慢有了认知。在这个家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家是小学生最熟悉的地方,是小学生数感开始的地方。笔者在教学生认识数时,就是把学生带回到家的情境中去。如:让学生认识“1”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家里有谁。学生说“有爷爷”,就让小学生明白“1”的意义表示为1个爷爷。再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在家里只有1个爷爷、1个奶奶、1个爸爸和1个妈妈。除了这个爷爷,就没有了这样的爷爷了。同样,奶奶、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睡的房间:1张床、1张桌子、1盏台灯等等。

接着给小学生的课外作业是:让他们在家里找一找量是“1”的物体,比一比,看谁说得多又说得好。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让学生感知“1”的数和量的意义,有“1”的数感。也可以用家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2”和其他的数,感知其他的数和量的意义,有其他数的数感。

这样一来,比让小学生数那些小木条的效果更好。笔者为了让小学生更有兴趣地记住数,还引导学生开展记住爸爸、妈妈电话号码的比赛:把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记住,懂得如何拨打爸爸、妈妈的电话,看谁写得快说得好。通过这样的引导,用这种方式来记数,小学生感觉好容易,兴趣也浓。同时,小学生也觉得好惊奇,自己的家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体会了家中处处都有数感。

(二)用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数

天大地大,到处都有数学。教师只要动动脑,每天都可以根据小学生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小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去感知数。通过这样的引导,小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数。

让小学生注意观察上下学路上的周围、学校的大楼、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陪妈妈到街上买东西等等。课堂上,可以让小学生说说身边的数学。通过这样一说,小学生顿时明白,自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周边处处有数学。

如上学经过1个路口、2个路口、3个路口;在十字路口看见的信号灯颜色,可以数一数:1种颜色、2种颜色;学校的对面有1幢大楼、2幢大楼、3幢大楼等等。还有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里,有高楼大厦等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还有大桥,每天从桥面上走过的人们,都可用数来数。每天我们陪着妈妈到街上买东西,也要用到数。这些都是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好好引导,学生很积极,兴趣很高。笔者就通过这样来增强小学生的数感。

(三)用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表达的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来引导小学生认识数后,使小学生对数有了兴趣,然后就要引导小学生学会理解数表达的意义。在课堂上,要让小学生知道,情景不同,数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如:1、2、3这三个数,可以让三个小学生站在讲台前,这时就可表示为1个人、2个人、3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数信号灯的颜色时,就可以表示为1种颜色、2种颜色、3种颜色等。用这样的方法举一反三地练习,让小学生懂得用数表达不同情境中不同的意义。

(四)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感知数

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后,笔者在課堂教学过程中就是在引导小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真实情境中学会用数解决问题的。

比如在一次课堂中让小学生记录自己的身高,再与同学交流,有的学生写出的数是135米、107分米等。如何让小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身高呢?这就要好好引导,要让小学生感知到1米有多高,1分米有多高,1厘米有多高,135米有多高。

每家每户都有电表和水表,可以用来引导小学生看懂家中的电表和水表,知道1度电是多少、1方水是多少。如何表示表中的读数。这样引导后,就有许多小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如何算出自己家中一个月的用电度数、用水的立方数。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容易想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学会选择出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小学生发展数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小学生产生了数感,也要学会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不断地发展数感。

数学课堂教学经常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学会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中能够尽情地参与数学活动。从真实情境问题中悟出数学道理,找到数学规律,学会数学方法。反过来,引导小学生学会从情境问题看到数学问题及规律,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相应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新的数学理念,发展学生的数感。

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行程问题时,通过真实情境来再现问题,使小学生在探索、交流中都懂得“路程=速度×时间”。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让小学生探究:“有个同学来学校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爸爸开小车送他上学,这样,要绕过两条大街,要经过四个红绿灯路口。一是妈妈骑电动车带他上学,这样,要串小街走小巷,不用绕很多道,可达学校。一天,这个同学要急到学校,他是要爸爸送还是要妈妈送他去学校呢?”问题一出,小学生很快就激动起来,手舞足蹈,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笔者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思考情境问题中影响数学结果的其他因素问题,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思考得出科学的结果。这样,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时候,更会悟出数学道理,找到数学规律,学到了所需要的数学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小学生提高数感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上还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来设计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问题中通过动手操作,认真体验,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数感。

小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行程的問题后,笔者就在课堂上让学生认真走一走:感受一下一分钟可以走多少步,一步能走多远,然后估算一下从家到学校有多少步,有几米远。每天几点从家里出发,到学校才不会迟到。

笔者还带领学生做过这样的体验。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准备几个膜胶袋,然后把他们带到学校教学活动室内的教学用沙的沙池旁。先用一杆称,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动手称1千克沙子,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掂一掂,找找感觉。然后要求每组学生把其余的袋子都装进沙子,让组内每个小学生用手掂掂每一袋沙子,估计一下每一袋沙子的重量。再在组内交换掂,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准确率高。

通过参与这些操作活动,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触摸”数学知识,明白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与数理的规律,古人就是这样不断在真实情境“触摸”,才有了今天学习的数学,要掌握并利用好这些规律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让小学生们从而爱上数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教师要用心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里都得到不同的数感。

培养小学生良好数感的过程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要有耐心,逐步培养。要有效地设计好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情境,要大胆引领小学生在经历联系、观察、体验、操作、应用等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到数学的规律,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让小学生的数感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宪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数育,2017(16):50.

[2]许美玲.在殊心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珠算与心算,2016(04).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小学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是小学生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