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

2019-11-24陆华获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陆华获

【摘要】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有较为安全的学习生活场所,因此学校自然而然地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班级管理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村寄宿制中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迅猛发展,也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个新的产物——留守儿童。由于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为了生计不得不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赚钱,而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乡由祖辈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成为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面对众多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班级管理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笔者通过对本校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情绪控制、道德品行、学习能力、安全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如表1)。

1 心理素质差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失落、任性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常常表现出缺乏爱心、冷漠孤僻、内向胆小、自私叛逆、骄傲自大等性格特征。 父母长期不能陪伴身边,安全感缺失。

2 情绪控制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绪比较激动,稳定情况比较差,情绪不善于控制,容易大喜,容易大悲,容易大怒的现象,因此留守儿童很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冲突。 父母长期不能陪伴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3 道德品行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道德品行缺失的问题,他们不懂得尊重家里的长辈和学校的老师,在学习方面上进心缺乏,自控能力差,经常有违反学校纪律的情况。 隔代教育(或者是亲戚监护人教育)是留守儿童出现道德品行缺失的重要原因。祖辈们或许可以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但无力给予留守儿童行为规范方面的约束。

4 学习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学习能力差,听课不专心,作业马马虎虎等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初中阶段,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科目增多,学习要求提高,他们对学习更加没有了动力和信心;第二,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不高,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5 安全意识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他们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防范意识,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产生了多种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束,祖辈或亲戚监护人因为年老体弱或者不是直接责任人等多种原因,对留守儿童采用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

6 生活习惯不良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的问题。这些不良的生活、卫生、饮食习惯对于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留守儿童因为吃了不卫生的食品而出现身体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长期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家庭教育。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

面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强班级管理势在必行。班级管理是进行农村寄宿制中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基础,只有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才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因此,要制定出较为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一)班主任岗位责任制班级管理模式

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管理学生的校园生活。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班主任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1.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在农村寄宿制中学中,班主任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班主任的身影。因此,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不仅从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等方面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勵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农村寄宿制中学的班主任可以在课后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共同遵守;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参与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变得阳光自信,建立健全人格。

2.选好班干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工作是琐碎而繁重的,单凭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做到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管理好班级。因此,班主任应该选拔、培养一批成绩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骨干作为班干部,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让班干部在各项管理中发挥作用。比如,班主任在选拔好班干部后,可以用“积分制”进行班级管理,也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文体、劳动等各方面表现用分值进行量化,由班干部进行考核并记录下来,最后根据总积分决定学生的奖罚情况。用“积分制” 进行班级管理,可以让班级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奖罚分明。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失落、任性等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让班极管理制度得到顺利落实。

(1)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时机。班主任要利用好主题班会,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饥渴、孤独焦虑的心理问题。在“母亲节”主题班会上,笔者提倡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事先让父母们拍摄他们工作的视频,在主题班会上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外地打工的艰辛和对自己的牵挂。这样的主题班会不仅缓解了学生的亲情饥渴,而且教育了学生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父母不能长期陪伴的现实。

(2)个别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又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很容易被一些生活、生理问题所困扰。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倾听他们的烦恼,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改掉不良的习惯。比如,笔者班上的学生张某沉迷手机游戏,任课老师反映他上课玩手机,多次劝说没有效果。于是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张某进行了多次个别心理辅导。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笔者渐渐地走进了他的内心,成为他的好朋友,帮助他戒除了玩游戏的不良习惯。

(二)家校聯合班级管理模式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长期不在身边,但是不能当“甩手掌柜”,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父母(监护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留守子女给予物质满足的同时,也给予子女情感上的关爱和思想上的教育。因此,家长要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比如,家长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对子女进行情感关爱的同时,与学校老师联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子女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及时改掉不良的习气,促进子女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因此,解决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作为一线的农村寄宿制中学的教育工作者,更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努力纠正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生活热情,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孔丘,陈才俊.论语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