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于动手,外化于行

2019-11-24邱承宇

教育界·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策略

邱承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当下,对于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成“勤于动手,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许多小学美术教师都在积极地探索,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的動手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它符合儿童的学习天性,是学生进行一切想象和创作活动的根本前提[1]。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有必要顺应新课改的有关要求,通过优化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一)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当下,以小学美术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放飞想象力,锻炼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动手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多地表现在制作美术作品、绘画等方面。从整个小学教育来说,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所形成的动手能力会对其形成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和创造热情

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生活中的小玩意儿,不仅能培养其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来说,动手制作无疑为想象力创造了良好的出口,更能激发其创造热情。

二、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人教版小学美术《我设计的一本书》

(一)基础和前提

1.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以人为本。人本教育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旨在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阴影,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需要顺应新课改要求,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当作美术教学的“指南针”和“北极星”[3]。

2.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优化教学方式。应试教育使得小学美术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要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就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新课改教学目标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重视艺术教育实践,同时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知识实践平台[4]。

3.继续夯实美术绘画功底。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作支撑,所以无论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如何改革,教师都要以夯实学生的美术绘画功底为第一教学任务,结合现代绘画、手工艺术作品的特点[5],从材料、颜色搭配、光影效果营造等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继而提升其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首先,审美教育兼具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教育效果,美学偏重感性教育,教育学偏重理性教育,所以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即同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而在双重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在动手制作美术作品的时候才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6]。其次,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小学生开启发现生活、艺术之美的“第三只眼”,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审美教育就可以通过美术这一世界通用的“情感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之美。在伟大的美术作品的熏陶下,学生的审美眼光自然会有所提升,动手制作的美术作品才能更有质量。

(二)方法和策略

1.“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

(1)通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操作方法。教师要细致地讲解设计图书的步骤,包括讲解书本的基本构造、书本的材料选择、书本的封面设计、书本的内容选择等,这些教学项目需要进行分层分组,逐一讲解,最后再把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制作步骤串联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2)讲解过程中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即教师在讲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小问题,此时教师应当以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予以解决,不能因为问题太幼稚就刻意忽略。

(3)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竞争相统一。由于制作书本的工作非常复杂,因此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找小伙伴组成团队,或采取分组分层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同时,教师还可采取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外化于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本书,包括封面、书的打开方式、书的内容等。例如主题是“我的家庭生活”,封面则是表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生活图画,书在打开的时候可以和贺卡的形式一样(有3D立体图),书的内容是记录一家三口做饭、郊游时的美好记忆。

(2)自由选择素材和创作方式。在学生动手制作这本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确定学生的制作思路之后,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绘画材料、制作工具等。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并不是代劳,例如在选择绘画材料的时候要给学生确定一个范围,不能教师选择什么就是什么。

(3)表扬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不足,及时更正。无论学生制作的书本质量怎么样,教师都要表扬和鼓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学习信心,给予其继续动手操作的动力。当然,此处所指的表扬和鼓励是相对的,即教师不能全是赞美之词,而是在综合满意的情况下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继续动手改正。

(4)鼓励学生书写《创作说明书》,优化其创作思路。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由其创作思维决定的,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制作出精美的图书作品,而且要鼓励他们书写《创作说明书》,包括图书的用途、优点、使用方法等。实际上,学生书写《创作说明书》的过程就是优化其创作思路的过程,对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注意的问题

(一)组织学生合理分组

组织学生合理分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生总有几个不错的小伙伴。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一点,那就是尽量把关系不错的学生分到一组。但有个前提,即如果关系不错的几个学生存在互帮互学的关系,那就可以分到一组,反之则不可以。总的来说,教师的分组结果一定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2.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对小学生来说,喜欢表现是非常正常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团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正确的位置,从而发挥学生的优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必要前提。所以对教师来说,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爱好特长,从而进行合理的分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3.满足学生的求胜欲望。对小学生来说,胜利的喜悦往往胜过所有,在这个年龄段,能够把事情做成功以赢得他人的夸赞是正常的心理表现。所以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应力争做到实力平均(无论组间还是组内),从而使合作与竞争维持平衡,让每个学生能完成一些小事,让每个人都能从集体的胜利中找到自己努力奋斗的身影。

(二)教师加强指导和监督

在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固然重要,但是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更是必不可少。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加强指导和监督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1.指导但不参与。指导的含义是让教师扮演“公共顾问”的角色,而非某个团队的“私人顾问”。这就意味着在大家共同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是可以解答的;而某个团队提出问题时,教师能做的只有“引导”而非“代劳”,否则会影响公平性,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

2.监督但不批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在亢奋的学习状态中。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对组内学习行为进行监督,但千万不能批评,因为一旦掌握不好度,就极易给整个组“泼冷水”,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应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即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先让其养成创新习惯;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提升,即通过课外作业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見,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舒燕萍.勤于动手外化于行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03):110,151.

[2]朱秀菲.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02):142,145.

[3]吴爱华.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7(32):224.

[4]严艳.探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39).

[5]廖春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7(24):21.

[6]刘玉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6(09):72-73.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学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兴趣培养的策略
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