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优势与不足
2019-11-24刘勤郎
刘勤郎
【摘要】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基础教育结构的教育重组的产物,其诞生之时有支持者亦有质疑者。文章经过多年的实践,结合寄宿制小学的现状,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中显现出的优势与不足加以分析,为寄宿制学校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优势;不足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对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整,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将过于分散或生源相对较少的学校集中到一块,实现合校并点创办寄宿制学校。我校是在2010年合并全乡9所村级小学建立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已初具规模,经过初步归纳发现,其在呈现优势的同时,亦有不足,分析如下。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优势
(一)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学校硬件设施配置做到了齐全化、标准化。学生住宿在高档的公寓里,学习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就餐在干净整洁的餐厅里,娱乐在高规格的塑胶操场里等。
内部设施配置一一到位,教育资源优化组合,课堂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电教室等都发挥着各自应有的功能。较分散办学之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资源,大大增强了学习兴趣。
2.人力资源各尽其才,以需求设岗位,以岗位用人力。过去分散办学时,岗位少,好多人才被埋没;合并为寄宿制学校后,人人都有对应的岗位,个个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课程开足、开全,办学行为规范。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课都有专业老师按课表上课,不再像合并前的村学那样把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课都当作副课,不重视,都由语文、数学老师兼职。开发的校本课程民族器乐、刺绣、手工等课程成为学生的兴趣。
(二)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督查、指导学校工作、促使其办学效果提升
以前的小规模村学数量过多,导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督导工作量大,指导不到位,效率低下。寄宿制学校的创办使学校规模化、标准化,学校数量减少,上级主管部门有精力对其工作做精细化督查、指导,促使办学效果明显提升。
(三)有利于對学生进行全程管控,促使其健康成长
1.学生学习时间充足。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周的吃、住、行、娱、医都在学校,时间利用率高,可以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将原本上学、放学途中和消磨在家里的零散时间集中起来,增加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寄宿制学校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上课、自修、训练等,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够随时向教师请教,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学习成绩。
2.学生锻炼空间宽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多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下成长,不少学生缺少基本的生活技能。寄宿制为学生提供了集体生活的空间,学生寄宿在学校,从狭小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离开了亲人,脱离了溺爱的环境,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洗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从而弱化了父母溺爱和对家庭的过分依赖,学习并掌握了各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家庭一般离学校都较远,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学生住一起,由于习惯不同,故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小世界。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得学会跟不同的人交往,学会包容不同类型的人。这就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发展空间,能有效地避免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封闭性和情感的单一性,有利于学生在兼容并包中形成关乎其一生成长的良好品性。
3.学生安全无忧。寄宿制学生集中在一块,在校的所有活动都有专人管理。吃、住、行有专职的生活老师轮流值班,周末上下学有专车接送,生病期间有专业资质校医护理等生活全程管控,能保证每个学生上下学足够安全。
(四)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以前孩子每日上下学的接送、一日三餐的饮食、每日家庭作业的辅导等都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家长整日围着孩子转。寄宿制学校的创办,消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学生每天都在学校,作息时间合理科学,生活时时有人管,一日三餐有营养师合理搭配,作业有人辅导,上下学有专车接送,学生学得好,吃得饱,玩得开心,行得安全。家长不用再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了。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不足
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十多年,从实践中得出,它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保障农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但其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寄宿学生的管理问题
上千人寄宿在学校,日常管理难度显然增加。教师不但要做好课堂中的管理,而且要扮演好学生监护人的角色,管理好学生的生活和安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很多教师还不适应这一要求,还需进一步培训、学习,以使管理水平再提高。
(二)饮食安全问题突显
许多寄宿制学校的食堂都承包给了商家,私人经营。多数商家为了追求餐饮利润最大化,采购食材时尽量选廉价的、散装的食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外包,学校对食堂的操作管理也变为间接管理,监管力度不大,监管不到位,食堂卫生、食品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三)教师编制明显不足
农村寄宿制学校设置的岗位显然增多。如教学部、寄宿部、后勤部、安全部等岗位都需要教师,国家现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小学师生比1∶23,初中1∶18)明显偏低,而对寄宿部生活教师,国家没有设编制。由于严重缺乏教师,许多寄宿制学校教师不得不身兼数职。这显然阻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留守儿童增多,家校沟通难度大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创办,解放了孩子家长,没有了后顾之忧,好多家长都外出打工挣钱,使得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中只有留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学校和家长沟通极为不便,对学生的双重教育工作做不到位。
我校实行寄宿制虽然已有十多个春秋,但还不成熟,仍然有很多新问题值得探究,还需全体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按照新常态的要求,围绕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5-15.
[2]刘尧,姜峰.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05):35-39.
[3]温家宝.200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200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