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语义学视角

2019-11-24黄颖

教育界·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词义障碍文化

黄颖

【摘要】词汇是文化的缩影,词的语义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文章从文化语义学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文化对词义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词汇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并给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主动导入文化信息,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词义;文化;障碍;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文化接触越来越频繁。语言是“词的语言”,词决定着其他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机构中某种中心的东西”[1]。而词的核心是词义,一个词积累的意义越多,它所代表的社会活动和智力活动就越呈现出丰富的特点。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都未曾脱离“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的框架,这种以汉语意义“一一配对”的英语词汇表成了词汇教学的基本套路,往往造成学生认为英语词汇和汉语意义是完全的“对等”关系,不仅容易产生“石化现象”(Petrification),即英语单词在汉译和运用过程中其外延可能会缩小,扩大或发生偏差,而且常常导致学生忽视了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影响词汇的得体运用[2]。因此,笔者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障碍以及解决策略。

二、 文化语义观与词汇教学的文化途径

(一)文化语义观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3]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各语言群体的价值观念、民族特色、表达习惯等差异,这些差异难免会导致各语言之间交流中出现文化差异信息传递障碍。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障碍主要包括“无法对译”和“语言信息传递差异”两个方面。

首先,词语无法对译包括“词义空缺”和“语义错位”两种情况。词义空缺(lexical gap)就是汉语或英语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沒有对等或意义十分恰当的词,也就是说一些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人物、物体在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例如,英文中的“Gothic”一词指的是“哥特式”,是指流行于西欧的12世纪到15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角飞檐的宫殿庙宇,有青瓦白墙的民居,唯独并没有“哥特式”这种建筑风格,因此汉语中也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对应的词,只能用音译来翻译。

语义错位是指某些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内涵意义有着天壤之别。例如英语中的“owl”(猫头鹰)一词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owl”就是一例;但在汉语中,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凶兆、迷信有关,猫头鹰成了霉运的象征。

其次,语言信息传递差异体现在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或信息误读。例如,“一带一路”如果翻译成“One Belt One Road”就未能精准体现“一带一路”之要义。英文的“One”重数量而淡属性,“One Belt One Road”给人的感觉只涉及两条沿线,与其他国家关联不大。但实际上,“One Belt”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One Road”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外延宽泛,内涵丰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无法仅用“one”一词以概之。因此,我国政府在对外公文中,统一将 “一带一路”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这一译法体现了让“一带”和“一路”沿线地区实现经济融合的政治经济意义。由此可见,语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如果只注意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传递的教学,是无法达到让学生掌握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目的的。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文化输入策略

我国高校现有的英语词汇教学还是以传统的传授单词的发音、基本词义和语法为主,对学生文化方面的输入则有所忽略。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在于交际和交流,对学生而言,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输入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了以下英语词汇教学的文化输入策略。

1.直接输入教学法。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要准确理解一门语言的词汇,首先要了解语言词汇有三种属于不同范畴的意义,分别是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英语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指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所给予英语的词和词组的“评价性尺度”。他们的文化使他们对所用的语言具有共同的特别经验[4]。英语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字典里很难找到满意的答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词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文化知识,选用合适的、紧扣时代和贴近生活的丰富例句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讲解相关知识。

2.文化对比教学法。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在其《语义学》著作中把“词义”分为七种类型: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搭配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主题意义[5]。其中“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常常是人们的主观看法,因人而异。英语教师可以采用文化对比分析的方法,说明某些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的差异。例如,“杨柳”(willow)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当亲人离家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杨柳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一种离愁别恨的内涵。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千古名句,而诗人李白在他的《塞下曲》中也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句子。正是由于这种千百年来诗词的熏陶,中国人对“杨柳”有种诗情画意的联想。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眼中,“willow”只是一株普通的植物而已。所以国内学者在翻译“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唐诗时,要么将“杨柳”译成“weeping willow”,要么译为“willowsgrief”,从而让西方人士明白“杨柳”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意义。

3.情境教学法。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词汇,来自情景,是社会情景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反映。正是具体的社会情景赋予了词汇确切的含义和实用价值。语言是习得的,文化也是可以习得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不妨尝试在课堂上创造英语民族的文化氛围,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从表演中切身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更好地运用学过的文化词汇,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情境对话是掌握英语词汇和文化词义的最有效手段。學生通过相关的情景表演并最终得到教师的指导,会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情境中慢慢习得新语言,接受新的文化输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纠错教学法。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内外使用英语词汇时所犯的文化错误,介绍在各种交际场合使用英语的语用知识,让学生透彻地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渊源,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例如,学生习惯用“propaganda”一词来表达“宣传”的意思,因此教师必须纠正学生的错误,告诉他们“propaganda”这个词在现代英语里往往带有贬义,用来表示“采用欺骗、掩盖等扭曲事实的手段在广泛范围内促使群体对某意识形态等的忠诚”。善意的宣传应该用“promote”“advertising”或者“publicity”等词,所以“宣传活动”可以翻译成英语的“publicity campaign”。

由此可见,不同的认知方式也是影响语义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因素,文化集团往往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对一种现象的感知特别强烈或模糊。英语词汇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跟读背、英译汉”的教学方法,而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交际练习,进一步熟悉不同情境下英语词汇所表达的信息与内涵,从而获得学习、掌握、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师对于词汇语义知识的讲解需要带入文化视角,应该让文化学习占据重要位置,不仅因为了解文化有助于掌握语言,而且因为外语教育本质上就是人文教育,而且是跨文化的人文教育。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外语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词汇最能反映出外语的文化和使用外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是无限地扩充词汇量,而是要告诉学生如何准确地应用这些词汇,即重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输入。学生通过“发现”“对比”“共情”和“思辨”等一系列跨文化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而且能改善语言学习的过程,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挑战,创造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Saussure, F.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6.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75.

[3]Sapir, Edward. Language[M].陆卓元,陆志韦,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24.

[4]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8-219.

[5]Leech, G. Semantics[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26-28.

猜你喜欢

词义障碍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