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初探

2019-11-24李智辉

教育界·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李智辉

【摘要】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及世界观、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以及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因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如愉快、悲伤、喜爱、愤怒、惊恐等。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通过感情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鼓舞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收到较好效果的教学过程。在进行启发教学过程的同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以声激情,以声传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化学生,善于营造亲切自然的气氛,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潜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才会好学、乐学。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两篇》一文时,铃声刚响,笔者笑容可掬地走进教室,十分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朱自清吗?”“没有!”学生一起回答。然后笔者一边微笑一边出示朱自清的黑白照和彩照,极简单地介绍了朱自清的情况,着重讲述了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之后又说:“朱自清就像本文写到的荷塘……”“也像月色,像高山,像大海……”我还未说完,同学们就抢着发言,情绪十分高涨。短短几句开场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行启发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教学”——用真情去打动学生。

二、运用情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文知识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而要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王充《论衡》又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由此可见,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学生只有触及作者情感深处,才能对文章产生共鸣,才谈得上理解、品味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才能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譬如笔者讲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先向学生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歌气吞山河,热情洋溢,风格雄浑豪放。然后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诗人写这首诗时已68岁了,但他仍想抗敌,收复失地。在十一月四日这个夜晚听到风雨之声,触景生情,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之请。接着用一种深沉、悲壮的感情范读全诗,把学生带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里。诗人“僵卧孤村”的凄凉形象跃然纸上,但他并不感到悲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至死不渝,意境悲壮、深沉;“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至此,学生感受到一位忧国忧民、充满爱国情怀的伟大诗人的脉搏跳动,理解诗人的情感精神,并在心里产生了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用丰富的感情引导学生找到与诗人的那块“燃烧的赤炭”相同的“燃点”。

三、运用情感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如果说写作是生活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情就是写作的生命,可以说,没有感情就不会有写作。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脸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绪万千,有的却木然无知……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学生心中的情,学生写作就富有“灵性”了。

如笔者在教学《金盒子》时,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当读到“可是突然一个晴天霹雳似的电报告诉我们,哥哥竟在将要动身的前一星期,患急性肾脏炎去世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再看看学生,有的眼泪挂在脸上,我读完课文,问学生:“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惨!”

笔者抓住学生已听出了一个“惨”字,用一种低沉悲伤的语调讲授课文,让学生感受骨肉至亲的感情后,说:“听到这么惨的故事,你现在最想干的是什么?”学生说:“写封信给作者,安慰安慰她。”我说:“好,现在就拿出作文本写封信慰问她。”然后就让学生放开写。其实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用情去体验,就会挖掘出许多的道理和智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并且通过阅读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四、运用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激发爱国激情,促进人格的完善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情感是影響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道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抒发情志”,这就是“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个说法是“观”。“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进改善。在兴、观、群、怨中,读者既提高了对世界、生活、人生、自我的认识,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情感,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功效。

例如学习《白杨礼赞》,要激活学生情感,让他们明白爱什么、恨什么;《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催生壮志豪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不屈精神的典范;《事业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例文。

又如,笔者在教《大自然警号长鸣》后问学生:“你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吗?感觉到自己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吗?”要求持肯定答案的学生举手。学生大部分都举起了手。笔者微笑着点点头,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眼光,又问:“你们是否随手把垃圾扔进河里?或者乱砍树木?乱踏花草?”这时笔者发现有几个学生低下了头。笔者没说什么,和学生一起沉默。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者是在享受沉默。教师可以不说一句话,却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学中培养情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总之,语文课也是一门艺术课,要体现一种大语文观,要教出特色,教出个性,让学生学而不厌,要做到这点,教师定要在情感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陆山华.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初探[J].语文学刊,2007(03).

[2]刘瑞昌.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33):33.

猜你喜欢

情感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