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11-24梁丽
梁 丽
(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发挥体育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1]。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实施改革和实施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校学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外,还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中职学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现状,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传授的同时,积极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核心素养的含义
2016 年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了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即是能够在自我的终身发展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建设当中能够适应现状、并取得一定发展成效的、一定的品格与关键性的能力,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重要特质。其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方面,需要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具体素养;在自主发展方面,需要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具体素养;在社会参与方面,需要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具体素养。可以说,核心素养是一个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融于一体的综合形态[2]。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体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在切身参与到体育学科的学习活动当中来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能够适应学生自身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品质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七类教学目标,即为运动参与、增强体能、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职业素养。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中职学校体育培养目标,得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与行为素养。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相关职业特点的知识,保健知识,平衡自己的膳食营养,能够用科学锻炼方法合理安排健身活动。其次是运动技能与习惯素养。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与学习规律,在自身学习兴趣的支持下,熟练掌握一到二项运动技能,并持之以恒养成锻炼习惯。第三是体育精神与品格素养。主要是通过体育学习活动来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感受运动的乐趣,体验团队协作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尊重、信任、竞争与合作等品质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为适应岗位、适应自身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3]。
3 中职体育学科教学现状
3.1 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和资源缺乏
学校重视专业课教学,自然会在财力物力方面向专业课倾斜,体育学科作为公共学科,学校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高,投入少,学生规模与硬件设施不匹配,教学资源、师资配备以及培训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持。
3.2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受应试教育影响,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家长,比较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体育育人功能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支持。学校对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学形式、内容依旧趋于传统,即使在新课标的课改下制订了教学大纲,其影响与效果却不太明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4]。同时,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学生早已司空见怪,学习兴趣降低,动力不强,这造成了体育学科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影响教改发展,制约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中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4.1 加大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
首先,学校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高度认识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及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学校需要从专项资金当中按照有关规定,增加体育教学设备资金投入以及加大教学设施的修建的力度,保证体育学科教学所需,保证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学生能够在日常的体育学科学习中发展自我能力[5]。
4.2 提高教师体育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群体。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引导、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帮助提高体育教师教科研的能力。对于在教学方面取得较高成效、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在评职、评优、评模过程中进行政策倾斜,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提升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以社会、学生、教学的发展为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结合职业特点,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多种学习、培训以及实践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储备[6]。
4.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4.3.1 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培养
医学类卫校是培养医护类专业人才的基地,担负着神圣的使命,挽救病人于病痛之中、致力于还患者一个健康身体的崇高职业,未来从事的是医护事业,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对健康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有着不同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校期间,学生必须树立健康意识并具备健康的知识与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将健康的理念传递给患者,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卫生类学校本身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多种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意识和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专业课老师传授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利用雨天机会,采用多媒体设备,用更加丰富、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以灵活的教学形式,把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知识,保证学习效果,并坚持将健康知识和行为素养的教育贯穿、渗透于整个体育实践课中,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
4.3.2 运动技能与习惯素养培养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掌握一种以上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学科核心内容之一。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具有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创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教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形成运动习惯。例如教师在排球垫球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或提前培训一名排球素质较为突出的学生做组长,小组成员4-6 名,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学生之间进行共同探究学习和比赛,教师适时巡视、指导与评价。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挖掘、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7]。这样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学习效果显著,真正让学生喜欢“体育”的同时也喜欢“体育课”。另外,还可以通过学校体育社团等课外体育活动,营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自觉参与,提高运动技能,并持之以恒地参加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4.3.3 体育精神与品格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运动已不再只是简单地追求强健体魄,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尊重、平等、竞争、坚持、进取、超越、信任、规则、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与良好品格,成为了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内涵,这也是学生自我的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最重要的品格。
注重体育精神与品格培养,将体育精神融入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具备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学校体育的任务所在。首先教师要深化对体育精神的认知,强化专业学习,具备良好的体质素质、育人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升各方面素养,在进行体育活动中,用丰富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次,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感悟体育精神的内涵。比如,在体育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走跑跳等肢体动作、耐力训练等,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挑战自己极限,坚持不放弃,能够明显提升学生果断、坚毅、无畏的意志品质;又如,通过开展两人“三足跑”“小组接力 ”“信任背摔”“我背你跑” 等体育活动、还可以通过校运会等其他对抗性较强的竞技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协作的乐趣和团队的力量,学生之间的信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强化,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抒发情感,让学生明白规则与纪律、尊重与信任、竞争与合作等良好品质的重要性,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把这种良好品质延续到其他领域活动以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多种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品格得到了更好地内化和延伸,提高学生全方面素质,加强适应社会能力,为学校培养社会化人才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在中职学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在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丰富学生体育学科知识、提升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同时,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供更加强劲的助力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