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科学化构建与实践研究

2019-11-24任海军

运动精品 2019年12期
关键词:理念大学体育

任海军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2)

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科学化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摆脱以运动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为目标的“传习式”教学模式;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解决“教学理念与行为不一致、理论与实践不统一”的问题,构建新的、科学化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理论与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的科学化改革为研究宗旨,以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实践服务目的,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2018级、2017 级、2016 级、2015 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了为期三年三轮的研究,通过对问卷全面分析研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改革意见,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三年中三次修订教学计划,初步构建起了较为科学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并就学交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1 大学公共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

1.1 “传习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确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举国“超英赶美学苏联”的口号下,新中国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各种体制,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模式的体育教育制度,在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体育教育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对我国体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2 “传习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打破

随着“十年文革”的结束和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变化,学校体育中打破“传习式”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愈来愈多。20 多年间,先后出现过“选项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俱乐部体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根本,提升教学效果。

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用型高素质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法都与目前高校学生的需要已经脱节,不管心理学还是教育学与当代学大学生的发展都不匹配,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深刻的认识到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的急迫性。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认识到大学体育健康课程改革须在下列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改革。

2.1 大学体育的系统化理念

大学体育是小学体育和中学体育的进一步延生,也是为社会体育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有体育教学,大学体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结合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大系统中,与学校的各方面工作相衔接,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2 大学体育的开放化理念

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李金碧曾讲过,现代教育突出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从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视域内走出来,使大学体育发展理念开放化,要以核心素养为重点,发展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课的设计要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由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理念转化成现代开放式的教学理念。

2.3 大学体育的终身化理念

“终身体育”的观念随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更多的学生已经在思想上接受和认同了终身体育的观念,然而终身体育在实践的过程中,某项体育运动技术的终身化的逐渐进阶,还不是特别明显,缺乏科学的指导,学生在实践终身体育观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新时代以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高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和挑战,大学体育的终身化不仅要落实的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技术中,切实让学生体会到终身体育带来的好处,满足“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我们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2.4 大学体育的“学科化”理念

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体的改革和实践,必须与学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相一致,才能更好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高校学科综合性的优势,改革和创新大学体育健康理论。

2.5 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理念

大学体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大学体育课程的目的与《全民健康计划》是相互衔接的,“社会化”的理念是大学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从社会需要角度观察、定位大学校体育功能和作用;其次,从高校体育教育规律去主动将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目标。

3 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以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山西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教育与体育的科学规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质量,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做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生受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构建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按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特点、功能和课程目标的理论,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目标主要分为身体目标、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各目标又呈现出各自的结构。

身体目标,使学生能够生理发育正常,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各项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行动能力得到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形成健康的生活,工作习惯。

认知目标,这一目标包括有关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以及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情感目标,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能力、习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全国近千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不可能是一种教学模式,学习借鉴不等于照搬,必须有所创新。大学体育公共课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大学体育教育目的任务,紧紧围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习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4.1 实践“俱乐部”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了进一步对课堂进行延伸,促进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衔接,打破了原学院、年级、班级、性别的限制,根据教学单元及体育场地设施的和教师人数和专业类别,设置了11 个项目俱乐部和单项协会,主要包括:田径、啦啦操、运动舞蹈、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跆拳道、超悦跑团、武术协会、棋牌、铁骑俱乐部。每年每学期可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到俱乐部和协会,进一步参加锻炼和接受专业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兴趣”与“教师专长”相统一,课内外相融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绩突出的学生加入各校队,在校级比赛和省级比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4.2 实行“分层教学”,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解决“吃不饱”“吃不了”“不解渴”的问题,实行“分层次教学”,更能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分层次教学”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注重态度、能力、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4.3 践行“一个中心、两种学习、三项结合”,实现“终生体育”的目标

“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两种学习”,是指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理论,学习正确的运动技能;“三项结合”,是指体育健身理论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课下活动相结合,注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4.4 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科学化实践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体系的践行者,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从根源上解决学生需要跟教授不一致的问题,教务处教学评价统计时,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率上升为96%,体育课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对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学生问卷进行数理统计,结合有关资料和调查访问进行分析,获得了如下结果:

4.4.1 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兴趣高于男生,41.23%的女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实践正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构建的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4.2 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多样化

大学生体育课选项的动机:以兴趣为主的,男、女生分别占66.90%和68.56%;依据自身体质选择的,男、女生分别占23.81%和26.87%;依据自身性格选择的,男、女生分别占20.63%和22.94%。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从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呈现自主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4.4.3 学生健康意识显著增强,效果显著

80%上的学生对健康的内涵理解深刻,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还要避免亚健康,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加强学习,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上升了7%。

5 结论与建议

5.1 大学体育课程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全民健身意识作为重点。

5.2 加大中小学体育的改革力度,做好与大学体育的相互衔接,明确各阶段的木的任务,让目前的“大学体育”成为真正的大学体育。

5.3 大学体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改革的关键在于理念的更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经过多年的研究讨论已形成“健康中国”的共识,应将这些理念贯穿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才能取得效果。

5.4 体育教学模式不应强制统一,教学内容应因地制宜,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宜,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5.5 俱乐部制和分层次教学模式既可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能动性;也符合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社会人”的要求,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体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