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9-11-24张国斌

运动精品 2019年12期
关键词:武术传统文化

张国斌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武术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融汇着国人璀璨的文化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信仰以及生活思想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具有强健体魄和道德内省的双重作用[2],武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同时对培养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探究高校武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科学合理的解决,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道路上、弘扬中华武术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 武术的概况及发展历程

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的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3]。

武术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通过制造武器相互争斗获取财富,具有一定的战斗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战斗被保留下来,变成人类如今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手段之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正式列为比决赛项目,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与推崇。

历史上关于校园武术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就有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训练贵族子弟习射[1],可见校园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武术是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校园武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也由最初的军事训练手段,逐渐转变为现代具有竞技观赏性的艺术文化。时代的转变为武术带来的是更为宽广的发展,各大院校的武术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

2 传统武术在高校中开展的必要性

2.1 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民族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更是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成为了不朽的传奇。中国武术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之一,一直以来被冠以国粹的身份,并以其俊逸的身姿、凌厉的身法吸引了众多爱好者。武术以它独特的方式,使人进入一种高远的境界,体味着专属中华民族的风俗、伦理,维系着中国古典哲学、政治文明、军思想事、文化艺术、社会习俗之间的联系[1],深刻反映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作为青少年必将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国粹的发展与延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作为祖国人才的聚集地,是一个有着轻松自由且学习氛围浓重的环境,这就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当代学生是民族文化继承、发展、延续的主力军,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坚定不移的使命感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感。由此,高校的武术文化教育应始终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与教育,将其文化魅力、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不断加强他们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

2.2 开展武术教学,体验民族传统

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性人才,更多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当今许多高校学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逐渐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基于现状,作为育人育才的高校,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教育中,使其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众多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多重价值功能。例如:武术中将医学、美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融合,既能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又能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因此,将武术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中是势在必行的。

2.3 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学生体质

高校是一个人才纵向发展和横向拓宽的教育基地,学生的教育不再像之前那样,有明确的规定与目标,大学生的生活宽松且安逸,使得学生可以在完成课业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安排自己喜欢的课程与活动,这就为武术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保障。当然,武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价值,其文化魅力是不容置疑的。武术的学习不仅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其动作丰富多变,姿态凌厉优美,既有鹰击长空的气概,又有潜翔浅底的雅趣;如燕子抄水,又似长风出谷;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的身姿使人百看不厌,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既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又向学生传达了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的责任与使命。

3 高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单一化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教学中,学校因考虑其具有攻击性的特点,许多高校在武术教学中为了回避这一特性,就出现了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武术动作的学习,却没有真正的将武术修身修心的作用发挥出来,最终只能导致教学过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武术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结果显而易见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3.2 教学形式程式化

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武术的传承模式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1],现代的武术大多以强健体质、竞技观赏为主要价值功能。因此,今天的武术与传统的武术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自古以来,武术教育形式程序都不十分健全,高校武术教学模式也采用模仿的方式,“填鸭式”的教育,很难使武术上升到深度学习的阶段,导致许多学生的武术梦胎死腹中,这也是当今高校武术教育的重大障碍之一。

3.3 文化内涵教育内容较少

武术在中国不仅是一项武技、一项运动,更多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武士精神”。梁启超先生曾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是这样阐述武士精神的:“作为个人,他们重朋友、重道义、重名誉、重承诺、轻生死、淡功名、有血性、有个性,除暴安良、扶危济贫、急人所难、行侠仪义,往往为了一句诺而捐弃生命,为了名誉而抛头洒血。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为公民,作为国家的一员,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大义高于生命,当使命不能完成,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宁肯牺牲自己以维护生命的准则和使命的崇高,挽救国家的命运。”[1]然而,新世纪的今天,这些高尚的精神品质已经在习武之人身上很难看到了,就更不用说高校的武术教育了,更是对武术文化知识及内涵的教授少之又少。学生对于武术蕴含着的道德修养、美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都知之甚少,武术的精髓就这样被消磨在时间的长河中。因此,武术的内外兼修才应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才是武术全面继承发扬光大的正确方向。

4 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应对的措施

4.1 树立正确的武术教育观念,加强武术特色教育

高校的武术教学不仅仅是武术事业的延续与发展,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着最初的璀璨并一直延续下去。因此,高校武术教育必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教育观念,着眼于武术习武修心的过程,将礼仪、武德、和谐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教育生活中。武术运动蕴涵丰富,艺无止境,高校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以区分武术的类别,增强武术教育的趣味性,展现中华武术纷繁浩瀚,使其变成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将武术传承发展下去。

4.2 营造武术教育氛围

传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在军事、政治领域的独特建树,作为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就要求高校武术教学不能一味的采用单向、示范性、模仿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外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其感受到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皆知,环境造就人,打造良好的武术教育环境,才能将武术在高校教育中发扬开来,例如:精心设计布置武术雕塑,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等等,营造浓厚的为艺术文化氛围,时刻让学生接受武术的熏陶,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加强武术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的武术教育始终把“教武育人”贯彻在习武教武的过程中。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道德,“尚武崇德”饱含了传统武术的道德标准与文化底蕴。古人一向重视武术与人生修行相结合,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这些才是武术的文化精神。因此,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武术具有强健体魄和技击价值,更多的在于武术的文化魅力,所以武术应以“以礼为先”的文化特性作为高校武术教育中的重点,使学生在习武的锤炼中,培养遵纪守法、奋发进取,勇敢顽强、不畏艰险、心胸宽阔、敢于竞争、勇于奉献等良好品德,能以宽厚的德行看待世界。从而将优秀的武术文化推向国际化发扬光大。

5 结语

“武术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的载体,其武学思想、技击动作和武德礼仪无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4]武术这项特殊的文化瑰宝,是当代学生思想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方式。但人类教育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难以竭尽,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促进人身心健康和道德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武术与高校教育结合不只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武术传承需要。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要竭尽全力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的手段不断完善解决,为武术在高校教育中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武术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