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一老一小”社区家庭服务业大有可为
2019-11-24瑞红
瑞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等承诺的具体落实,也是改善民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撑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主动之举。此外,依托社区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业,也有助于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推动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社区家庭服务业正当其时
此次会议决定,从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对承受或提供房产、土地用于上述服务的,免征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动产登记费等6项收费。同时,研究完善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进一步支持生活服务业发展。扩大员工制家政企业免征增值税范围。
会议指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以社区为基本依托,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业,是改善民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撑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较大力度增加就业、扩大服务消费促内需、推动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升级。同时放宽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机构,在房租、用水用电价格上给予政策优惠。依托“互联网+”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
会议确定:一要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对老旧小区通过政府回购、租赁等补上养老设施欠账。新建小区按规定建设的养老设施移交政府后,要无偿或低偿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二要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大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扩大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培养规模。三要优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支出结构,更多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费用。
会议还确定了促进家政服务业扩容提质的新措施:一是鼓励本科和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专业,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大规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二是对家政企业进社区,其租赁场地不受用房性质限制;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或当年高校毕业生并缴纳社保的,给予社保补贴。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对信用好的家政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三是提高家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岗前健康体检等制度,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家庭服务业迎来减税“大礼包”
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一次送出税费优惠的“礼包”,而此次受益的是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专家指出,一方面,养老等家庭服务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呈明显扩大之势;另一方面家庭服务业企业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低,供求匹配难。此次明确减税等扶持政策,同时强调增“量”提“质”,有望缓解供给不足,推动家庭服务业良性发展。而依托“互联网+”等新兴服务模式和信息消费来发展康养产业,将其灵活应用将是发展养老行业努力的一个方向。
当前,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49亿人,占总人口17.9%,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养老设施数量不足成为发展养老行业亟待解决的头等问题。目前中国社会已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家庭都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而社区养老在供给和质量方面都严重不足。再加上部分民营、私营企业受到行业的准入限制,其自身管理也不规范,当前养老行业急需扩大供给。
所以说,免征增值税这一举措将会大大减轻相关养老服务机构的负担,所得税减按90%切实降低了服务企业的经营成本。力度非常大,不仅减所得税,同时考虑到了用地、用房这些影响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优惠政策上都予以扶持。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市场,整合社会资源。事实上,养老、托育、家政都属于服务消费,符合消费升级的方向。此次推出的减税举措,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服务。
世人皆知,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服务需求也会日益增加,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在此前景下,扩大供给一方面可以解决供应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消费增长的重要内需动力。为此,当下要尽可能激发服务需求,促进服务消费,这对供需两端都是好事。而在满足需求上,“量”的供给是一方面,“质”的提高更为重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家庭服务行业无疑也要在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方面“下功夫”。
发挥市场优势补齐养老服务短板
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本的投入,养老产品的供给变得更加充分而多元,在积极发挥市场优势,充分调动民间资源,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上有效推进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其实自2013年以来,我国养老产业化进程开始发力,市场成为养老服务重要供给力量。2013年至今,大型企业、资本对养老产业进行了战略布局,在区域市场维度上出现了许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
今后,在中央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长期培育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养老服务团队最为关键。同时,应大力推行市场化运营,让从业人员获得充分的尊重和奖励,吸收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这个行列,奠定高层次养老服务的基础。因为,照顾老人并非简单的扫地、做饭,而应有一套专业的服务体系。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能够使家政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基于此,做好人才培育、加大对企业支持,将使社会转向高质量养老的方向,而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目前,中央正在不断加大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政策也越来越细化。去年7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今年4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提出,打通养老服务的“堵点”,消除“痛点”,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像近年来我国逐步搭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设施、主体、人才、平台、内容、资金等方面不断进步,服务质量已得到大幅提升。
在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下,我国服务业已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0.6和0.9个百分点。这表明,服务业正在成为新动能并发挥引领作用。这中间,以养老、托育、家政服务为表征的社区家庭服务业,因目标人群基数庞大、产业发育不良、需求势头强劲,已成为新的产业高地。在此趋势下,笔者认为,目前的社区养老应该将过于注重补硬件转变为补软件、补服务。有关部门不妨建立一个平台,引入各类服务机构,提供老人接受程度较高的居家养老服务。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