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成长型思维在校外教育课程中的培养

2019-11-23何蓉赵旭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成长型过程思维

何蓉 赵旭

    2009年6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共同印发了《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2009-2020年)(试行)》的通知,为全面推进上海市校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而制定的。其通知明确提出“使校外教育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也包括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校外教育课程达到的。为此,我们要学会在校外教育课程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校外活动,获得成长体验,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一、何为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一词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德韦克教授经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学生一旦拥有成长型思维,便会敢于接受挑战,勇于面对困难,会认为这些困难和挑战只是学习曲线中不可避免的经历罢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坚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攻克困难,将自身潜能不限扩大,并转化为成功。[2][3]

与成长型思维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这种划分是德韦克根据人们对于能力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来的。所谓的固定型思维,倾向于认为个体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是出生时便知晓的,不是聪明就是不聪明,带有“天赋论”的观点。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之间异处好比面对一份考试不及格的试卷,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会说我在学习这份功课,只是尚未学好这门功课而已;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则认为我就是学不好这门功课,我努力了,就是不行。由此可见,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这两种思维会影响到学生发展。所以,在校外教育课程中学会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失败时,能积极应对、不灰心,不会因为困难、失败丧失信心。

二、校外教育课程开展的现状

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开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或延伸,其课程是丰富多彩的,涉及面也较广。可目前校外教育的课程总体上面临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重实践轻反思。校外教育课程重在让学生体验课程,参与其中,可对于体验后的课程并没有及时反思,以至于学生的体验感悟随着课程的结束也抛之脑后,这样课程的体验价值也会大大降低;第二,重讲解轻引导。校外教育的课程大多是以先讲解后体验实践为主要形式,往往忽视了在讲解过程中的引导,看似不太重要的引导,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思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校外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此以往的。作为一名校外教育老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免不了要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学习并借鉴其教学经验。可在我观摩校外教育的拓展类课程中,我就会发现上述所说的两类问题“无一幸免”,如很多老师面对拓展类课程,首先是讲解课程内容,课程实操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讲解完毕后就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持续到课程结束,有时会有个别老师邀请两三人分享,但没有经过反思、总结的分享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而大多数老师都将拓展类课程当作学校教育的学科课程来上,我认为这种不是一种可取的行为,不利于课程价值的最大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建议

校外教育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在课程上让学生能体会到其价值,进而提高學生能力,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勇敢面对一切,激发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那该如何在校外教育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呢?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引导学生分享,肯定实践中的努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合理安排整个教学时间,要让学生在实践之后能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老师要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不足以及是否可以改善这些不足之处等。在教学中,老师要肯定学生在实践中的努力,我想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的发展,也让老师自身在不断地使用成长型思维。

2.拒绝墨守成规,发散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校外教育课程的思考,提出疑问,随后要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针对疑问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想增加这样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在教学中更敢于挑战自我,在实践中激发自我的潜能,让学生树立没有任何一种困难能阻挡其前进的步伐,只要努力便能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失败,不要忽视努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失败,不要害怕失败,要在学生失败后跟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只有历经失败,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其次,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不要忽视努力。在学生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一定要肯定学生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凡事不能一味归因自身能力;在学生取得成功或者获得成就的时候,要祝贺学生取得的成功或者获得的成就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或者获得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自己的天赋。

综上,在校外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建议不仅仅止于上述,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发掘。但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在不断成长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能力,我想学生定能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接受挑战,提高能力,这也正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成长型过程思维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