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实地调研及相关思考
2019-11-23郭江艳
摘 要: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如今,安顺地戏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笔者在安顺对安顺地戏的所观所感入手,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安顺地戏;屯堡文化;传承与保护
1 安顺地戏的概述
安顺地戏俗称“脸子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移民文化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据王明元老先生介绍,安顺地戏因地域因素分为不同的派别,主要以古代历史军事题材为表现内容,以粗犷、豪放的武打技艺为表演风格,以原始质朴、粗犷高亢的演唱方式烘托氛围。
2 安顺地戏的面具
安顺地戏面具俗称“脸子”,一般由传统手工艺人用杨木为材料雕刻制作而成。其原材料的选取、雕刻、上色、装饰等流程相当严谨和复杂,对手艺人的技艺是很大的考验。地戏面具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面部特征,面具以“将”来区分人物角色,常用的称呼有男将、女将、文将、武将等;或用颜色来区分人物角色,不同色彩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图1),如红脸多为刚直忠勇的将军,黑脸多为威猛骁勇的将军,粉脸多为貌美英俊的将军。除面具之外,武器多为刀、枪、剑等,一般由木制成,其他道具则根据剧情需要准备。
3 安顺地戏的现状
安顺普定县金马新村老马台地戏是发展相对较好的。金马新村老马台地戏队伍演员基本是金马新村的村民,上至村领导,下至稚子孩童,只要喜欢就可以学习。王明元老先生的博览馆里完好地保存着30余本上至商周下至明朝的地戏原始资料。据王老先生介绍,现在的唱本都是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进行编排的。虽然现在有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但是安顺地戏是安顺民众共享的,不是个人或组织专有的。
笔者在天龙镇屯堡文化传习馆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先松老先生时,陈老先生和我们讲述了他与屯堡地戏的渊源。陈老先生在唱腔和表演上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一人能演老将、少将、文将、武将等多种角色。陈老先生长期致力于地戏传承,现有徒弟及学徒40余人,并创办30多人的少儿地戏队,开安顺地戏大规模少儿教育的先河。
4 关于安顺地戏的相关思考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地戏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寻找愿意学习安顺地戏的青年。青年人学习安顺地戏不仅是对这一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很多学校已经将地戏引进校园,有的地方甚至设立少儿地戏学校,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安顺地戏,从而使安顺地戏发扬光大。
将傩雕工艺发展为集教育、研究、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傩雕传习发展中心,使安顺地戏的面具不仅用来表演,而且可以发展为集审美与实用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用来销售,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举办相关活动或者比赛,建立更多的地戏展示平台,让各行各业热爱地戏的群体积极参与其中,营造有利于地戏发展的环境。鼓励多方参与和开拓创新,将安顺地戏中所传达的“忠孝仁义、尊师重道”等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向大众传达,使人们无论是观看地戏表演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地戏都能感受到安顺地戏的魅力所在。
5 结语
观看每一出安顺地戏的表演都能使民众学习、深思和回顾历史,同时还能了解到我们所并不熟知的英雄事迹。经过时间的洗礼,安顺地戏逐渐成为一种标志,成为安顺的一张名片。安顺地戏要得到长久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要有政策和措施的支持,还需要村民、艺人、喜爱地戏的人共同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其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得独具特色的地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明顶,袁承蔚.试论贵州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J].新西部(下),2012.
[2] 徐江南.人地关系视角下贵州民间戏剧文本形态研究——以地戏、侗戏、布依戏、傩堂戏和花灯戏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 林国霞.池州宗族傩面具的造型分析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
作者简介:郭江艳(199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藝术学院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