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式椅凳看工匠精神

2019-11-23徐婷婷杜游

艺术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创新精神

徐婷婷?杜游

摘 要:明代是我国家具制造的完备成熟期,该时期家具品类齐全,造型丰富多样,独具风格。其中,椅凳类家具更是具有浓浓的明式风情,以其品类多、造型雅、用料佳、做工精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明代工匠在创新性和审美标准上的极深造诣,以挑剔的眼光和严谨的制造精神,精益求精,创造出极具艺术价值、极尽完美的家具作品。

关键词:明式椅凳;创新精神;严谨制造;艺术审美

工匠精神是工匠通过对各方面技术的不断升级改造,将饱含创意和智慧的灵魂,做人做事的执着和严谨及对“美”的丰富的感受力毫无保留地投入作品之中的艺术奉献精神。

明代家具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的艺术瑰宝,在古今中外都大放异彩,是因为明式家具是集前人之大成,并且融合了明代工匠的创新性思维碰撞后形成的新的突破和创造。其突破的表现,其一在原材上。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诸多木料,匠人们发现了紫檀、花梨等在硬度结构、质地色泽、处理加工方面的优势,将这些珍贵木材不惜代价地大量投入家具生产,使得明式家具具备了经久耐用的高质量及隽永高远的情趣。而这也是这些家具能够流传后世并且为人珍爱的重要原因。其二在造型结构上。宋式家具不事雕琢,崇尚质朴。匠人在其简约淡雅的造型上,增加了自己独特的理解,采用攒边、线脚的手法,在牙板、券口等地镶以矮老、罗锅枨、卡子花等装饰;装饰纹样的大小比例及数量都恰到好处,使得明式家具匀称而协调、大气又别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工匠们要把这个度拿捏到位,要精于提炼,善于取舍。其三在做工上。家具工艺要求非常之高,甚至到了严苛的地步,避用钉、胶,免受自然环境潮湿或干燥的影响。明代家具中使用到的榫卯结构共有30多种,几乎运用了所有榫卯结构种类中的精华形制。要想在一件相当优秀的作品基础上改进创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求匠人有着丰富的经验且极具审美,对原有作品有着正确且深刻的认知,提升其精华,摈弃其糟粕,保留前朝简雅的风格,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追求;在大胆尝试新造型的同时,也要仔细斟酌增加上去的东西是否更加优雅精致,略施点缀,画龙点睛,而不是单纯地改变造型和增加缀饰。极尽努力把各方面都做到最细致、最精准,又何尝不是极有难度的突破和挑战呢?以上种种让笔者看到,明代工匠的创新精神是对椅凳家具造型精心的思考和精准的把握,以及对造型做工一丝不苟的严谨和对完美二字最不懈的追求。

一般加工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材配料、干燥、各部分构件加工、装配、雕刻、镶嵌、涂饰,严谨的工匠精神对每一步都处处讲究。“千年紫檀,百年酸枝”,这些木材生长十分不易,砍倒后还需要数十年的自然风干,使其内部结构继续变化,变得更加紧密坚硬。打磨方面与现在的热弯成型不同,如明式圈椅的椅背是由一整块木材割锯打磨出来的,弯度角度、粗细程度都需要精准把握。榫卯结构是明式家具的核心,龙凤榫加穿带,燕尾榫,楔钉榫,直材角接合等等;在那个没有机器代工的时代下,偏差一丝一毫都将影响榫卯的完美接合。要精准定位榫头榫眼的位置和大小,细心打磨平整或压上螺纹,有些复杂的结构甚至要加工数十天。雕刻方面也是大有文章,对匠人的腕力臂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刀工要娴熟有力,洒脱流畅,才能将纹样雕刻得立体而生动,非数十年之功力难以出精品。镶嵌工艺有如“百宝嵌”,将宝石、珊瑚、玉石等嵌在家具之上,《遵生八笺》:“如雕刻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一绝”,意指其极其费工。大多数明式椅凳都是擦漆的,有打坯、披麻布、做灰等共16道工序,光做灰这一步,从粗到细至少3道工序。明代名匠周翥,他的作品都需定制,排队订的时间长,制作时间更长且不能要求工期。他的作品都要精雕细磨,力求完美,可见急功近利是出不了真正的传世精品的。明代工匠的制造精神是丝毫不惧繁多复杂的工序和耗时费力的加工过程,处处精致、处处讲究,不含糊每一个细节,坚持本心,追求品质。

明式家具之美是离不开工匠的爱美之心、审美之能的,工匠们将他们所能感受的材质之美、造型之美、功能之美、人文情感之美,全部投入家具之中,将其打造成一件艺术品。所以工匠也是具有艺术属性的,他们不盲目附和市场,不过于迎合顾客,他们是自我的,是一心一意将美表现出来的艺术家。明式家具多用木是与中国工匠朴素的哲学观相统一的。木材是有生命的,且有天然的纹理美感。老子曰:“大道为至美。”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这也是明代工匠所倡导的。明式家具点线面结合,各维度皆美,重在对比和调和,以一些圆形、方形、三角形装饰点缀,用较小的点和整体形成对比,使得整件作品有圆有方,圆中有方。同时,这些点缀的数量及比例大小都经过反复推敲,儒家倡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可见,明式家具的质朴优雅和精致缀饰兼顾得恰到好处,不落俗套,是符合传统儒家美學的。明式椅凳的线注重节奏和韵律,水平线、垂线、曲线都是围绕一个主体,按照一定秩序形式结合而达到协调统一。例如圈椅的椅背,圈形曲线顺势滑至前方,形成扶手,或出头外翻,或直接向下与鹅脖相接,形成整体。整个过程勾勒出一幅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绝美意境,委婉含蓄中又有适宜的曲折变化,形体优美,层次丰富,若虚若实,且善于留白,给人带来想象的空间和空灵的禅意,极具意匠美。在形面的应用上有变化的统一,具有依存性和相似性。水平面、垂面、斜面、曲面由一个主要形进行较多的相似变化,同一个面的变化又不超过3种,将线和面按照精确适当的比例尺度进行组合搭配,形成各式各样的造型。明式椅凳将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坐高、坐深、扶手高度等都经过反复试验调整,得出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数据;所记录数据编印成册,且后期都严格按照数据进行制作。圈形扶手、S形椅背等,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历史最久的坐具板凳有高有矮,也有高度介于两者之间的,侧面呈“开”字形,稳健轻便。凳腿两头木条相连,稳固结构也能对脚起到支撑作用,有良好的坐、置物、搬运性能,可辅助农事、炊事。可见,一件好的坐具,是应该以人类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为中心,功能形式也并非是单一的。这样贴近人们生活的设计,往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就像椅子牙板上会雕刻各类纹样,如意云纹、花鸟、螭文等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配合了木材一类极具生态气息的材料,使得整件家具有了温度和浓厚的人情味,大大提升了文化价值。

明式椅凳让笔者重新认识了工匠精神,它是工匠对造型艺术精心又别具匠心的思考和突破,对从选材用料到结构框架,再到工艺加工每一步的细致严谨和精准把握,是在极高审美意识下的最认真严谨的创新精神,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且敬重。

参考文献:

[1] 杜游,杨莹婷.晚明家具收藏的兴盛与成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7.

[2] 杜游.身份与角色——“大小传统”视域下明代中晚期文人与匠人的设计合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6(5):104-107.

[3] 金健博,申黎明,汪洋.职员椅座面形态设计要素分析研究[J].家具,2018,39(2):98-102.

[4] 鄢苏红,申黎明,汪洋.按摩椅的尺寸设计研究[J].家具,2018,39(2):103-108.

[5] 廖晓梅,宋嘉文,李涵琳.明式家具用材红木宏观美学图案研究及其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9):37-38.

[6] 廖晓梅,徐晓曼,张宸婧.“非洲红酸枝”树种之辨析[J].轻工科技,2018,34(10).

[7] 王继众,王岳.硬木家具传统修复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7.

[8] 陈雪杰.家具设计与工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9] 刘玉寒.家具创意中的民间艺术表现[M].吉林美术出版社,2018.

[10] 张华.家具审美意象认知[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创新精神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