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头山石窟装饰图形的秩序感分析

2019-11-23刘磊

艺术科技 2019年15期

刘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羊头山石窟中的装饰图案进行梳理,分析其秩序感的组织方式,得出羊头山石窟的装饰图案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体现出装饰图形的构成规律和方法,为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羊头山石窟;装饰图形;秩序感

1 羊头山石窟概况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的神农镇,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带动了石窟艺术的繁荣。晋东南地区位于两京要道,官员商贾来往频繁,羊头山又恰好处于潞泽两地的交界处,所以其风格带有云冈和龙门石窟的特征,且对晋东南周边其他石窟造像产生影响。羊头山石窟不像其他石窟那样在陡直的山体上直接雕凿,而是选择大型沙石岩体为雕刻材料;由于地势较高,岩体从山上滚落,石窟摩崖造像从山顶到山腰零散分布,形成了羊头山石窟独一无二的特色。

羊头山石窟从上至下可分为10个区,按字母A到J排列,北魏至唐都有开凿,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平城时期,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石窟造像都有不同的特点,早期雕刻延续了犍陀罗的风格特征,衣纹厚重,人物浑厚健硕,姿态直立挺拔。在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北魏中后期,褒衣博带、瘦骨清像的汉化风格逐渐流行于造像之中;到了唐代,烦冗的装饰和富于动感的姿态又重新复苏,这时的造像变得华丽圆润,有了世俗气息。

羊头山石窟虽不是皇家建造,但整体造像风格和体系与两京石窟依然是一脉相承。除了石窟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外,羊头山石窟的图形装饰艺术也丰富多彩,內容多样,从藻井到地面,从窟门到墙体,都有不同题材。虽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工匠们并没有运用现代设计构成的思维进行造型,但其对画面进行有秩序的组织安排,运用相关装饰图形去完善石窟造像,也间接表达了当时的工匠们的审美思维和图形创作意识。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羊头山石窟艺术中所体现出的装饰风格和秩序感。

2 羊头山石窟装饰图形分析

2.1 莲花

莲花在佛教造像中作为经典的象征符号,经常出现在台座、柱头和藻井装饰中,羊头山石窟的莲花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莲花座。莲花座是安置佛和菩萨等造像的台座,在羊头山石窟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圆形或方形台座上雕刻覆仰莲花,莲瓣比台面略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早期莲花座的花瓣多厚重饱满,以双线雕刻,起伏明显,线体粗实,如F区窟前的莲花座,花瓣基本呈长方形,末端为圆弧状,双线高浮雕造型,围绕圆形台座平均分布,造型古朴简洁。到中后期台座上的花瓣造型写实,呈桃尖形状,没有双线装饰,光滑素面为主,以浅浮雕层层向内雕刻。如E区的束腰覆仰莲花座,仰莲层层错落包围方形台座,如同盛开的莲花一般,层次高低都有变化,覆莲向下,层次较少,但花瓣较大。第二种是并蒂莲花座。莲座下不是方形或圆形的台座,而是花茎向两侧对称生长出多支莲花,有并蒂三莲、并蒂五莲等多种样式,每枝莲花台上都可站立人物。此类样式最早在汉晋时期就已出现,到唐逐渐兴盛,羊头山石窟中并蒂莲座基本都在I区和J区这两个唐代开凿的石窟当中。如J区石窟中的并蒂七莲座,莲茎主干向上支撑中间最大的莲台坐佛,同时向左右对称伸出六枝花茎,茎上莲花分别站立二菩萨、二弟子、二侧跪供养人,人物按等级从大到小排列,构图复杂。莲花台均以半圆形高浮雕表现,花瓣用浅浮雕做覆仰莲花,层次分明。I区共计19个摩崖龛,龛内组合一佛二菩萨都是以并蒂莲花座来表现的,如I-7龛中为并蒂五莲的样式。中间坐佛,左右莲台分立菩萨,剩余两朵莲花含苞待放,莲花均为覆仰莲花,仰莲用浅浮雕向内刻出三层莲瓣,下方覆莲较小,仅雕刻一层;花瓣同E区束腰覆仰莲花座应属同一时期,花瓣中间外扩末端收尖呈桃心状,花苞的雕刻也栩栩如生,造型写实,线条轻盈流畅。

第二,柱头、门楣等装饰。随着石窟艺术的发展,石刻造像外的龛型也变得多样化,如屋形龛、帐型龛等,都在石窟的窟门两侧装饰有龛柱、龛楣。莲花多出现在柱头、柱础和中腰部位。如F-2龛的龛柱,其柱头为覆仰莲花状,覆瓣下垂并微向上卷,仰瓣略小微外扩,向上生长。中腰处束环,上下也装饰有覆仰莲花瓣,花瓣细长,以浅浮雕造型,层次分明,生机盎然。羊头山石窟的龛楣都是尖拱形,龛楣两侧为卷草纹,中央装饰一束莲花,花瓣两端尖,中间略宽,细长样式。背光和藻井也运用了莲花图案,如E区石龛中的佛像头光为莲花状,莲花整体为圆形置于头光的最中央,花瓣接近长方形,末端尖角用双层阴线雕刻并在花瓣上做纵向竖线装饰。藻井上的莲花图案仅B区第2窟装饰,窟形为覆斗顶,正中装饰有莲花,整体接近圆形,花瓣略厚呈长方形,末端圆弧状与早期莲台的风格一致,古朴厚重。

2.2 卷草

卷草纹是S形曲线排列的花草造型的统称,作为外来纹样,经过汉地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纹样,南北朝时期被大量运用在装饰纹样当中,广为流行。羊头山石窟中的卷草纹样式大致为以下3种:第一种为环装卷草内生出三叶一组的忍冬纹正反交错排列,E区石龛内背光中和佛座下方运用此装饰;第二种是三叶一组的忍冬纹向左右重复排列的波浪状纹样,叶片修长纤细,常和莲花组合出现;第三种是卷草纹每波段分别于左右分出三叶一组的忍冬纹,起伏较小,没有第二种强烈。羊头山北朝石窟的龛楣上大多都是第二种类型,个别为第三种。北朝时期的卷草纹卷草偏向纤细,减地平雕;唐代卷草纹雕刻多为浅浮雕的方式,没有层次,但圆润肥厚,构图都以二方连续重复排列。

2.3 动物

石窟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多为龙、凤、狮子、马、象等,在佛经故事当中都有很深的象征寓意。龙凤图形是中华本土文化与佛教相互融合的结果,北朝石窟中非常流行的装饰图案,在羊头山石窟中一般装饰在石窟外立面的门梁尾部,做回首反顾状。如B区第二窟的石窟外,门梁尾雕刻凤鸟一只,回首反顾,尾部上翘,单腿立于石龛柱上;或在梁尾饰龙头,也是回首反顾状,嘴微张,立耳,眼睛突出,如G区第6窟的龙首,形象生动有趣。龙凤纹样构图简单,基本都在梁尾左右对称装饰,有时还与卷草纹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