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语句概括,我们不妨这样教
2019-11-23唐月凤
唐月凤
[摘 要]梳理文本脉络,概括语段大意一直都是重要的语文核心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和“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了解事件梗概”的概括性要求。虽然没有提及“概括段意”的字样,但都与概括段意的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出要明确概念要求,明确基本方法;选用典型语句,尝试调整修缮;顺应认知思路,契合作者构思;总结提炼方法,促进能力质变,以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明确概念;调整修缮;契合构思;提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77-02
梳理文本脉络,概括语段大意一直都是重要的语文核心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和“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了解事件梗概”的概括性要求。虽然没有提及“概括段意”的字样,但都与概括段意的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苏教版教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课后习题中就提出了“依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的要求。这样的课后练习在我们常态化的检测中经常遇到,如何借助这样的练习题来向学生渗透方法,提升他们概括语段大意的能力呢?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概念要求,明确基本方法
选用绝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课文中的语句,而需要根据情况适当修改与组合。很多教师,包括学生已经形成了这方面的共识,那么究竟该如何修改加工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紧扣关键词来阅读课文的方法,揣摩研究题目,并圈画出题目中“选用”这个词语。其次,引导学生发现核心语句的位置,并逐步意识到这些关键性语句在开头时,能够引起下文;在中间时,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在结尾时,往往能起到点题、总结的作用。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发现这些关键性语句在文本中的位置,同时也要关注语句之间的相互联系,否则整个教学就如同是彼此割裂的部分。为此,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提问你会选择哪一句作为备选的概括语段大意的话呢?学生找出语句“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要选用这句话呢?结合上下文,从具体的文本语境出发,看看它在这一段话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由此让学生从中发现存在的规律,然后组织学生从这一句话出发,理清语段中其他语句与这句话之间的共同关联点,明确选用语句概括大意的基本方法。
二、选用典型语句,尝试调整修缮
选用语句在语段中所处的位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第二大段所需要选择的语句。学生几乎都可以找到这样几个关键性的语句:1.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2.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解开雷电的秘密;3.“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加工与修改呢?教师先组织学生将自己意向选择的语句呈现出来,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对关键性的信息进行组合修改,尝试进行语段大意的概括。学生在阅读、重组和修改的过程中发现语句中相关的信息不够简洁,可以删除,有些信息要点则不能去掉,从而意识到段意的概括既要简洁明了,又不能丧失基本要点。这一认知源自于学生在分段概括的思维实践过程中,来得透彻而真切。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语句中选择自认为关键性的信息进行修改组合,对第二大段的段意进行选择性、重组性概括。
因此,我们在紧扣关键性信息概括段意时不能照搬硬套,而需要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性地补充与拓展,尝试将过程写清楚,这样的段意才能显得完整而精准。
三、顺应认知思路,契合作者构思
对课文中核心语段进行段意概括,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内容上,更不能拘泥于某一段细节内容,而需要胸怀整篇文本,尝试从文本课题、文本结构摸清作者创作的思路,选择最佳的概括方式。
就拿这篇课文为例,当学生首先读完课题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谜究竟是什么?依循着文本的框架结构就会发现课文在第一段中就聚焦揭示了这个“谜”究竟是什么,第二大段是怎样解开这个谜的,而第三大段的主要价值就在于阐述了这个谜语解开之后有什么样的作用。从“是什么”到“怎么做”,再到最后的“有什么用”,这就是作者在架构这篇课文时一个完整的思路,概括时就应该采用这样完整的形式,才能让学生的语段概括锦上添花,帮助学生在概括实践思维的过程中形成豁然开朗的局面。
在这样的教学引领下,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在先前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第二大段的整体段意:富兰克林运用“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讨语段概括的三个核心要点:1.借助选用,并不是直接抄用;2.选用的语句往往处于一个特殊性的位置,能够承载引起下文、总结全段或者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3.概括過程中要做到要点精准而不遗漏,语言简洁而不拖沓,并能契合文本内在的文脉,顺应作者的创作思路。
四、总结提炼方法,促进能力质变
任何一种语言训练都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始终沉浸在训练的语言情境中,而需要在学生完成训练任务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抽取提炼出来,以理性的方式对自己经历的思维训练进行概括与提炼,总结出相应的方法,为后续的实践表达奠定基础。
还以这篇课文中选用语句来概括说明方法为例,正是这些处于特殊位置下的语句起到了概括、总结和过渡性的作用,使得原本相对零散的语段构建成为一篇有机的文章。
为此,教师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全部集中呈现,发现具有这方面效能地语句分别都处于第一部分的结尾、第二部分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第三部分的开头,并且对整个语段内容都起到的辐射和连带性作用。学生在借助于分段时,理清了文本内在脉络,经历了认知概念、自主探寻、智慧选择、研讨交流和回归文本整体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实实在在、切切实实的语言思维训练。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将课后思考题的这一道练习题作为教学的抓手,并紧扣题目要求中“选用”这一关键性词语,将教学的关注点落实在“选”和“用”上,着力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选”课文语段中的句子?该如何“用”好这些语句中的资源?由于文本语段内容丰富,学生在一开始选择时往往都是迷离的,该选择什么、又该如何选择,包括选择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关于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概念、发现位置以及顺应学生认知思路的过程中都是具体的抓手,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以最高效的方式找到所要选择的语句,并紧扣所选择的语句,引领学生经历修改与组合的过程,将学生的认知思路、编者的编撰思路以及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行有机统整,使得三者处于统一个平面思维上,让学生的言语实践之花绽放在相同的维度上。
总而言之,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进行段意地概括,这是学生最原始、最基础性的语言思维实践活动。在文章的初读过程中,学生就需要在原本语言体验的基础上,对全新的语言文字形成体验、认知和对话,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引下,逐步领会了题目中“选用”的内涵和本质,也明晰了概括的内涵和精髓,即将文本语言进行及时性地处理与加工,这才是言语实践的独特魅力所在。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