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学习过程渗透基本思想
2019-11-23高成香
高成香
[摘 要]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足可见数学的基本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学习不仅仅是灌输,更应该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概念形成、操作以及巩固练习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亲历过程;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53-02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學习过程。相对于呆板、灌输式的教学,有感染力、活泼的课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当今教学真正需要的,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更加倾向于“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模式。它告别了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的过程。
一、亲历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学习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图形面积计算”时,学生经常会出现“三角形面积=底×高”“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等低级错误。教师此时如稍加提示,学生也能够快速回忆起正确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过于注重记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用死记硬背代替了意义识记,导致学习过于片面,知识结构零散、不成系统。在实践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应侧重于让学生主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的活动过程。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在课前准备了六个三角形。
师:选择两个三角形拼一拼,看看哪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动手拼一拼,并填写下表)
(小组交流,汇报)
师:能够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生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相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同。
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生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把未学过的转化成已经学过的。
师:你能说一说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吗?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感受图形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印象,从而将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经历画图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数学问题时,一般情况下先把题目中无形的信息转化成有形的信息。画图策略对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画图策略,学生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恰当地借助直观图形让数量“可见”。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它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这样形容数形结合思想:“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在教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时,学生直观地感受了数形结合的魅力和好处,意识到在遇到难题时,可以结合图形来拓宽思路。下面是我对教授画示意图的教学设计。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这是哪里?
生(齐):学校的花圃。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学校近期要扩建花圃,我们也来看看吧。
(教师出示题目:学校的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扩建后,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1:“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是什么意思?
生2:要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就要知道原来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现在只知道原来花圃的长,那么宽该怎么求呢?
师:你们的疑问都很有意义。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较多且乱,你能用其他方法将它们表示清楚吗?
生3:画示意图。
师:你觉得该怎么画?画什么呢?画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生4:先画一个长方形,在长的下方标注“8米”。
师:如何在这个图中表示“长增加了3米”以及“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自己在图中试一试。
(学生尝试作图)
师:我们已经在图上清晰地表示出了条件,接下来如何表示所求问题?
师:你能根据示意图说一说数量关系吗?
在本课教学中,画图所占比重及影响之大,直接关乎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最后结果。可见,画图是解题的关键。画示意图不仅能够直观明了地反映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而且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纽带”,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画示意图也能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的数学思考奠定基础。
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渗透分类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结果,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尤为重要,而概念的形成更是学生学习复杂问题的基础。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在无形中提高能力、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思想的积累与渗透的过程。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时,我这样组织教学:
(一)情境引入
师(出示图片):你能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1:上海。
师:你是怎么猜测的呢?
生1:我去过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师:老师选取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一部分,并把它描到黑板上,谁能说说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
生2:线段。
师: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3: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直的。
师:是的,这样的图形就称为线段。
师:图片上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真美,你能说说美在哪里吗?
生4:灯光是五彩斑斓的。
师:这些光线是线段吗?说说你的想法。
师:这些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二)教学射线和直线
师:想象一下,把线段的一端无线延长,就成了射线。(板书“射线”,并画图展示)
师:自己画一画,并说说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5:射线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而且无限长。
师:如果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成了直线。(板书“直线”,并画图展示)
师:自己画一画,并和同桌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6: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三)对比发现
师:比一比,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表格。
(四)反馈练习
(教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类)
师:题目中有曲线,而线段、射线、直线都是直的,分类时要注意区分。
数学因思想而深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多思考多实践,将数学的基本思想融入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将生活与数学结合,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进行整合教学。将来,学过的知识可能会被學生遗忘,但基本数学思想却能够长留于其心中,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浅谈[J].才智,2017(30).
[3] 陈小燕,陈岳婷,王李茹,吴冰.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7(30).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