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古诗词教学形式,让课堂意趣盎然
2019-11-23徐鑫旭
徐鑫旭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较以往教材增添了许多首古诗词,这足以说明编者对弘扬我国优秀诗词文化的重视。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古诗词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在趣读中入诗境,在画读中悟诗情,在辩读中激思维,在创读中促想象,从而丰富学生的诗词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68-02
古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结晶,凝聚着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智慧。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古诗词应有的情趣与韵味缺失。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词教学韵味十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小爱上古诗文学习呢?
一、在趣读中入诗境
趣读,就是指把本来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古诗词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这种意象大都契合了诗人当时一刹那的情思,对于学生入诗境,感受诗词的韵味有着明显的推促作用。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意境,采取别具一格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情境中,化枯燥为有趣,从而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清明》这首诗的时候,在学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古人曾改编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化诗为词的改编,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趣,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受古诗趣读的启发,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趣读。于是,有学生这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有学生这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样的朗读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更浓了。
需要指出的是,古诗词趣读的方法有许多,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词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喜好,指导学生趣读古诗。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别样的阅读中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而且可以引领学生真正地入情入境,收获显著的教学成效。
二、在画读中悟诗情
许多古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因此,采取画读法来学习古诗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何谓“画读”呢?“画读”就是指学生在朗读古诗的时候能够根据诗句描写的内容,边读边画出形象的画面。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作画,不仅有助于他们正确解读古诗词,还可以还原诗歌的情境,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咏柳》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柳树,诗句的内容虽然比较好懂,但是这首诗背后隐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却一时难以感受到。因此,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画读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生动形象的诗境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怎样才能让诗中描写的画面活起来?谁能通过自己的画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勾勒一下呢?”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根据诗句所描写的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画了一棵垂柳,画了柳树的细叶,有的学生还画了燕子在柳树上停留的情景……这样教学,不仅是对诗词内容的还原,而且在边读边画中,学生们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
在《咏柳》这首诗的教学中,采用画读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读读画画的过程中,学生与诗人产生了呼应与共鸣,学生真正地入境入情,在想象中激活了内心体验,真正体悟到了诗歌所描绘的情感。
三、在辩读中激思维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不光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些古诗词的词句或者含义模糊不清,不好确定,这就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就诗词中的矛盾处或者争议点设疑,以激发学生的争议意识,并在辩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山行》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有学生提出自己在其他读物上读到的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到底是“生处”还是“深处”呢?学生们说法不一。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意见上的分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且结合插图与课后注释,辩一辩。在辩论交流活动中,有学生说:“用‘深处好,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学习的时候就是‘白云深处有人家。”有学生说:“用‘白云生处有人家好。因为‘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与动感,形象地描绘出了山的高以及白云在山腰生成的现象。而‘深字太实了,跟咱们平常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词的语言特点。”这样教学,在辩读中,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感受就更深了。
在《山行》这首诗中,是“生处”还是“深处”是近几年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大争议点。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面对学生的质疑,以辩读的形式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揣摩诗文中一字一词的用意。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诗文中细微之处的变化,在辩读中体悟出古诗词的别样魅力。
四、在创读中促想象
所谓创读,就是指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创作的契机,以学生的动笔想象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读的形式有许多,可以就诗中的艺术空白部分进行补白;可以是以诗解诗,用诗句来解释诗句,从而表达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可以化诗为文,学生在正确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以“文包诗”的形式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这样的古诗词学习形式新颖有趣,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村居》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来临时的喜悦与赞美之情。教学时,在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理解了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并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改写或者创编。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在天空飞着,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一切是那么的惬意、自然。后两句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的出场打破了前面自然祥和的畫面,使画面更具生机,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他们把儿童散学时放松的心情以及迫不及待放风筝的高兴心情描写下来。这种化诗为文的创作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还可以丰富诗文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在《村居》这首诗的教学中,让学生以创读的形式对儿童散学后放风筝的情景进行补白,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真正放飞了童心,为学生写作语言的诗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凭借。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的做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或者古诗词的内容特点,不断创新古诗词教学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好玩、有趣,使学生从小就爱上古诗词,使祖国优秀的诗词文化能够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