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嚼”出精彩
2019-11-23韦跃飞
韦跃飞
[摘 要]咬文嚼字是学生与文本密切对话,深入阅读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品味、咀嚼,通过“斟酌比较嚼”“入境体验嚼”“拓展张力嚼”“融入生活嚼”“关照表达嚼”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味,把握语言的脉络,让语言文字真正入心、入脑,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厚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咬文嚼字;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66-02
在阅读教学中,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式的阅读呢?这是因为许多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就文中的词句进行揣摩、探究,而是一带而过,匆匆阅读。这样的阅读没有思想的交汇,没有情感的共鸣,没有“惺惺相惜”,学生对于读过的课文也就难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叶圣陶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阅读的时候,只有弄懂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意思,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由此可见,咬文嚼字对于学生真正读出文本的味道具有独特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斟酌比较嚼
汉字来源于生活,每一个汉字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汉字入手,追根溯源,斟酌比较,让学生从中找出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先贤的智慧中攫取到汉字的芳香,还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咀嚼的过程中品味出文字的内涵。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桑叶儿正肥。”在这个“肥”字的理解上,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所限,都停留在“肥胖、肥肉、化肥、施肥”等初等的生活认知水平上。那么,怎样的桑叶才能称之为“肥”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油光发亮,颜色碧绿的桑叶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明白“肥”在这里主要是指桑叶长得正好,正旺盛的时候。在学生对这个“肥”字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后,教师还可以针对“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诗中的“肥”字,让学生进行比较、品味、咀嚼,想一想它与“桑叶儿正肥”中的“肥”字的意思一样吗。这样教学,不仅拓展了学生对词语的认知,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看似简单的一个词语,背后竟然蕴含着这样生动的画面,包藏了农民与作者的喜悦之情。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反复咀嚼。这样才能把薄书读厚,使学生真正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二、入境体验嚼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语言文字所隐含的感情,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咀嚼体验,就能使学生嚼出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来。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由于学生对于“草鞋、斗笠”这些事物缺乏具体的生活经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片,使学生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词语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就朱德穿的、戴的、做的进行咀嚼品味,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了革命时期人们生活条件的艰苦,而且从“一块儿”等词语中也感受到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
在《朱德的扁担》一课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读出对朱德的敬佩之情,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入境体验,并对文中描写朱德言行的语句仔细咀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
三、拓展张力嚼
学生在咀嚼文本的时候,当他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不能使自己感受到语言的本质特点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补充一些恰当的资料,以拓展文本的张力,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咀嚼更准确、更到位。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雄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读一读这句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有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赵州桥有着坚固、美观的特点。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继续追问:“知道美观是什么意思吗?”有学生说美观就是很漂亮、很好看的意思。教师接着问:“那么赵州桥哪儿漂亮呢?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赵州桥漂亮的语句吗?”(“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读懂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仅靠查字典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嚼出词语的张力。这样的咀嚼品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能使学生的阅读从浅层状态走向深层状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四、融入生活嚼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当学生阅读到跟生活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生活去品味、咀嚼。这样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使学生嚼出语言文字的真滋味。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时,课文开头有这样的描写:“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下课了,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句话中有两个“总是”,在教学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学生嚼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什么时候自己喜欢躲在教室的一角,不喜欢被别人注意到。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表示,当自己觉得不如别人的时候,或者身体上有缺陷,就不喜欢别人注意到自己,更怕其他同学嘲笑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文中英子为什么“总是这样”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真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故事。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中的词句缺乏深刻的感受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去体会、感受。这样教学,可以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关照表达嚼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具有赏析、咀嚼的价值,它们那独特的表达技巧也同样需要细细咀嚼,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咀嚼、品味,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就这句话反复品味、咀嚼,并說说自己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这句话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以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由关注内容转向关注表达:“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兴安岭的特点的?”“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经过品味咀嚼以后,学生发现,作者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展开描写,使文章形成了一个整体,脉络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的表达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品味咀嚼,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与推动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或者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都需要学生细细去咀嚼品味。在这过程中,本来平淡无奇的语言文字会展现出不一样的味道,进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找准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咬文嚼字,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感受更深刻,能使阅读教学显得更加精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