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所精神的科研办公景观设计研究

2019-11-23邓雅馨

艺术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

邓雅馨

摘 要:本文剖析当下科研办公区景观特色单一、科研氛围稀薄、文化内涵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入场所精神理论,以江苏省农科院科研办公区景观提升项目为例,从场所定向感与场所认同感两大层面初步探索重构科研办公区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打造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科研院所办公区景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场所精神;科研办公区;景观空间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办公区作为仅次于住宅区的第二大城市人居活动场所,其外部环境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科研办公区是科技研发与办公交流在融合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场所,其孕育的场所精神较之其他普通商业办公环境更为多元化。但观察当下的科研办公区的景观设计,其外部环境设计中普遍缺乏对场所精神的塑造,无可避免地存在景观特色单一、科研氛围稀薄、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1]因此,基于场所精神的科研办公景观设计研究对科研院区的景观更新或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场所精神的概念

在任何既有的为人提供行为活动空间的场所中,社会、文化、自然、感知等因素与空间紧密结合,赋予场所独特的特性与意义,这一过程往往具有历史必然性,是设计者充分认识场地并判断其设计方向的基础。场所精神正是这种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2]

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根据现象学,于20世纪末提出场所精神理论(Spirit of Place),[3]他认为设计具有场所性的关键在于其本质对场所精神的体现,并把场所精神分为定向感与认同感。定向感主要为经验认知,明确场地的定位和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方位感、领域感等心理感受;认同感则与情感认同有关,通过把握场所的历史文化,获得美感、亲切感、归属感等心理感受。

2 场所精神的重塑對科研办公区景观设计的作用

相较于普通办公场所,科研院区的办公区域因其独特的科学性、文化性、历史性,往往赋予场所更加丰富的精神意义。具体而言,对场所精神的重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赋予“失落的空间”新的功能,使不同的功能空间有相应的场所特征,完善科研院所整体景观设计和功能规划,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休闲、交流一体化的科技研发环境。

第二,营造科研氛围、彰显创新理念。场所精神能够唤起科研人员的感知体验,发挥环境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功效,并使之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三,弘扬院所历史和文化精神。场所精神的建立有助于延续场地文化动脉,推进科研场所特色文化景观的形成。

3 基于场所精神的科研办公区景观设计实例

3.1 项目概况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前身为1931年国民政府创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是我国最早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建立的农业科研院所。其占地面积约1500亩,北侧紧临中山门大街,南侧有绕城公路穿过。该项目的设计范围为院内的核心科研片区,包括中农大道以东及创新大道两侧区域,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场地地形存在一定起伏,呈现一所一楼、低密度、高绿化的建设格局。本次设计为基于场地现状的景观提升设计,重点是优化其功能布局及场所精神特色,以达到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文化引领、彰显个性”的设计目标。

通过对设计场次的多次调研与分析,我们总结出了本次设计必须解决和协调的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景观风貌不统一。现状景观是分期分批建设的,呈现出形式不一、随机性大的特点,没有形成明显的景观特色。

(2)院所文化不突出。该区域缺乏文化形象与景观特色的展示,现有的植物院徽及名人雕塑等表现力较弱,不足以表达江苏省农科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3)空间功能有待完善。当前的户外交通空间混乱,环境功能单一,尚未形成成熟的步行交通系统及休憩体系。

总而言之,现状景观未能体现一个具有近90年历史的科研院所应有的场所风貌,人们在户外空间中活动时,难以产生场所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如何重建片区的场所精神成为本次设计中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2 重塑场所精神的设计思路

一个设计具有场所性的关键在于其定向感与认同感的展现。本次设计的总体思路即从定向感及认同感两大方向出发,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分别提出营造场所定向感及认同感的具体策略,重塑院所独有的场所精神。

(1)场所定向感的提升:场所定向感与场地的景观结构、交通可达性、景观的识别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凯文·林奇指出,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必须具有可辨析的空间结构。可见景观空间结构的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在现状基础上,着眼景观空间结构、道路交通、标识设计三大方向,提升场所的定向感。

(2)场所认同感的提升:场地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场所独特的空间意向,是该场地与其他场地具有本质区别的关键。因此设计时应与场地深入对话,把握空间特征,通过艺术化的景观手段,利用场地自身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

3.3 营造场所定向感的景观提升策略

(1)打造主次分明的景观结构。具有定向感的场地要求具有一定的场所识别性及方向性,这相应地要求景观空间结构上的主次分明、疏密相间。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态来看,其北部区域的空间结构较完整,二纵二横主要道路形成方形环状,交通网络逐渐成形。本次设计重点的核心科研区正位于北部区域,网格式的现状空间布局使其缺少具有导向性及识别性的景观轴线及中心节点,绿地空间形态以建筑周边附属绿地及创新大道为轴的线性绿化为主。总体而言,整体景观结构肌理分明,但缺乏变化与重点,考虑其现有建筑功能定位与绿地形态,在景观空间的布局上提出了以下调整。

第一,打造动静结合的景观轴线。该场地内的空间形态主要呈现为建筑围合的凹空间以及建筑间的线形空间。因此,在尊重现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我们将创新大道的道路绿化及沿线的附属绿地作为构建的重点,强化其导向性。同时,充分利用畜牧楼拆后用地,打造内聚型的核心休憩节点,利用景观轴线整合周边分散的节点,使各个农科文化景观点沿创新大道展开,形成连续的“科研文化体验带”,使空间形态在变化中得到统一。

第二,突出开放的科研景观核心。我们在现有两大轴线——中农大道和创新大道的交叉处,新建可进入式环岛,形成整体认知的主要参照。同时其作为“科研文化体验带”的起点,强化了该场所的景观识别性。

(2)强化道路系统的易达性与导向性。道路作为场地内的交通载体,其形式、布局、材质等都对整个场所的导向性与定位性有重要的影響。我们对其现有的道路从整体布局及道路景观两方面进行了如下梳理,以增强其易达性与导向性。

第一,就道路布局而言,本次设计在满足消防需要和就近原则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了部分院所建筑前的步行道路,拓宽、新建人行步道,使步行系统独立成环。此外,面对车辆无序停放、人行空间丧失的现状,我们将部分楼前的停车位移至侧面,利用绿化分隔车行与人行系统,重新赋予该区域开阔的视觉界面,强化步行系统的场所性。

第二,丰富的道路景观设计可以降低步行活动的感知距离,提高场所的定向感与延续性。一方面,本次设计在道路铺装上做出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在聚集停留的空间中采用圆环式铺装,在道路中采用具有引导性的条形铺装,以增强场所的定向感。另一方面,通过对道路绿化的提升,强化主次道路的引导性与识别性。如主干道在保持上层大乔木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下层地被,如须苞石竹、麦冬、万寿菊等,形成多季相的道路景观;在次干道景观的塑造上,挖掘场地内资源,打造特色观花、观果道路,如在聚贤路上增植樱花,串联现有樱花园,打造观花特色景观道,增强片区景观空间的识别性。

(3)构建完善的标识体系。景观标识的设置可以为空间提供视觉焦点,并承担着方向引导、空间定位、科普介绍等多重功能。在本次场地设计中,景观标识主要分为标志性小品以及标识牌两大部分。

第一,标志性小品。在主干道交叉口、休憩广场、综合楼前绿地等重要空间节点设置历史文化石、特色景亭、院所文化墙、名人雕塑等具有较高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景观小品,成为农科院所的新形象标识,强化办公区景观的标志性与趣味性。

第二,标识牌。改进农科院原有的标识系统,增添说明型和警示型等基础标识牌,并完善导览型及指向型标识牌在路口、楼群中的布置点,弥补原有导览系统指向不明确、说明不到位的问题。标识外观延续现有风格,以蓝、绿色系为主,体现农业科研院的场所性质。

3.4 营造场所认同感的景观提升策略

(1)提升场地历史的认同感。在现有场地语境下的改造建设是一种有所克制和尊重的行为,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变迁,将近90年的历史沿革赋予了场地独特的历史记忆,是该场地设计的先决条件。设计充分尊重民国到现代间场地的变化与记忆,并通过设计将这些印记具象化与艺术化。民国时期西方思想引进,文化上产生了中西的碰撞与融合,因此该片区的整体景观融合了西方的规则、疏朗、简约式的风貌,化繁为简,突出朴素的铺装材质与草坡—乔木的植物配置方式。硬质景观的风格参考了民国建筑,以黑、白、灰、红等色调为主,呈现了历史文脉与人工建造的巧妙结合。

景观节点的设置大多是在原有场地之上进行的全新演绎。如在中心节点环岛的设计中,我们将其定位为综合楼北侧“科研文化体验带”的起点,将原有的被忽视的历史遗存、刻有农科院历史变革的文化石移至此处,并在场地铺装上雕刻江苏省农科院的五次历史沿革,希望使其成为新的场所记忆。另外,在新增小品的设计中,通过现代的艺术手法重新诠释地块的历史与科研特色,最终使其成为场地文化的一部分。如沿路新增农科院名人纪念植物墙,借用现代科技(如二维码等)展现其生平事迹,扩大其影响力。新增28堵院所文化墙,以植物地图点出11个农区所,用17个棱镜柱代表17个专业所,展现农科院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以院带所、全省一盘棋的管理模式。

(2)引入科研精神理念。除了对农科院历史文脉的认同,作为一个科研院所,场地精神还体现在其中学习工作的科学研究者们求真求实、不断突破的科研精神中。在本次景观设计方案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农科院的精神、科研观念以及成果荣誉等非物质化特征融入办公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如在扩大场地形成的挡土墙上设置科研成果荣誉墙刻,起到对外展示荣誉、对内激励前进的作用。在老畜牧楼及国药中心拆除后的场地上,我们新增了科研精神广场,将农科院“求真、求实、求突破”的科研观念、“不懈追求,携手超越”的院所精神等非物质元素通过墙刻、地刻等方式表达出来,访客及科研人员休憩其中,激励的氛围时时刻刻感染他们,充分满足人们心理的归属感、自豪感等精神需求。

(3)设置互动交流空间。农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性质的办公区域,不同研究领域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往往能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交往交流也能够增加员工对办公场所的认同感。在本次的农科院办公区景观提升设计中,我们着重于在办公区域内营造多样、舒适的交往环境。新的方案设置了开放与私密共存的公共环境,如在科研精神广场的设计中,我们分析了周围建筑的性质,将场地分为入口空间、开放广场与私密交流空间三大部分,满足多种使用需求。其次,设计重视人体尺度感和领域归属感,采用适宜的景观尺度,结合树荫创造景观中的灰空间,增强场地的驻留性。最后,完善步行系统的交往功能,沿路增加休憩设施及创意小品,改变现状笔直、无趣的步行道路。

4 结语

建立具有明晰的场所定位感及认同感的科研办公景观,能够增加科研人员们与场地的交流,加深其对自己工作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使院所的场所特性处在一个可持续的变化中。面对具有深厚历史的科研办公场所,如何通过景观重塑场所精神,是每一个当代景观设计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亚萱.谈当代办公区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5(03):80.

[2] 余菲菲,李桂媛.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J].规划师,2010,26(12):97-101.

[3] Norberg-Schulz Christian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通讯作者:李晓颖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构建
基于场所精神的棚改集中安置区景观设计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