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活动型课程教学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2019-11-23覃遵君李淑丽

中国教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培育途径核心素养

覃遵君 李淑丽

【摘 要】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突出了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如何准确认识公共参与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如何把握学科课程中公共参与的主要内容,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也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学科 活动型课程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 培育途径

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高中思想政治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新课标确定的学科核心素养,把“公共参与”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突出体现了实践性、活动型的特征。本文在准确把握公共参与的内涵、意义、内容的基础上,侧重探讨一下如何落位活动型课程、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一、准确认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

新课标把“公共参与”明确界定为: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在这个界定中,一是强调公共参与有序性;二是强调社会责任(公民义务);三是行使政治权利。可见,有序、义务、权利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

新课标阐释了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

第二,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第三,有助于激励人们热心公益活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第四,培育青少年公共參与核心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新课标模块内容贯穿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1.新课标规定了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育公共参与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四个维度(见表1)。

2.新课标强调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1)公共参与的重要性体现了层次性和渐进性

从新课标关于“公共参与”重要性描述的“了解”“体验”“感受”“增强”“追求”这五个行为动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培育青少年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层次性和渐进性。

(2)公共参与的水平划分显示出层级性和渐进性

新课标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角度,对“公共参与”划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层级(见表2)。

从面对的情境设置来看,“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挑战性的复杂情境”,四个层次比较分明,难度层级逐渐提升。

从使用的主要行为动词来看,四个层级的逐渐提升是比较明显的(见图1)。

3.新课标必修模块内容贯穿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模块2—经济与社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提升在新时代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例如,以“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议题”,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可调研某项工程,印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就如何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进行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意义。

模块3—政治与法治: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明确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例如,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可开展红色旅游,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相关教育实践基地。

模块4—哲学与文化: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例如,以“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为议题,探究生活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可针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公共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讨论应坚持什么价值取向。

综上,从列举的必修模块典型案例中,“社会实践活动”“调研”“访谈”“有序参与”“参观”等,都突出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探索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1.开展时事热点评析活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1)在时事热点关注中激发学生公共参与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和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必须先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关注时政的重要性。学生坚持收看新闻,通过多种媒体,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主动收集时事热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不但增强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意识,提升了对热点事件的总结反思能力,而且培养了对社会问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认识、理解、懂得公共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发起一项调查,来自“一带一路”20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参与了这项调查,投票选出了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也是他们最向往的现代生活方式。“新四大发明”是否言过其实呢?我校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张洁、谢旖诺两位同学的文章《中国国情孕育出“新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的魅力在于快捷》有幸入选优秀小论文,并公开发表在《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上。

(2)在时事热点评析中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为方便学生充分参与,由课代表进行分组(两人一组),每节课抽出10~15分钟进行互动交流。每组同学选定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或感兴趣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数量限定在1~3个)。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述,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充分参与其中,发表不同意见,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适当点评。

学生关注的话题,可以涉及多个方面。从社区建设到国家治理能力、从精准扶贫到新时代发展、从5G覆盖到中美贸易战、从居民拆迁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人大代表选举到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但每次一个小组只集中讨论交流某一个话题。

以“社区建设”话题为例,学生们关注了这样一条新闻:某居民住宅小区建成十多年来,频繁更换了好几家物业管理公司,最短的一次,物业公司只干了20多天就被业主们炒掉了,还发生过业主与老物业对峙事件。物业公司管不好,业主自己管不了,社区居委会工作力量有限。与此同时,新物业公司也有苦衷:小区体量大,有7000多户,人多事杂;业主交的物业费本来就不多,还往往收不齐;很多事情,要么与公司关系不大,要么没有能力管。

学生设置问题:请你想想办法,帮助这个小区走出自治的困境。

在探讨和交流中,学生充分意识到社区治理离不开每位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作为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为自己社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通过时事热点的关注与互动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近期发生的新闻或大事,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注社会的习惯;二是通过选定时事素材并自主设置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在生活情境中作出判断,既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三是通过生生互动,激发灵感,产生共鸣,在相关话题的研讨和交流中,特别是在如何处置热点事件、如何参与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探讨中,提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尝试议题式活动型教学,引领学生有序公共参与

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大致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二是提示学生运用资料的方法;三是提供学生共同探究的策略;四是留给学生表達和解释的机会。在议题式活动型教学中,加深学生对公共参与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有序地公共参与。

【案例】议题: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模拟听证会)

情境设置—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听证会(各方参与代表;公布各类车辆数量;全市流动人口数量等)

措施建议:

措施一:限行(大幅提高停车费、实行单双号限行、限制外地车辆进京数量等)

措施二:扩容(大力发展公交、改进交通线路、增加快速通道等)

措施三:外迁(办事相关部门、人流大的相关公共设施等外迁)

问题讨论:

(1)你作为某方面的代表,你赞成哪些措施?阐述其理由。

(2)上述三项措施各自的利弊是什么?可行性有多大?

(3)谈谈你对这次听证会的认识。

学生分组,模拟某方面代表,针对上述各种措施,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对策与建议。

在议题式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灵活地运用了所学的相关知识,而且体验了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公共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公共参与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设计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校外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便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和体验。

【课例】高三复习课—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教学目标: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乡村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青春不只是诗歌和远方,还要有时代梦想和责任担当,从而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过程:

(1)实地考察、调查研究。

(2)探讨下列问题:

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关内容,谈谈房山区农村振兴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②家乡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实地调查、拍片、归纳整理)

③请你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归纳要点)

④你作为高中生,当前能为家乡的振兴做些什么?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一件事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让我们老师触动特别大。高三学生仍然可以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他们不仅有这种冲动,更有这种能力!当学生看了老师印发的学案“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的问题后,有不少学生主动请缨,要求利用周末回家乡山村走一趟,做一番调查研究,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整理资料,交流展示。

返校之后,这些学生把自己观察拍摄的照片和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发现了当前家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对家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并做成PPT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了展示与交流。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培育途径核心素养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