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群文教学策略探究

2019-11-23汪洋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汪洋

[摘 要]诗是最美的语言。古诗群文教学通过一篇引出多篇,让学生比较阅读,使古诗阅读从量到质发生变化,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巧选组诗、比较阅读和知人论诗等三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沉入古诗的海洋,获得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从而自觉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关键词]古诗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22-02

诗是最美的语言。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浩浩汤汤。古典诗词是这浩瀚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让儿童学习积累一定篇目的古诗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更可以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推荐小学六年背诵古诗75篇。这只是古诗词学习的保底工程。为提高儿童的古诗文素养,我们开展了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以课内一首牵出课外一组古诗,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目的是以量变引发质变,让课堂更高效。那怎样开展古诗群文比较阅读呢?

一、精挑细选巧组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的要求。古诗群文阅读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它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尤其是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多更广,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同时,对不同诗人、体裁、内容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为阅读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和阅读效果的持续化、终身化奠定了基础。古诗群文阅读,精选议题是基础。精选议题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精选同一内容的组诗。如,描写雨景的:《春夜喜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边塞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2.精选同一主题的组诗。如,送别诗的:《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赞美春天的:《咏柳》《绝句》《春晓》《游园不值》;写思乡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

3.精选同一诗人的组诗。

4.精选同一写作手法的组诗。如,巧妙的比喻:《望洞庭》《古朗月行》《敕勒歌》。

当然,确定组诗议题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写景的、状物的,写西湖的等。

二、妙“比”生花需慧眼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群文阅读,量大是它的‘形,而在比较阅读中的思维因碰撞而激活则是它的‘神。这里的‘神也就是指特别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那个‘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个点。‘形‘神兼备应当是群文阅读的根本所在。”同一首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择激活学生思维的那个“点”。究竟哪个“点”才是学生最需要且通过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呢?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这首诗,它的“点”是抓住“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等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仙运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写出了山寺楼宇的高耸。这样的手法在《望庐山瀑布》《秋浦歌》《早发白帝城》都有运用。教学时,进行群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体悟到李白诗歌创作的风格——神奇想象中的极度夸张。

妙“比”才能生花。如何选好群文,激活学生的思维 “点”,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文本。教师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

1.异中求同。如,《池上》《小儿垂钓》《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描写的都是儿童。将它们组成群文,体会儿童的天真可爱就是比较阅读要抓的那个“点”。而《梅花》《竹石》《石灰吟》的“点”都是托物言志。

2. 同中求异。同样是表达爱国思想,杜甫笔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我们读到的是一份惊喜,作者是喜极而泣;而陆游笔下的《示儿》,呈现的却是临终的悲愤,作者是含泪走向九泉。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目相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以歌相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酒相送,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以话相送。同样是以话相送的送别诗,高适送友人的话是直率坦诚;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却是委婉含蓄——靠近了天子,你的前程才能广阔无尽。同一位诗人写的诗歌因内容不同而手法不同,因处境不同而表现的主题不同。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时在同一组诗歌比较中可以同时运用。比如,上面所举的送别诗,先异中求同——体会友人间的深情厚谊,这是内容层面的;再同中求异——体会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这是写法层面的,是更深一层,前后顺序不可颠倒。

三、知人论诗看火候

“诗言志。”诗人在诗中究竟要表达怎样的志向,抒发怎样的情思呢?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带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让学生知人论诗。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师面对的是十岁左右的儿童。我们不禁要问:“要不要去深挖每一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呢?要不要去细掘每一位诗人创作时的境遇状况呢?如果需要,何时补充拓展才是最佳火候?”

特级教师林春曹说得好:“一首古诗,就是一粒语言的种子。学生读诗,就是一个播种语言的过程,往后的发芽、开花、结果,还需要等待的过程。教师不必操之過急、越俎代庖。再说,一节课就把古诗讲深讲透讲全,可能吗?教师的学识不说,孩子能接受吗?”我们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尊重儿童在不同年段的理解能力。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小学阶段积累古诗才是最重要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学识段、阅历段也会读出不一样的哈姆莱特。

知人论诗既要观照诗歌的内容、学习的对象,同时也要观照“知人”的火候。

1.必要的补充。如,《早发白帝城》一诗,作者李白为什么会欣喜地吟出“千里江陵一日还”?要体会这种惊喜,就要让学生对李白被流放又遇赦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

2.适时的补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江雪》一诗,只有当学生的心中产生“这么冷的天,老头为什么会出来钓鱼?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这样的问题时,教师才有必要抓住时机,适时地介绍柳宗元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否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身就是一幅凄清、孤独的山水画,我们只需抓住这样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但是,有些教师的补充有画蛇添足之感 。如,《敕勒歌》一诗,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只有深爱家乡的敕勒人才会用神奇的想象吟唱出“天似穹庐”这么美的诗句。而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却标新立异,把诗歌的背景与战争中鼓舞士气生拉硬扯在一起,用雄浑高亢之声去指导朗读。这样教学,完全破坏了诗歌描绘的画面,是在用自己的一孔之见把学生拉入歧途。

当然,古诗群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要不懈地去探索、实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通过对古诗教学的研究,让古诗教学课堂更好玩,使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诗词,幸福地徜徉在诗词的殿堂里。提升素养、传承经典,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一贯.群文阅读不可有“形”无“神”[J].小学教学,2017(10).

[2] 林春曹.古诗教学的三重境界[J].江苏教育,2018(2).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