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功臣赵凤昌

2019-11-23薛锋

翠苑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总统帝制南北

薛锋

赵凤昌(1856年—1938年)出身常州赵氏望族。这个家族中往上推比较有名者,要数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赵翼(1727年-1814年),他有名著《廿二史札记》和《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绝唱传世;还有清末重臣曾国藩的高级幕僚赵烈文(1832年—1894年),赵烈文于1867年6月在与曾国藩谈话时,曾经发出了石破天惊的预言:“大清王朝不出50年必亡”。同族赵凤昌与赵烈文的经历相类似,也由幕僚进身政坛,而成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

赵凤昌一生经历丰富

赵凤昌自幼家道清贫,未能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但为人机敏好学上进。当过钱庄徒工,深得常州朱姓富商喜爱,出钱为他捐了一个候补县丞。他到广州赴任,先后任广东按察使姚觐元的秘书、两广总督曾国荃的幕僚,后又以其精明强干、多谋善断而得到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倚重和信任,官至首席幕僚。由于朝廷内钩心斗角,有人弹劾張之洞,朝廷用“丢卒保車”的手法,以张之洞属下赵凤昌“揽权招摇”之嫌,将赵“革职还乡,永不叙用”了结张之洞弹劾案。张之洞为报答赵凤昌代己受过,请常州人盛宣怀为他安排了武昌电报局常驻上海的差使,以襄助办理通讯运输和其他机密事务。

上海本来就是当时中国最敏感的政治经济中心,加之他多年身处政界的复杂关系和他消息灵通、足智多谋的名声,他的居所“惜阴堂”便成了当时上海新兴工商阶层、立宪派人物、社会名流聚会的中心,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民间智库。他与好友张謇成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许多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决策,如“戊戌变法”“东南互保”“晚清新政”、《苏报》案中,以及波及全国的“国会请愿运动”,都和“惜阴堂”的秘密聚会和筹划密切相关,而赵凤昌不仅是“惜阴堂”聚会的东道主,而且是这一系列聚会和筹划的精神主脑。所以黄炎培曾说:“清末民初40年间,东南大事必与他有关”。

赵凤昌在辛亥民国间的杰出表现

赵凤昌思路开阔,智谋超群,对政治形势往往有精确判断,常出奇策,以匡时局。在晚清重大的历史转变关头,他顺应历史潮流,由对清朝腐败政治不满,到主张变法维新,进而同情与支持革命,尤其在辛亥民国期间,做出过杰出贡献。

首先,积极支持辛亥首义。他利用广泛的中外人脉和政治智慧,迅即力邀革命党、立宪派和工商界知名人士聚会“惜阴堂”,提出“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等5条政见,谋划各省独立、防止外国干涉的方针,并请黄兴带女儿赵志道亲赴前线,以响应、支持武昌起义。

第二、为创建民国出谋划策。根据辛亥形势的发展,他首倡尽快建立民国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以统一力量,稳定时局。孙中山回国后(1911年12月25日)第二天就亲赴“惜阴堂”拜访赵凤昌,其后又多次与黄兴、宋教仁等登门拜访,与赵凤昌商讨统一建国、网罗英才及国家财政等事项。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三,促成推翻帝制、南北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南京民国政府建立后,所面临的困难是极其严酷的。当时国内有三派政治势力,一是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三是清王朝的统治势力。而袁世凯则是当时最具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权威人物。南北力量悬殊,新生政权处在危机之中。而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通过南北和谈,避免战争,结束分治。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赵凤昌以超越党派身份,运筹帷幄,协调南北,经过各方艰难谈判,在张謇等的支持下,最终使双方达成共识,袁世凯承认“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清政府在南北势力逼迫下终于同意“逊位全终”(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心胸伟大的孙中山顾全大局于1912年4月1日致电袁世凯,正式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举荐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个政治结局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实现了中国南北统一,而且使中国人民避免了一场空前的大浩劫和屠戮。这种南北和局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案例。而之所以能达成这样的结果,既因为所有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历史合力”,也因为一些杰出政治家的贡献。而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促成推翻帝制、南北统一、共和传业完成”的惜阴堂主人赵凤昌。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作为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赵凤昌顺应并敦促这一伟大历史转机,始终与历史前进的大方向相切合,诚古今中外罕见之布衣谋略大师,后世称他为“民国诸葛”“民国产婆”“民国功臣”,这不仅是对他的赞誉,也是给他颇为恰当的历史定位。孙中山、袁世凯对他都很敬重,曾力邀他去国民政府任职,他却婉然拒绝,而甘当布衣。后来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昭著,他又首先公开主张袁世凯从大总统位置上下台。他支持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他反对张勋复辟,又协调各方予以平叛。这种先贤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后人缅怀、弘扬和景仰!

猜你喜欢

大总统帝制南北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双雄会:1912年的两位“大总统”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走出帝制”:历史先声与在场记录——《民国政制史》导读
1913年大总统选举前后袁世凯心态分析
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制的根基 社会不平等的缔造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南北冰雪写意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