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树桂花香
2019-11-23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这些日子以来,我听到身边许多的同事、朋友观看完电影后的感受,谈得非常多。但是,归纳起来我今天只想说两个字:感动。这也是当初我在创作小说《桂香街》感受最深的两个字。2015年春节以后,我就从不同的渠道知道了一个名字,那就是许巧珍。她是常州市85岁的社区干部,在这个岗位上她一直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查出病症,到离开人世的半年时间里,许巧珍住院不到一个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她仍然惦记着居民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
有一个非常感动的事情,就是大年初一,她在病床上,还用手机遥控安排着社区的工作。给许巧珍送行的那一天,来了很多很多居民,有那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给她鞠躬,那么多人饱含着热泪,许巧珍这个名字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内心,深深地刻印在那儿。我不由想起了30多年前,我刚刚当上专业作家的时候,曾经在苏州的居委会生活的情形。社区干部的这个称呼,极大地鼓动了我内心的激情,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我写作的积极性,所以我来常州进一步了解许巧珍的先进事迹。我分别到了其他好几个社区,分别和数十位老中青三代社区干部面对面地接触,深入了解,所见所闻无不让我震撼,既感受到迎面而来的生活雨露的惊喜,又有一种全身心扑向大地的状态。
社区是社会最基层、最微小的细胞,又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承担了无数政府的延伸工作,维系着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牵涉着民心。社区就像一个兜底的框,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能不能把这个框底兜住、服务到位、舒解情绪、化解矛盾,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而社区干部待遇比较差、收入低、担子重、责任大,但是他们无怨无悔。
我总觉得我自己的心和他们靠得很近,没有距离,没有障碍,跟他们一谈非常投入。这当然一方面,我特别想听他们真实的经历,他们能够感受到我的真心;另一方面,他们自己非常想清楚了解一些情况,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说,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正好找到一个倾诉的渠道。一方想说,一方想听,于是一拍即合,感人的事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温度和力度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写作库存饱满而有张力,用艺术的形式,为他们代言的想法奔涌而出。我无法拒绝,把社区干部这个群体感人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我想我们的电影艺术家,应该和我有类似的感受。许巧珍和无数的社区干部,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却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们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观和信仰的低落,有许多人并不相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存在。怎么样才能把生活的真实的艺术形式反映出来,而且让人相信,让人接受,这是创作的最难之处,也是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难题,我想只有在人物的塑造上多下功夫,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合理性,人物才能鲜活地站起来,走进读者心里,让读者信服。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看完《桂香街》这个电影之后,我感到中国的电影美学,应该追求中国风格、中国特制、中国精神。电影的美学呈现形式,当然可以是多样化的。我并不反对感官、快感,也不反对为了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需要而出现的凶杀、打斗,乃至各式各样的婚外情,包括小鲜肉,我都不反对。但是我反对一个电影美学观,即电影美学就是为观众营造一种视听奇观。我们的老祖宗,尤其在《文心雕龙》里面专门讲了鉴赏的问题。它讲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用旗帜,但是它后面跟着一个字是“旗而正”,他反对“旗而旗”。另外一个他认为,接受主题,我们的观众要紧的是两个字,首先是自己进入虚静。虚实的虚,安静的静。他反对浮躁,习近平主席也反对浮躁,习近平主席说文艺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浮躁。那么,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虽然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是必不可少的有一种,就是像《桂香街》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美学追求。
中正平和、和谐,这是最宝贵的一种风格,你看完了这个电影,它没有什么大事件,也没有什么凶杀、打斗,更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在那儿搅动你的审美神经。它正像梅兰芳先生的精神一样,中正平和,就把它的思想、情感、理念都水到渠成地传达给你,这是了不起的。
李京盛(中广联合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原电视剧司司长)
我们在分析某些英雄模范人物的真人真事、好人好事在作品中为什么不打动人的原因在哪时,往往总结出这么三条:第一,对人物的题材挖掘不深。第二,对这个人物的精神境界提升不够,没有高度。第三,手法简单,不丰富。这三条,我觉得是不是这类题材不感动人呢?是。但是我看了《桂香街》以后,我觉得这三条也要认真分析,你说《桂香街》对许巧珍这个人物,挖掘她内心的丰富性,没有。这个人物从始至终我听到她说的就两句有高度的话。一句是年轻的时候,当了劳模,到了北京,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了她,周总理讲的一句话就是纺织工人很光荣,能让全国人民穿上衣服。于是她就觉得责任重大了,一辈子就做好了纺织工人应该做的事。就这么一句話,然后,当了居委会主任以后,也就一句话,两百多个党员,不让我走,所以我不能走。这句话细分起来,它也不是豪言壮语,带有一点另种味道的意思。就这么两句话,你说它有多少内心,它有多深刻,它对党的思想有多少高度觉悟。所以,是不是说我们优秀作品不感动人,是因为人物深度的挖掘不够?许巧珍不仅仅是这个,许巧珍的境界提升多少?也没有,我们编导没有给这个人物多大的光坏,没有用多大的力气让这个人物光闪闪的,没有把她提到多高的竞争高度,全篇都没有。人物都是平平常常,环境都是寻寻常常,故事都是生活琐事,它没有去深刻挖掘,它没有努力用力气去提升,它也没有用多少电影艺术的方式,就是朴朴素素、娓娓道来。
饶曙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会长)
影片很多的空镜头其实就是一切情绪,那些空镜头,因为有叙事,因为有人物这样一些情感的传递,它不是那种个性的空镜头,它存在着一个审美的建构和表达,这个能够在最大的层面跟我们的观众达成共鸣。因为,很多人不注意这一点,就是说白白地浪费了这个环境的表达,我觉得这种散文化的结构和诗文化的风格是这个影片的特制。
在这个影片的观赏过程当中,我们就忘记了它是一个英模片,我们更注重人性、人物环境和地域这样一个交融,这样,就让影片的这种表达更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在对话空间实现当中,就是说,包括它对20世纪50年代的那些表现,我觉得可能更能更多地吸引年轻的观众,我们现在的电影创作,就是要扭转现在的一种现象,其实,也有很大的难度。
因为我们现在的观众多数是90后、95后甚至00后,观众年轻化是我们电影创作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我们就需要找到人性化的表达,需要找到审美化的表达,也需要找到对话的通道和空间,真正地把年轻的观众带入到我们这样一个表达当中。
所以我觉得《桂香街》这样一个影片拍下来,能够把观众带入,能够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传给观众,而且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当中,这是很好的。同时通过年轻叙事人的视角,跟老一代人这样一个对话空间的拓展,为影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受到很多的启发,我认为可以用三个文化定义这部影片:
第一,这是中国好人文化的体现。中国好人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我们这电影里面,确实有好多的表现。我认为好人文化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善、是美、是柔、是爱、是付出、是忍耐等综合品质的体现。生活中的好人为社会提供了亲和力、提供了黏合剂,就是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所以,江南好人特别多,因为江南是水做的,水的文化实际上可以做一个好人文化的象征吧。
第二,这是社区文化的体现。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村落社会。因此,就是这样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村落社会,承载着中国的所有秘密,包含着日常生活的所有元素,也体现了村落自治所有的智慧。在中国的城市里,处处可以形成我们熟知的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就是中国典型的俗人文化的人群群体载体。《桂香街》的小说和电影,它所有故事的构架、人物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中国这样一个俗人社会和人情大国的基础之上。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是社区文化的典型体现。
第三,这是地方文化的体现。我们对当代文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中国故事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文艺的,没有一个现成的、单一的中国故事等在那儿让你去讲,中国故事是具体的、生动的、深层的、建构的。它是由一个个的、不同时期,特别是不同地方的文化构成的。所以对《桂香街》而言,它就是大运河,它就是江南的城市景观,它就是方言,它就是当代工艺这样的一个传统,它是我们江南人的文化心理、人情世故,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因此,《桂香街》以这种外在的江南文化,内里的中国人情世故,建构起了赋予地方特色的江南的人情世故。讲好江南人的故事,就是我们常州人讲好中国故事的不二之法。我认为《桂香街》在这上面做得很成功。
罗舒泽(原江苏省广电局副局长)
《桂香街》是一部主旋律作品。真人真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在人们日常的常规的认知里头,往往对主旋律的电影,特别是反映真人真事主旋律的偏见,这一类的影片有很多导演就怕挂主旋律的头衔。
电影《桂香街》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常规的认知和偏见。我是比较早的接触这部电影,参加了上次的内容审查,最近又走进影院,重新再次观看了这部影片,加深了印象,特别听了范小青主席和石磊导演的创作阐述,印象更加深刻。审片的时候有五位专家,都对影片基于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桂香街》是一部聚焦初心使命,贴近火热生活,饱含真情大爱、彰显时代、具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桂香街》创作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原因是很多的,我感受比较深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接地气,二是有真情,三是重传承。
在江南水乡特色运河风光诗一样的背景下,从中突破着小人物们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这种风格在许巧珍的塑造下尤为突出。许巧珍是一个老先进,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最美基层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小巷总理。作为重大先进的典型,媒体曾经做过广泛的宣传。
影片始终紧扣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注重伟大时代,小中见大,以小人物,大情怀;小巷子,大时代;小故事,大道理,紧密地叠在一起。我是党的女儿,要把一切献给祖国,献给党,这是许巧珍的承诺,她用一生践行承诺,这是贯穿影片的体现,同时影片对文物保护,拆迁、低保、就业、社会热点问题也都有关注,影片透露出平凡,平凡中蕴含着深刻。平凡人身边事可亲、可敬、可爱、可气,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他们愿意走进去,在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中,得到教育和启示,由此也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第二个感受深的是有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決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热爱人民,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不仅要深入,而且要心入、情入,应该说《桂香街》主创团队,很好的践行了总书记的要求。主创团队,在创作前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巧珍伟大的人格,崇高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激励着主创团队的每一个人。这个感动,这个激励也很好的转化到影片里,进而转换为广大观众的感动。
第三点是重传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培育宣传先进典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弘扬正气。引领风尚,传承光大,让更多的人见贤思齐,让整个社会春色满园。应该说,《桂香街》在这方面也把握的比较好,注重传承,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春天是这部作品结构线上的一个关键的人物,也是传承先进、激励事业、昭示未来的一个代表人物,电影在社区的研究生春天的娓娓道来中拉开帷幕。
最敬爱的人走了,最美的风景留下了,待到来年秋风起,一树一树桂花香。预示着许巧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精神永存。她那一抹亮丽的红色永驻人民心中,她伟大的精神,崇高的品质,将传承下来,影响感召激励更多的后一代人,持续奋斗。
沈国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
这个电影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单单某一个人的生活是很少搬上荧幕,它有四个难处:第一个是真实的人。第二个是普通的英雄人物。第三是一个人的故事。第四个平凡的人生。
这四个难点,我们这个编剧导演,在创作上突破了,而且成功的闯入院线很不简单。突出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在电影呈现方面,它是以简约实现了它的目标。因为我看许巧珍的故事,原比电影上呈现更多更多,因为她做了很多很多事,尤其她的7+1社区工作法,我看了太多的东西,我们的编导主要选择了这么几点。第一点就是大运河的拆迁问题;第二点贫困户的解决问题;第三点就是我们传统的传承文化的问题;第四点就是我们大运河的问题。这四个故事主要突出了这个人物的对人的真和对人的好,这是真好。
第二,我们一再讲,电影的观赏力来自于什么地方,应该是观注主角,形成故事的张力。而这部片子在这个方面很难做得到,但是不是没有观赏力,我觉得是有的,其实它更注重的是写人物内心,无声的写,尤其是三次和儿子之间的那个我觉得写得很好,特别最后儿子给她钱的时候说,“妈妈,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钱”,一般的家庭很少这么做的。也就是说,许巧珍在过去的20多年的社区的工作生涯当中,她已经无数次,不仅把自己的钱,还把家里的钱给了群众。
第三,是用真实写非常朴实的镜头,写出了人间的烟火味。这个是很难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真实:
第一个空间的真实。它用了常州的桥,大运河沿岸风景,白墙盖瓦,小桥流水,桂香街的古色古香的景观,而这些应该是非常具有历史感和真实性的,空间的真实。
第二个是人物行动的真实。真实的故事往往比电影更难表现,影片没有把人物故意拔高,也没有赋予角色作为一个党的领导的那种“高大”人设。而把她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人,有精神目标的人物竖立在我们的荧幕上。
第三个人物影响力的真实。这个人物影响力的真实包括大运河的申遗也成功了,当然不光是许巧珍一个人,但是因为她而减少了很多的障碍。另外,我们也看到桂香街修旧如旧的衬托下,保持原有的风貌,也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净化了河水,环境也改变了,所以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和睦了。这些真实其实已经传达了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也使这部影片成为时代明德的一部赞歌。
许建俊(常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一个人,但凡离开校园,踏进社会,每天基本上就是在单位、社区、家庭这三个舞台,上演自己的人生大戏。唱念做打、滚翻跌爬、幕启幕合之际,是掌声,是叹息,抑或是怒目而视,观众会一个个毫不犹豫地给予回应。“小巷总理”许巧珍这个中国最基层的社区干部,在桂香街走街串巷的身影,让人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感慨,感慨她一个人、一颗心、一辈子风里雨里,初心如一;感慨她每日忘我奔走的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感慨她斯人已逝,却有那么多百姓一大早起来,肃立街道两旁,呼天抢地再送她一程……
从策划这部作品开始,我便一直参与其中的工作,与导演、编剧,以及其他人员一起,看事迹材料、听演讲、深入社区采访,那些个日日夜夜,我的内心一直难以平静。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位纺织女工出身的党员干部,让这位平凡普通的邻家老奶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忘我的精神?“电影拍出了我们熟悉的许书记,她总是穿一件红衣服在社区里挨家挨户嘘寒问暖。她总是这样不断地奔走,走向夕阳、走向余晖,看到了那一幕,我马上就感动了!”“社区里的人都说她好,这么大年纪还在为居民操心,我们都很佩服她。”“看了电影触动很大,她家里孙辈有事,她都没能去照顾,一心扑在工作上,在病床上依旧惦记着居民,这种精神太让人感动了!”
同样被感动的还有常州市委书记汪泉。看完电影,他流着泪写下《许巧珍,一个飘香的名字》的观感:我知道,要把许巧珍的事迹搬上银幕并不容易,因为她的岗位太平凡了。她的事迹尽管不平凡,但也不是轰轰烈烈,很难进行艺术表现。所以,《桂香街》上映,我迫切地想看。看着看着,我感动得流泪了,和身边许多观众一样流泪了。我感叹,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水平如此高超,使平凡小事得以精彩艺术展现……
一部反映真人真事的主旋律影片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在我看来,是编导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接地气的许巧珍。
毛泽东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许巧珍就是这样一个人。
沙滩(常州市文联秘书长)
当接到创作主题歌的任务时,我既兴奋,又惶惶不安。兴奋的是能为许奶奶做一件事,是我无上的荣光;不安的是以我的功力,尤其是思想境界,很难企及她的灵魂高度,唯恐辜负了大家的期盼,唯恐辱没了许奶奶的高大形象。果不其然,在最初的几稿,总感到词不达意。因一个题材受折磨的日子,只有个中人能体味。怎么办呢?老实说,要在短短二三分钟、寥寥三四句话中概括许奶奶的一生,并要體现出她的风采和精神,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在一遍遍重温许奶奶生前事迹和细节的过程中,在许奶奶为之奉献至生命结束的东头村,我无数次踽踽独行、苦苦思索。那是一个日落时分,一抹晚霞照进东头村的小巷,忽然,我眼前出现了一幕幻景,夕阳中,穿着红衣的许奶奶向落日走去,留给我一个温暖而鲜红的背影。我被这一幕感动得潸然泪下,《小巷里的红衣奶奶》这首歌词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小巷里有一团火/那是你奔忙的身影”,可不是吗?穿红衣的许奶奶,就像一团火,用满腔的热情为社区居民服务,二十多年如一日,从没有间断或懈怠。这团火,不是普通的光照,那是奶奶的生命之火啊!“小巷里有一对星/那是你慈爱的眼睛”,许奶奶把社区每家每户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所有人的喜怒哀乐都逃不出她的双眼,她温暖而慈爱的眼神,护佑着小巷的生活,就像星光护佑着大地,给人以希望。有了这两个相关联的意象,这首词便立起来了,接着用“你分千人忧/你操百家心”进行强化,突出了社区干部工作的共性。最后一句落脚在全国最美基层干部这点上,用“你有一颗最美的心灵”作结,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回顾这首歌的创作过程,进一步体会到文艺创作离不开生活这条铁律。
马士勇(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她以“小巷总理”的勤奋敬业、“道德讲堂”的潜移默化,引导身边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她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接济弱者、抚慰病人,“月光族”“赔本书记”的背后是她的大爱慈悲;她把精力全身心地献给了左邻右舍,面对儿孙的“对不起”,映衬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她以高龄党员的赤子之心、大公无私的崇高威望,实现了基层管理的和谐发展、邻里之间的和睦亲善、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她在耄耋之龄仍被推举为党支部书记,体现了群众“主心骨”的人格魅力。
我不知道此刻的他们心里想着什么?是感叹年轻的许巧珍创造全国的纺纱纪录,还是钦佩耄耋之年的许奶奶为社区奉献到生命的终点?作为一名从事民间文化的工作者,此时此刻,我的大脑里反复叠印的是这么一个词——乡贤!
所谓“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被本地民众所敬重的贤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贤始终是社会建设、风习教化、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乡村里弄,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炎黄子孙的美丽乡愁。而乡贤,则是构建中华文明的一支劲旅,他们身体力行地耕耘文化的母土、播种文明的火种,用自身的道德操守维系着社会文明的伦理纲常,用自身的礼仪言行引领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文化修养以及技艺财富泽被乡里、温暖故土、教化乡民、反哺桑梓。
还瞳子(江苏省作协会员、供职于国家文化研究机构)
电影《桂香街》讲述了这样一位“煤炭式”的共产党员许巧珍的平凡一生。如何运用主旋律色彩的传记式电影类型讲好一位平凡的基层社区干部的日常生活,是在当下电影题材和种类多样化进程中,需要创作者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同类影片在避免同质化时的必经之路。由此就带来了一个创作诉求:这类型的电影必须有“大和小”“以小见大”“大中有小”的创作突破。正在全国公映的电影《桂香街》就做了这样的有益尝试: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桂香街》对基层干部工作,比如拆迁、大学生就业、违建等,诸多社会公共议题有了深入照拂和有力展现。“大”是指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情怀,是国家层面的“大家”,是工作、责任、信仰;“小家”是儿女情长、私人生活,是每一个普通人,是以私人家庭为单位的“小家”。从平凡的基层干部许巧珍的一生切入,照亮更宽阔层面的信仰。
陈亮(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在《桂香街》影片的叙事中,对色彩进行了充分挖掘、精心布置设计,充分利用了这些色彩具有的象征性、直观性特点等,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了强力的冲击力,使影片的叙事更加完整,并使自身的美學效果更加突出。影片中,大量的灰蓝色调体现了柔性江南、烟雨江南的叙事视觉,而许巧珍青年时代那种风云激荡的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场景的回忆部分,却选用了类似怀旧照片的褐黄基调叙事视觉。其间,许巧珍那袭红色服饰,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贯穿于影片始终。在进入现代艺术阶段的今天,这种主观色彩的叙事表达,更能放射出它耀眼的光芒,得到社会的认知与共鸣。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它是一种情绪,每一种色彩的选用和调制,就是每一种心情的表达。影视作品往往会借助于色彩语言的发挥来烘托角色的内心世界,对于不同的角色往往对应有不同的颜色。色彩的变化是影片叙事风格的体现,不同的色彩构建了不同的叙事速度、叙事情感,艺术形式上的表意与唯美主义的结合是《桂香街》整体色彩运用的特点。影片中,色彩的对比与调和、饱和色与不饱和色的运用恰到好处。色彩的运用和环境色调变化的有机融合,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色彩渲染,有效地传达了叙事情景,也直接构建了受众的情感体验。
任小霞(《翠苑》副主编)
跟随春天的脚步,我们从远处走到了许巧珍的生活里。我们发现了她的普通,一个普通的老奶奶、一个普通的老邻居、一个普通的老朋友。可春天更让我们发现了她的不普通,她是桂香街所有孩子最慈爱的奶奶;她是桂香街所有居民最亲密的邻居;她是桂香街所有人最信任的朋友,她属于所有人……从小我到大我,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优秀的自己到优秀的大家长、优秀的“小巷总理”,也需要有一个蜕变的过程。但春天发现,许巧珍只是走过了一条桂香街,从街的那一头走到街的这一头,她用努力踏实和信念诠释了优秀。这一个发现,让春天成长起来。她发现了许巧珍在桂香街上的每一个脚印里都有一些闪闪发光的词语,要用一生去理解。
查姿孜(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常州运河孕育、滋养、诠释着常州地域的水文化。《桂香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城市画卷。不论是居民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是国家大运河的申遗项目,《桂香街》里红衣奶奶许巧珍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运河边上的故事,就是关系着运河的故事。运河水默默孕育了这一方土地,成就了常州郡府,格局了常州街巷,带动了常州经济、积淀了常州文化。红衣奶奶许巧珍心系社区居民,就像运河润泽着常州人,她有着运河的情怀:温柔和煦,驱散雾霾;襟怀坦白,默默承载;只为奉献,不畏惊涛。
王建湘(《翠苑》编辑)
桂香街是龙城特有的,它浸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氤氲着自己独有的气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电影镜头多角度呈现,一条充满了市井烟火气的江南小巷就这样直抵观众内心,它承载着社区百姓的唠唠叨叨与欢欢喜喜,包容着他们琐碎而又感性的生活,也拥抱着他们的卑微与韧劲。当穿着一袭红衣,头发里有着银丝的老人穿梭在小巷中,那奔忙而又温暖的身影,或是去倾听困难群众的诉求,或是去与孤寡老人唠家常,或是去慰问消防官兵,或是去关爱福利院的孩子,“你分千人忧,你操百家心,爱美的红衣奶奶哟,你有最美的心灵。”桂香街里有了许巧珍,就仿佛旗袍会长戚小薇有了“母亲”,唱戏人潘柏煊有了“听众”,小摊小贩贾声援有了“唠叨者”,她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温暖和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