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安全科普背后的理念差异

2019-11-23麻庭光

劳动保护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普工作者消防

文/麻庭光

2018年10月,我们各行各业的安全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了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化安全科普的经验和教训。笔者曾经在美国求学工作16年,工作足迹到达6个州,接触过活跃在基层的科普工作者,鉴于此,笔者总结了美国的一些安全科普理念,从中可以管窥中美两国对于安全科普的观念差异与不同作法,以期相互借鉴。

校园安全科普定位面向学童还是社会

在我国大众的观念中,校园安全科普就是面向学童,所以总是把培训内容做得简单易懂,以便适应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这一点与美国的安全科普理念是相悖的。美国麻州小镇Holiston消防队长Michael Cassidy曾指出,美国社会普遍把校园安全科普当作是面向社会进行安全科普的重要窗口,因此教育的对象是学童的父母。也就是说,校园安全科普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是最善于学习的群体,还因为他们可以影响父母、影响亲属、进而影响社会,因此是扩大科普效果的最高效的窗口。

然而,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安全科普需要是不同的,逃生能力和兴趣也是不同的。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通过学生来教育他们的父母,是美国社会各级地方政府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考量。每一个州政府和某些地方政府,都通过规划消防教育内容、配备消防教育资源、提供消防专业教员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园科普工作,通过改变校园环境来影响社会,取得较好的普及效果。相对于中国的社会化办科普(或者说是市场化科普),美国实行的是政府办科普(外加志愿性科普),因此科普的效果不大一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技能还是观念

如果仅仅是面向学童,我们只需要培训操作,这正是国内各地安全体验馆所从事的工作。如果是面向学童的父母,我们则需要提供扎实科学的安全观念、逃生行动背后的安全理念和灾难面前的自救意识。逃生是“鱼”,认识是“渔”,人人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到具体的科普操作上,又很容易陷入“只解决眼前问题”的困境,这需要政府和专家的参与才能够解决。

美国遇到的问题是,如果建立安全实操馆,市场需求不足,很可能无法盈利。此外,如果指导逃生技能,很可能陷入某种固定模式,面临诉讼索赔的陷阱。因为逃生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逃生者没有掌握逃生的要诀而发生不幸,提供培训的人存在很大的诉讼风险。事实上,逃生是一项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教的是对危险的认识和掌握,这又是很难通过典型的实训室培养出来的技能。

同样是安全科普,美国博物馆的讲解员通常是白发苍苍,用阅历和经验来讲解,深得观众的共鸣。而中国的科普实训馆通常愿意雇佣年轻人(成本低),但是存在气质不足、技能有限、表达欠缺、在经验和技能方面经不起推敲等问题。这样就形成一种怪现象,一流的设备,二流的表达,三流的体验。体验不应仅仅是实操某些难以获得的体验(如灭火器操作),更重要的是别人对灾难的认识和看法,以及他人的避险经历。这种靠岁月打磨出来、靠学识提炼出来、靠口才表达出来的逃生经验,才是美式安全科普的核心与要点。

科普与科研科普经验还是科学

真正的科普内容来源于实践经验、科研活动和历史文化。高级科普的源头应当是科技活动,主要是研究活动,产生新知识,才需要科普;中级科普的源头是专业上的体会,通过职业化的实践,产生个人的体会和创新,才有共享的念头;低级的科普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宣传活动,表面上科普,实际上是宣传,夹带了很多非主流看法(未经同行认可的认识)。政府的作用在于,通过规划内容、培养教员和提供资源来引导社会,压缩低级的科普,维持中级的科普,扩大高级的科普。

著名的科普大师麦克·法拉第,曾经为英国久负盛名的圣诞节演讲节目多次演讲,其中的内容后来出版,成为科普界经典的《蜡烛的故事》,多次出版,历久弥新。科研工作之所以需要科普,一方面是科学需要广泛阅读,需要对灾难全面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科研需要解决减灾问题,对日常减灾活动的看法有着深刻的专业视角,这种视角往往带有科学精神(系统认识、不畏权威、深刻深入、深入浅出等),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逃生领域,很少有人说清楚那些逃生的作法、设计和参数的源头,因为标准在引进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了那些具体参数的设计考量,及其背后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脱离了西方的灾难历史背景,很难讲好逃生原理,这一点让缺乏研究经历和理论素养的人很难做好科普教员。对此,政府应当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火灾案例数据库和人群灾难数据库,方便技术团体和社会群众的参与和共享,在知识的传播上提供催化和流通的作用。

技术与原理推广体验馆还是博物馆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的科技文明成果而闻名。可是,该图书馆的正确说法是Museum(博物馆),而不是Library(图书馆),这就体现了西方科技的传统,即重视原理和实物的博物馆文化。美国几乎各州都有消防博物馆,通过设备展示文化,通过实物展示无声的设计理念和精神价值。在我国,由于投入和管理上的困境,博物馆通常没有互动环节,缺乏理论解说和实操体验,这又是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即重视原理还是技术。按中国古话,“学而上,谓之器;学而下,谓之用”,器用之辩,高下立判。美国社会重原理展示(“器”),中国社会重技术传达(“用”),缺乏了“器”,“用”也不能推广,达不到普及教训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大数据时代来临,意味着“云端生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数据,海量的信息,都在云端等着我们获取,逃生技能似乎是唾手可得的。然而,如何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却是有赖于当事人的理论水平、知识积累和口头表达。同一种灾难场景,逃生的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最优的逃生方案,却是实操体验馆难以传达出来的。也就是说,实操的过程难以体现逃生决策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和推广。

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不偏不倚的专业信息,是政府机构的责任。虚拟现实技术来临,意味着“远程体验”。然而,一哄而上的虚拟现实技术,让专业知识反而难以深入。我们需要虚拟现实技术的展示,还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科学原理的展示?我们需要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现象,还是展示过程?如何在新技术中融入高深的科学原理,而不是利用新瓶装旧酒,展示陈旧的知识?这是在举办科普体验活动中需要克服的困难。谁来判断?谁来规范?谁来实现?这些利益冲突,不应当成为妨害高水平作品出现的障碍。很多新技术的最大缺点,是对技术的考量超过对原理的考量,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新技术,而不是背后的科学原理,这需要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和仔细设计,也需要提高讲解员的解说词的专业水平。

服务与科普有偿还是无偿

中美两国社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美国社会大部分有偿提供消防服务,因为税收明确,账单明确,服务收费才能保持收支平衡,提供更好的服务;无偿提供消防科普,因为这是职业化消防的一部分,是提升职业存在感的有力补充。中国社会则普遍提供无偿消防服务,因为税收不明确,量入为出,宣传以无偿服务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却要求提供社会化科普,产生了一批以传播知识为己任的知识传播者,因为消防队伍职业化程度不足,难以担当科普的重任。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现象,在职从事消防工作的人不能从事科普,退职离开消防的人才能科普,这样做不利于安全工作者职业地位的提升和社会看法的改善。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志愿和无偿科普的问题呢?志愿和无偿科普相当于是职业工作者从事本行工作以外的公益活动,有着提升技能、扩大影响力、增加额外收入的目的。当我们让安全科普工作社会化之后,相当于抑制了志愿工作者的生存空间。志愿工作者都是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才会出来科普,如果科普工作普遍收费,收费工作吸引到的人才(知识传递者)很难与从事这一领域的职业工作者(知识生产者)相比,但会干扰职业工作者的志愿行动。这样一来,安全科研工作者得不到通过科普增加收入的机会,安全科普工作者无法获得科研的洞见,两者共同降低了安全科普工作的整体水平。

所以,一套完整的社会化安全科普的工作体系有三个环节。第一,要保证安全专业工作者的生存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愿意终身学习;第二,要保证职业工作者的科普空间,让他们能够分享专业知识和获得额外的报酬,获得职业深入发展的动力;第三,科研促进科普,科普推动科研,社会获得科普工作的协同效应。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美国在科普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方面似乎更成熟一点,这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系统改进的地方。

猜你喜欢

科普工作者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科普达人养成记
漫画说消防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消防也幽默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