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2019-11-22刘姣杨潇
刘姣 杨潇
摘 要:当前,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已被国家列入战略性发展支柱产业,旅游与体育融合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要手段,人才市场急需体育旅游相关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阐述了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对于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实践教学定位、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体育旅游 实践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b)-0121-02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以体育和旅游为代表的体验式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催生出庞大的市场空间,体育旅游也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匹黑马。2018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两次提及五次出现“体育”概念,明确指出“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明东川泥石流越野赛、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七彩云南秘境百马、红土网球赛事“昆网”……拥有突出旅游资源和多项知名体育赛事的云南,体育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体育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合作的日益加强,体育旅游教育发展面临很多机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 高职院校体育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旅游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熟悉体育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体育旅游行业工作程序、技能和技巧,具有市场开发能力、体育旅游线路产品策划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专科学生。体育旅游实践教学发展方向、发展情况、人才培育情况是否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学生能否较快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怎样尽快度过由学生阶段到工作阶段的适应期,对于体育旅游专业建设发展至关重要。体育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甚至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深入挖掘体育旅游专业核心价值体系
体育旅游专业是体育类高职院校中体育类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点,作为云南旅游发展“前沿阵地”的昆明,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开展休闲体育运动或娱乐活动,体育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对体育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云南高职院校体育旅游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是保证体育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适应本地区蓬勃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关键。
1.2 提升体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竞争力
目前的体育旅游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单纯旅游类专业和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熟练掌握技能的人才需求缺口大,从就业导向视角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體育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增强其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增加高职院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增加办学效益。
1.3 推动高职院校为红土高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当前,云南旅游正加快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而体育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正是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高职院校体育旅游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体育旅游产业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是适应云南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
2 目前云南高职院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具备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实践型教师的缺乏。体育旅游行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目前云南高职院校体育旅游专业师资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是由高校进高校,接受了良好的专业系统知识培训,但是行业一线经验缺乏,或者是实践教学能力薄弱,这些情况会对学生实践教学认知和实践能力培养产生影响。
(2)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有待加强。体育旅游服务是一种直接服务顾客、为顾客解决问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个行业需要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有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服务技巧。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有些学生会对服务工作有抵触心理,这种心理使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对口实习。此外,专业实习开展的时候,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准备专升本考试,对实习不热心,导致实习效果打折扣,毕业后不选择专业对口就业。
(3)体育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设施不足。目前云南高职院校体育旅游相关专业虽已建立一些实训设施,但在数量、质量和形式上都略显不足。体育旅游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实训课程、专业模拟实训、实习基地实训等。目前云南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上投入有限,实践教学设施比较单一,情景模拟简陋。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由于约束力不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形式松散,或者专业对口岗位较少,甚至有些实习企业会出于盈利考虑,对学校人才培养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可有效利用的实训设施、基地有限。
(4)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到对口实习企业即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可以学习到体育旅游一线工作技巧,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些实习企业因为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让学生从事枯燥、简单、劳累的工作,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导致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被削弱。
3 体育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体育旅游专业是培养具有与体育旅游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体育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体育旅游服务技能,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能较快适应现代体育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向,优化体育旅游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找准实践教学定位
随着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的不断增强,随着社会大众健康理念的不断普及和深入,用体育赛事推广城市、景区,在传统旅游项目中增加休闲体育活动体验,已成为当下云南各地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体育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应立足云南体育旅游、休闲服务行业前沿实践,面向多种旅游业态,着重围绕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策划、旅游市场开发、线上旅行服务、导游服务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适应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服务、休闲服务领域相关工作。
3.2 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
在本专业教学中采取“2+1”培养模式,学分制教学,学生必须修满相应学分才能毕业。大一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操作实践课程学习和实训;大二开设专业管理类课程、高级应用型专业课程(如旅游市场营销、户外运动等)和创新性课程(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等);大三一学年安排学生到他感兴趣的岗位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接触和感知行业职业需求,熟悉企业基层服务环境,让学生了解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及发展趋势;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带着平时接触和思考的行业问题深入行业实际进行实践,一方面进行实习经验总结,另一方面继续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视角完成毕业设计。为科学、全面地评价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实践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综合能力的评价,实训课程要作为每学期教学检查中重点检查的内容。系部领导、专业负责人和学校教学负责人可以抽查实训课,抽检实训检录,了解学生实训情况反馈,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控。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聘请旅行社或户外俱乐部经理、营地指导教师为兼职教师,与体育旅游专业专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拓展行业前沿知识、熟悉云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红土高原特色体育旅游产品能力。兼职教师协助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开发实践教学教材。探索专任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积累实践经验。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络工作,并从中进行多方位选择,最终选择2~3家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单位,与企业一起,进行深入研究,企业和学校两方根据各自情况,以产教融合,提升实践能力为原则,共同制定建设方案,改进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使实践教学更符合专业教学改革要求,也使专业教学改革更符合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
3.4 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对于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办的专业技能赛事。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高职组)赛项”为例,竞赛内容分为导游词即兴创作、自选景点导游词讲解、才艺展示和专业知识测试等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在比赛中查找差距,并且通过针对性的赛事指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还可以开展校内选拔,积极组织开展导游、户外领队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有效的宣傳和准备,提升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比赛形式又可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既锻炼学生的体育旅游知识运用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又增强团结合作精神。技能竞赛还能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氛围,提高体育旅游教学的活力,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旅游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 结语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旅游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要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端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手段,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稳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童广路.以就业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系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8(8):130-132.
[2] 李先跃.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34):125-126.
[3] 黄海燕,张林.体育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洪刚.高等院校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