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作用

2019-11-22花冬进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3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大学生

花冬进

摘要: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志愿服务,其承载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新型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于社会的有志青年开始积极的致力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价值,以及其积极的实践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性。文章积极研究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作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重要载体就是志愿服务,因此,积极引导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促进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当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要紧随新形势,紧跟时代潮流发展趋势,实践中必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志愿服务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志愿者的精神从联合国组织表述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和收入为条件,能够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一种精神。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该种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来说都是一种贡献。志愿服务的精神也谨遵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其核心价值目标及实现途径,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相衔接,对推动社会前进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志愿服务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自愿性

志愿服务者都是出于自愿,自觉自愿提供一些社会服务,通过他们自由选择的个人意志的自主行为,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志愿服务者以所谓“尽我所能,给人所需”的理念,保持着高度的志愿服务动机,遵循着纯洁性及其高度的意志自由,有着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追求。志愿服务者的自愿行动是建立在人生观基础上的,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力量,也是其追求的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二)无偿性

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可以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行为,其服务行为往往是无偿性,他们往往把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作为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将自己个人时间和财智无私奉献于社会。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往往践行着关爱、互助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能够在无偿性的社会服务中体现自我人生价值。

(三)公益性

公益性是志愿服务的基点,公益性要求志愿服务坚持倡导奉献和利他精神,服务的宗旨仍为推进社会主义进步。志愿服务的对象是他人和社会,服务的对象往往具有显著的困难弱势群体标志,往往是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志愿服务道德价值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公益性和利他性。例如扶危济困、扶弱助残、抢险救灾、重大赛事赛会等。

(四)实践性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其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志愿者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志愿者在实施志愿活动中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在实践问题中找寻解决的对策,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并逐步推动社会前进与发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将知识进行实践检验,促进志愿者能力水平的提升,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性的奉献精神,是一种蕴含道德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该种活动具有着“友爱、互助、奉献”等志愿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能够促进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践行了道德实践,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推动。志愿服务具有实践性、广泛性,其能够参与社会服务并致力于贡献社会,因此可以说大学生自愿服务活动,以公益服务为基础,践行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每个志愿者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建设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符合大学生发展的规律,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遵循大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大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其志愿服务活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高校能够积极的遵循党政方针,迎合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创造新的生命活力,更需要高校进行积极的政治教育引导。所以有效的志愿服务平台,更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优化服务结构,通过思想政治引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很多服务融入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注入了校园新活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中的开展,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了大学生活的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正能量,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下,培养大學生优良品德,也是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例如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为志愿服务教育的主要场所,其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奉献互助精神,引导他们服务于他人、奉献于他人。最终志愿服务活动在不断实践中丰富大学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实现和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从实践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并服务与社会,以及贡献于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志愿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实践载体,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策略

(一)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增强服务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谨遵正确的政治价值引导,倡导“志愿精神的培育”, 例如可以举行“志愿精神”研讨会、举办“雷锋精神”系列讲座、选“志愿服务先进人物”等方法,提升志愿服务者的服务意识,强化其头脑意识,激发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才能进一步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坚持以实践为本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媒介作用

实践出真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实践,实践育人关键在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能够向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奠定平台。实践过程中,国家党政方针的落实即德育教育的顺利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因此激发志愿服务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促使大学生自愿服务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三)加大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

志愿服务要注重服务质量,大学生要接受专业化的正规训练,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才是关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能力要通过培训的形式,得到知识和服务技能多方面的训练,并在精神上赋予志愿者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志愿者真正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意义,才能让其贡献其自身的力量。

(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要纳入到学校教育中,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并制定相关活动制度,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制度,增强大學生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才能起到其真正的社会服务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要构建长效机制,如健全表彰制度,对于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认定并给予表彰奖励。如构建置换学分制度,采取该制度进行积极地、适度地激励,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整合学校、社会各种资源,推动服务的社会化,拓宽实践发展领域,构建长效的发展机制,才能在实践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积极的,未来还需要加强长期性、系统性研究,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靳一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8(34).

[2]许晓月.关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调研报告——以南通市部分高校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5).

[3]安玲,李志如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探索[J].新西部,2018(14).

[4]彭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