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价值鉴定方法及应用研究
2019-11-22曹众
曹众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价值鉴定方法;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在介绍科学数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从发展规划、应用机制、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同时指出了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的实践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0-0049-03
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建设规划的提出,各高校纷纷建立文献资源数据库,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出现在高校,对推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2009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以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为中心,以科学数据管理为重点,面向在校师生和社会组织构建了完善的科学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在推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以及文献信息数据集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面临人才教育模式转型的新形势,表现之一就是图书馆在科学数据价值鉴定及应用方面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科学数据作为高校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核心资源,是推动高校图书馆科学化、数字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图书馆应引入更为科学的价值鉴定方法,在科学合理评價科学数据价值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数据应用策略,满足当前社会科学数据资源快速发展的需求[1]。
1 科学数据概述
1.1 科学数据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学数据的概念并没有准确的定义,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科学数据是人们从事科研活动产生的原始数据,包括科研调查、科学探索、统计数据以及有关科学实验研究产生的系统数据等,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2]。笔者认为,科学数据可被定义为科研活动及其他技术活动产生的、能够满足客观社会需求且反映社会变化规律、用于社会及自然科学探索的数据资源。综上所述,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活动经过特定信息系统处理,反映科学研究活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数据资源,是数据资源开发应用的基础。
1.2 科学数据的特征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由科学实验及人类活动产生的信息数据资源数量逐渐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数据的应用。挖掘科学数据的资源价值,可以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科学研究活动由传统的知识文献服务向科学数据服务的方向转变,也使科学数据具有了权威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特征。使用科学数据需要对其进行深加工与深度挖掘,通过原始数据的传播共享及社会读者的加工利用,可以使科学数据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高校图书馆作为科学数据的提供方和分配者,是推动科学数据高效利用的重要价值主体。随着科学数据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政府和社会基金组织将科学数据价值鉴定及实践应用纳入宏观发展战略,并以图书馆为载体构建了全新的科学数据应用交流体系[3]。
1.3 科学数据的价值
高校图书馆对科学数据的有效鉴定和应用是相关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科学数据社会价值的关键因素。1996年,美国科学研究理事会提出了科学数据的社会价值概念,并从社会、读者、图书馆、历史、科技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数据是各国科研项目开展的基础,是提高各国科技研发能力的重要资源。从资源价值角度分析,科学数据具有科学研究、科技探索、社会应用、经济分析等方面的价值。科学数据作为文化机构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个学科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突破了传统科学技术的局限,有力地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4]。
2 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价值鉴定方法
2.1 确定科学数据价值鉴定范围
科学数据涵盖多个社会学科领域,从产生、利用到社会传播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参与主体,不同的参与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诉求对科学数据的使用方式也不同,这给科学数据价值的鉴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考虑应用不同的技术及有效的价值参与主体确定科学数据的鉴定范围,并对科学数据进行内涵分析和质量评价,进而找到有效的鉴定方法及科学的鉴定标准体系。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科学数据价值鉴定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科的结构及相关专家的资源应用需求,采用差异化的鉴定方法从多个维度对科学数据价值进行鉴定,进而确定科学数据的价值。从社会应用角度看,高校图书馆需考虑不同参与主体的应用方式以及科学数据可能潜藏的应用价值,在总结前人科学数据应用方法的基础上对科学数据的价值进行关联度分析,并进行未来应用预测,以保证科学数据发挥出最大价值[5]。
2.2 制定科学数据价值鉴定标准
价值鉴定标准是合理评价科学数据应用价值的基础条件,也是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价值鉴定的科学依据。高校图书馆在确定科学数据鉴定范围及鉴定人员后,需根据科学数据的结构及基本鉴定原则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鉴定准则,并根据科学数据的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等确定不同阶段科学数据的价值鉴定标准,以推动鉴定工作的有效进行。高校图书馆在对科学数据进行有效鉴定时,应制定规范的鉴定行为准则,并邀请相关专家予以指导,保证公平有效地对科学数据进行鉴定。参与鉴定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及工作经验,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对现有科学数据进行科学评价,找出当前科学数据的应用价值,进而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6]。
2.3 构建科学数据鉴定模型
高校图书馆应在现有鉴定标准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数据价值鉴定模型,并依据相关建模方法全景展现科学数据价值鉴定的过程。科学数据鉴定可分为鉴定范围、鉴定人员、鉴定技术、鉴定方法、鉴定标准、价值鉴定等环节(见图1)。不同的鉴定环节需要不同的技术、设备、专业人员及科学数据资源,高校图书馆应在确定科学数据鉴定范围后,指派具有专业鉴定能力的人员依据科学数据鉴定标准开展相关价值鉴定工作,并以数据标签方式标记相关数据,为读者检索提供便利。
3 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规范标准体系框架
高校图书馆推动科学数据价值鉴定及实践应用需遵循相关准则,应在考虑科学数据组织加工、知识产权、系统结构、安全防护等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科学数据的标准规范体系,以推动鉴定工作科学高效地开展。
3.1 制订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发展规划
我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虽然开展得较早,但在科学数据及数字资源应用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能够满足在校师生及社会读者在科学数据的长期存储、内容描述及深度加工等方面的应用需求,但对于科学数据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我国应制订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发展规划,部署适合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规范科学数据在采集、筛选、加工、组织、利用及长期存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结构合理、组织层次分明的科学数据价值鉴定标准体系,为科学数据价值鉴定及实践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3.2 建立标准规范的科学数据利用机制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科学数据库建设需求,借鉴国外科学数据价值鉴定及应用实践的先进经验建立标准规范的科学数据应用机制,在遵循开放、合作、共享原则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图书馆在科学数据利用鉴定方面的基本原则、实施规划和合作路径等。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分析网络信息环境下科学数据的提交、审核、管理等,形成标准规范的科学数据鉴定流程。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科学数据的应用标准规范科学数据结果及应用体系,根据科学数据的鉴定结果、价值程度、鉴定范围等建立包括鉴定规范、应用规范、科学评估规范、调研推广规范等在内的数据标准化应用机制,使科学数据得到高效应用。
3.3 建立层次化的科学数据评价体系
针对科学数据的鉴定与应用,高校图书馆应在考虑系统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数据进行规范鉴定,从而保障科学数据价值鉴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及准确性。高校图书馆可根据科学数据分析的权重值、研究价值、结构类型、呈现形式、表现形态等,结合科学数据价值鉴定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学数据的价值进行鉴定,并从科学数据的质量、内容、数据结构等方面建立科学数据的评价体系。
4 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的实践应用策略
4.1 科学数据的管理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管理与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根据科学数据的结构和特点建立检索系统,方便师生读者检索,还需建立相关的数据防护机制对科研数据使用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科研数据不能像书籍文献那样可以直接被用户获取和阅读,而需对其进行知识化加工,才能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化产品。为保障科学数据的高效应用,高校图书馆需建立完善的科学数据管理机制和制定相应的应用标准,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针对科学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科学数据的应用规范标准后,制定了专业的管理标准,提高了科学数据的利用效率。
4.2 科学数据的开发服务
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科研院所、文化服务机构及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建有利于科学数据传播的良好信息环境,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还有利于大规模科学数据的高效应用。高校图书馆可聘用专业的学科数据应用专家针对馆藏科学数据进行产品化运作指导,通过对科学数据进行有效收集、高效整理及深度共享等,开发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科学数据产品,并建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从而提高科学数据的应用效率。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提高科学数据的价值含量,同时建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关服务,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科学数据进行特定分析,帮助用户轻松获取数据报告。
4.3 科学数据的参考决策服务
面对高校师生的科研需求,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嵌入科研项目的方式协助其高效开展科研工作,为其提供信息决策服务和咨询参考服务。例如,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对本校的科研数据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并针对科研项目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数据支持,同时针对重点科学数据提供相关的价值鉴定、发布、存储、开发等服务,使科学数据得到有效利用。
5 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的管理、应用和服务带来了机遇,高校图书馆应在对科学数据进行有效挖掘的基础上,协同其他数据主体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并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确保数据的来源和质量,进而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甲丽,宋春健,程结晶.高校图书馆用户科学数据素养能力与需求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9(5):56-70.
[2] 刘敬仪,江洪.开放科学环境下国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0):18-24.
[3] 白琳琳.面向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监管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3):117-120.
[4] 夏琬钧,高凡,江艳萍.科学数据管理:高校图书馆服务新视角[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3):25-28.
[5] 张新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11):9-13,39.
[6] 牟婷婷.高校图书馆数据监管岗位设置调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