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炎患者临床分析

2019-11-22王晓卢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肺栓塞抗凝肝素

王晓,卢艳

(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系统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1]。临床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炎患者的治疗是往往被误认为肺栓塞,从而运用肺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造成了临床上的不必要的检测和治疗,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2]。该次研究对近几年该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一共收治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炎患者36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 48~86 岁,平均年龄为(64±6.75)岁,该次试验均在患者家属同意并且签署同意书后实施,且经得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展开。对比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炎组患者和肺栓塞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该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下肢彩超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肢体疼痛、肿胀、皮温升高以及浅静脉扩张,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以上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同时伴有张力性水泡。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左静脉血栓和右静脉血栓,该次研究中左静脉血栓患者16例,右静脉血栓患者20例。手术与创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见的发生原因,该次实验中因骨折术后患者8例,腹部手术患者5例,癌症患者5例,脑血管疾病16例,长期卧床患者2例。

1.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的原则是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该次研究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使用方法为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00 mL加尿激酶50万IU从患者足背静脉穿刺滴入,1次/d,连续使用5~10 d;抗凝药物主要有低分子肝素,使用方法为每12 h皮下注射一次,连续应用3~5 d,使APTT为正常自的1.5~2.5倍,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川芎嗪等为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的辅助治疗,停用肝素2 d前,患者开始口服华法林,除此之外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均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严禁按摩和挤压,以防止血栓脱落,进步血液循环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形成肺栓塞,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进行脱水治疗。

1.4 临床特点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表1所示。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

2 结果

36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中有18例患者经过15 d积极的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4例患者经过21 d的治疗后临床症状也基本消失,4例患者抢救无效,临床上因呼吸衰竭、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由表2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可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具有血栓形成后较长时间发病的特点,一般在血栓形成3 d后发病,病程进展缓慢,大多数患者为慢性起病,临床症状与肺栓塞也有所区分,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多为发热、咳嗽为主,而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心悸、胸腔积液者发生情况较少。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了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周围血液系统疾病之一,主要危害是发生继发性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造成血栓的脱落,造成肺部栓塞,一旦发生,患者的死亡率较高。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而肺栓塞的临床特征主要为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心悸。

临床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血液抗凝和溶栓的治疗。溶栓治疗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治疗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下过和预后情况,该次试验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炎患者的治疗药物有尿素酶,尿素酶是用来溶栓是常用的药物,效果比单独抗凝是效果好,但是随着尿素酶的使用,临床上也出现了溶栓的弊端,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该次试验所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是低分子量肝素,相对于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已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主要方式,低分子量肝素是一种抗凝血和辅助溶血药,主要在临床上用来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4]。肝素在临床上作为抗凝药物的同时也具有多种不良反应,如出血、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等[5]。低分子肝素是由一类由普通肝素解聚后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低分子肝素不仅能够对血栓形成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还不会对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之间的结合产生影响,在发挥了其有效的抗栓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出血风险。此外,低分子肝素还能够将凝血蛋白酶原激活,促使凝血蛋白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进而水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了溶解血栓的目的。与此同时,低分子肝素也能对患者的血管内皮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了局部血栓损伤的静脉壁进行修复,使患者出血风险进一步降低。通过对患者的进行充分的抗凝治疗,还能够将血栓复发率和肺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华法林作为香豆素类抗凝剂,能够对抗维生素K,从而抑制了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中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由于华法林必须在体内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消耗完之后才能发挥抗凝作用,所以抗凝速度较迟缓,因此该次实验中在抗凝速度快的低分子量肝素服用3~5 d之后使用,发挥华法林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虽然华法林起效慢,但是作用时间长。临床作用效果明显。

实验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具有血栓形成后较长时间发病的特点,一般在血栓形成3 d后发病,病程进展缓慢,大多数患者为慢性起病,临床症状与肺栓塞也有所区分,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多为发热、咳嗽为主,而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心悸、胸腔积液者发生情况较少。经过抗生素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及时了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形成的原因,并与临床上的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部栓塞的患者进行区分,对于临床上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肺栓塞抗凝肝素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报告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