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喝口山泉水 留意井文化

2019-11-22吴正光

藏天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侗寨山泉石板

图 文/吴正光

在苗村侗寨旅行,遇到山泉水井,想喝一口凉水,得留意一下文化。

在苗村侗寨,什么地方可以安家落户,其先决条件是水井。换句话说,村寨的地点与规模,是由水井的所在位置、数量多少、流量大小决定的。乡间普遍认为,人们说话语调与水井有关,可从语音判别言者为何方人士,充分印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苗侗民族村民,常用“同喝一口水井”形容亲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多相重合,即所谓“聚族而居”是也。

苗村侗寨的水井,严格说来应当称为山泉,因为它们是辞书所谓“地下水的天然露头”,而非“凿地取水的深穴”。

水井也好,山泉也罢,都可视为“水”的代称,也是“家”的别名,因此之故,远走他乡被称为“背井离乡”。每当人们看到“记住乡愁”四字,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故乡水井的形象。

泉井对于苗族侗族村民来说,从生到死须臾不离。大人谆谆告诉小孩,他是妈妈一早从井里挑回来的,泉井才是他的生身母亲。苗村侗寨婚礼,新娘要办的第一件事是象征性地“挑新水”,说是“认井”,其实是让泉井认识新娘,承认她是寨子里的新成员,以便从今以后好生庇护她。成年村民谢世,家人迅即前往泉井为其“取水”,既为死者上路备用,又向泉井禀报:斯人已逝,感恩哺育。取回来的水,装在陶器内,用之于殉葬。

苗村侗寨至今保留祭祀山泉水井的习俗。即便在山路上行走,遇到山泉,想要饮用,必先祭祀。祭品十分简单,丢个“草标”就行了(1)。或许还有别的用意,无语提醒路人:“这是饮用水,切莫弄脏啦!”但村民却认为,如果不祭祀山泉水井,喝了会生病,多半是疟疾。得了疟疾,忽冷忽热,浑身发抖,叫“打摆子”。从前,以为是“摆子鬼”作祟。一旦“打摆子”,得想法“躲摆子”:化装到别的寨子躲藏起来,让“摆子鬼”找不着,等病好了才回家。疟疾多发于秋季,故有“谷子变黄,摆子上床”的谚语。

◎(2)山泉古树

◎(1)祭井草标

在苗村侗寨的山泉水井附近,一般都有名木古树(2)。有的山泉水井,即以树木命名,诸如“榕树井”“杉木泉”。远方游客来到苗村侗寨旅行,不知山泉水井位于何处,看看路旁哪里有古树就行了。泉井旁边的古树,不论是天然生长的还是人工种植的,都与山泉井水一样受村民敬重,故祭祀山泉水井与祭祀井边古树同时进行;甚至以祭祀井边古树象征祭祀山泉水井。有的村寨,在泉井、古树旁边,用石板修建土地庙,称“保井土地”(3),据说既能保佑泉井,又能保佑古树。

◎(3)保井土地

◎(4)妇女优先

苗村侗寨的村民,都有“刻碑勒石”保护山泉水井的习惯。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龙井乡规碑》镌刻:“第一塘汲水;第二塘洗菜;第三塘洗布、洗衣;第四塘洗秽物等件。每年淘井四次,每次阖家,周而复始,如违公罚。”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菜苗寨护井碑》镌刻:“妇人背水,随到随背。禁止在此洗菜及污物,违者罚银一两二钱(4)。”“菜苗”是个苗族村寨的名称。从《菜苗寨护井碑》,让人看到苗族村寨“妇女优先”的泉井文化。事实上,男性村民鲜有背水者。万一要背,碰到妇女,得让一步,以示妇女与水井有着特殊的关系。

素有“杉乡”美誉的天柱县三门塘,林茂清泉涌,小寨水井多。许多眼泉井是妇女们捐资投劳修建的。镌刻于清宣统年间的《修井碑记》称:“此地有涛泉一湍,水由地中行,先人因以汲水资生者,迄今十有余世矣。在道光年间,路属泥途,步履维艰。余三公永佑,独捐石板,修成坦荡,唯于水井尚未兴修,仍然狭隘。每逢夏涸,欲立以待。因语我族妇女,慷慨捐资,裂石新修,方成井样,则向之源源而来者,不亦混混而出,盈科而进,放于四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吾村之大幸哉!”同样镌刻于清宣统年间的《重修井碑记》称:“我村大兴团,前后左右,山水环抱,房屋上下,稻田围绕。田坎行径湾中,涌出清泉。先公约族人砌石修补,以便往来,自昔及今,历年久远,井石毁坏,泥土浸入。每逢春夏暴雨绵落,井泉清洁翻成混泥。族中妇女睹斯,同心动念,踊跃捐资,乐为造化,较先公之修凿更加完善。井中踏石板,不使泥从中出;井外石板竖四方,俾免污流外浸。由此以后,泉流清洁,人生秀灵。”两块石碑的尾部,分别镌刻各位妇女芳名及捐资数额。从前,三门塘妇女建有自己的组织,称“观音会”,经常开展一些公益活动,主要是修建水井及通往水井的山路。从保存下来的修井碑记,不仅可以得知妇女们的乐善好施行为,还可窥见三门塘村以侗族为主体的侗、苗、汉等各族人民之间的婚姻关系,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5)路旁龙井

苗村侗寨的山泉水井,如果位于村中或路旁,村民用石头雕刻一个龙头形状的出水口,美其名曰“龙井”(5);用石头雕刻一个水瓢形状的出水口,称为“瓢儿井”。有的地方,村民刻意将山泉水井修建得很矮,行人饮水非下跪不可,称“跪泉”,以显示山泉水井的崇高地位。徐霞客路过苗族地区长顺时,曾在日记中写道:“有泉一坎,是为‘跪勺泉’,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跪泉’。”

徐霞客十分关注山泉水井。他在游记中对山泉水井多有记载。在独山县境内,他看到,“有石罅一缕,在东麓下,当其尽处,凿孔为盂,深尺许,可贮水一斗。屯上下人,俱以盎候而酌之。”在晴隆县境内,他尾随一位“负罂汲水”者钻进一口“穹然巨洞”,但见“其门北向,其内陷而空下,甚宏。其人入,汲于石隙间,随处而是,皆自洞顶淙淙散空下坠,土人少凿坯承之。”

苗村侗寨的许多山泉水井,大多建有防污设施,其外部造型,因山泉水井所在位置而异。如水从岩壁或斜坡涌出,则因地制宜修建一个拱形井盖;如水从平地或洼地冒出,则垂直修建圆形或方形石质井壁,井口上方覆盖木构建筑,其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护水源,同时可供路人小憩,诚为山寨一景(6)。

◎(6)山寨一景

侗族村寨住房的一大特点是“前塘后井”,即房屋后面有水井,前面有水塘。侗寨水井,大都用石板砌筑井壁、井坪,并加上井盖,以保护水源。有的还用石板或木料,修建石板“井屋”(7)、木质“井亭”(8),这是侗族村寨中最受青睐的建筑小品。有的井亭,悬挂对联:“坐一会,何分你我;饮几口,各自东西。”凡是水井,都放置有水瓢、竹筒、水缸等水器,供路人舀水喝。村民取水,也用水瓢舀,决不将水桶直接汆入水井中,以免将水井弄脏了。水井下方,有盥洗池,供村民洗菜、洗衣用。井水往外流,便形成水塘。水塘中,养有鱼。有的人家,在鱼塘上搭建竹木架子,既可当作“瓜架”用,又可当作“鱼棚”用,一举两得。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许多地方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逐渐遗弃水井。有的水井,或被填埋,或被污染,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不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郎德上寨则不然,村民在使用自来水的同时,依然钟爱古井,将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妥善保护。

◎(7)石板井屋

◎(8)木质井亭

在苗村侗寨旅行,游人务必注意:在山泉水井附近不能擤鼻涕、吐口痰、说脏话;不能从山泉水井之上跨越过;不能将没喝完的水倒入山泉水井中。在山泉水井边相遇,双方都想喝水,率先拿到水瓢者,要主动舀水给他人先喝。他人喝完水后,要用净水涮一涮,舀水递还——这是苗村侗寨的规矩。

“饮水思源”。文物建筑的源头在村落。传统村落的关键是泉井。与自然遗产——“水”有关的泉井建筑、摩崖石刻乃至附属于泉井的名木古树等等,严格说来都是文物;而祭祀、保护、饮用水泉水井的风俗习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山泉水井为载体的上述种种实物及事象,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它们既有文物,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万不能小觑这种文化。

猜你喜欢

侗寨山泉石板
那么多,那么好
『即使不来也要做』
歇一下,笑不停
如果你不看,我就白写了
美丽·古朴·梦境
——大利侗寨
石板街
千年红檬 诗意石板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见闻
侗寨鼓楼传歌声
苗乡侗寨乒乓情
神奇的石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