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黄梅戏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渗透

2019-11-22方曙云

黄梅戏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梅戏群文群体

□ 方曙云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群众文化的讨论和研究多集中在实践方面,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尤为不足,缺少应有的重视。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想谈几点黄梅戏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渗透,做一点群文理论方面的研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方家对群文理论研究的重视。

首先谈谈“雅”对“俗”的渗透。传统精英戏曲文化里,地方戏一直被视为俗的艺术,下里巴人的艺术,乃至清朝中后期,“花雅之争”持续百余年。而在当下,随着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戏曲无意间成了国人最后的精神家园。以黄梅戏为例,诚所谓“乡音本是黄梅戏”,黄梅戏从俗文化的代表逐渐上升为高雅的艺术,文化部门大力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力推崇在中小学课堂开设黄梅戏的唱念课。相对而言,群众文化(以下简称群文)在普罗大众眼里是俗的代表和典型,这也跟群文工作的性质有关,群文工作的主要社会职能是宣传,涉及面是全社会,针对的受众是普罗大众,这就决定了群文工作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同时也决定了群文工作的多样性,它可以不拘泥于任何艺术形式,作为宣传的手段,群文工作可以采用诗歌朗诵、秧歌表演、曲艺形式、戏剧、小品、画展、舞蹈等等艺术样式来达到目的。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黄梅戏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渗透,即“雅”对“俗”的渗透,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在开展群文工作时,自觉地把黄梅戏艺术和工作结合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黄梅戏进社区”活动,这是继“广场文艺天天演”的又一力举。 因为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开展黄梅戏进社区活动中,并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进行演出,而是跟实际结合,多态开展活动,把黄梅戏和多种艺术样式结合起来。如宣传政策方面,我们采用黄梅戏和大鼓的结合方式,用黄梅大鼓进行政策宣讲,黄梅戏耳熟能详的唱腔和大鼓书的韵味结合起来,社区群众很快就融进来了,甚至跟着学上几句,唱上几句,他们跟唱的时候,群文的宣讲工作就达到了目的。因为黄梅戏大鼓的成功案例,我们受到了鼓舞,又把黄梅戏和多种艺术样式进行尝试性的渗透,如在社区群众中开展黄梅戏演唱活动,鼓励群众即兴创作,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我们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指导,为他们提供场地和设施,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还开展广场大赛环节。社区群众们的反响也不错,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创作者、参与者,成了个中人,自己变“雅”了。

其次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产业”的渗透。2006年黄梅戏剧种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该剧种的一大盛事,同时也是安徽戏曲艺术的一大盛事。黄梅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是该地区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蕴含地方文化意向和价值属性。因此,黄梅戏在传统社会里一直承担着高台教化的社会教育职能,当然在当下的文化空间里,黄梅戏虽然不再承担高台教化的社会职能,但它却无意识地承担起另一种社会职能,上升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的载体和象征。虽然黄梅戏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并没有像其他非遗一样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而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文化产业是近年来热频词语,当文化不仅仅是用来消费,而是和产业结合起来,文化的软实力当即凸显出来。

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个人认为安庆市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一直以来,安庆市的领导决策层一直紧抓黄梅戏,把黄梅戏艺术做大做强,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每一年举办一次黄梅戏展演周,艺术节期间打出了“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宣传口号,因此艺术节期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和观众,开发了安庆的旅游资源,带动了周边的旅游经济,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安庆市区开设了黄梅戏会馆及再芬黄梅公馆,使外地来的人群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地道的黄梅戏表演,既满足了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同时也促进了会馆的创收,盘活了文化产业,促使其良性循环运转。因此安庆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再次谈谈“单一”对“多元”的渗透。就当下的文化消费和需求来说,黄梅戏的受众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戏曲消费越来越小众化,这一小众群体主要包括三种人,一类是票友,他们痴迷黄梅戏,经常以票友身份组织演出,自娱自乐,纯粹过过戏瘾;第二类是资深戏迷,他们带有捧“角儿”的性质,单向痴迷某个名角,非名角戏不看;第三类是普通观众,他们虽然没有票友的精致,也没有戏迷的痴迷,但就是爱看黄梅戏,锣鼓一响,他们自然就来了,锣鼓一歇,他们就散了。这三种人构成了黄梅戏受众的一小众群体,虽然小众,但却是戏曲消费的稳定群体,并且具备一定的戏曲鉴赏水平。

就群众文化而言,群文的艺术样式多元,群文的消费群体也是多元的,因此群文的消费群体没办法进行分类,它的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受众群体也决定群文工作的多向性和基础性。因此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从业者,干了一辈子群文工作,做的却是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这些研究却是可贵的。

因此,把黄梅戏艺术渗透到群众文化中,实现“单一”对“多元”的渗透,既是对群文工作的突破,也是多态、活态传承黄梅戏的尝试。如何进行渗透?从哪个点切入?这些还是颇费了一番思考。为此,利用群文工作的便利,我在社区进行了调研,从最简单的,最省经费的方式着手。调研结果表明,社区两类人群最容易参与到我的项目中来,其一,社区的居民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教育,但社区艺术教育是幼儿园、中小学的盲点,为此我决定从艺术教育进行突破,在社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周,周末举办主题性画展,发动中小学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创作内容限定为黄梅戏的艺术形象,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为此,也收到家长们的反馈,孩子们为了搞好美术创作,认真准备,钻研黄梅戏,找来大量的黄梅戏影像资料观看,主动去会馆、剧院看黄梅戏节目。其二,社区老年群体对黄梅戏保留着一定的情感和兴趣,这一群体从小听着黄梅戏长大,但他们缺乏很好的艺术素养,为了尝试黄梅戏“单一”对“多元”的渗透,我对这一人群进行口述史访谈,从民间的角度,记录他们对黄梅戏的印象,这一尝试开展之后,引起了社区群众的热情,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的口述史访谈中来。

总之,就群文工作的性质来说,这是一项奉献性的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基层群文工作对一个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此项工作的意义之所在。因地制宜地把黄梅戏艺术融入到群文中来,既是创新,也是尝试,重任在肩,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黄梅戏群文群体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