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洛阳城形制及其缔造者陆龄事迹考

2019-11-22范佳琪袁登科黄元浩翟红倩

丝绸之路 2019年4期
关键词:洛阳城金元洛阳

范佳琪 袁登科 黄元浩 翟红倩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一、顾前世变迁,叙今生面貌

现今的洛阳城规模是在金、元、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朝的洛阳是在隋唐的部分区域上修建而成的,而元又是在金的基础上修建的。从《元河南志》可以看出,元朝继承了金朝的形制,然而皇城内地,半犁为田,内城只有十四坊,里面居住的人口稀少,不复隋唐时候的辉煌。①元代的洛阳城已经不似之前繁茂,人口稀少,发展缓慢,城市规模小。在考古报告中,通过发掘出的遗迹我们可以看到,金代洛阳城南城墙是直接叠压在唐宋时期新潭遗址的淤土上的,砂土夯筑,外面没有包墙砖,是土墙,“城墙底宽18.5 米,残存厚6.5 米,夯层厚10~12 厘米”②。北宋之后,洛阳在历史上的地位因为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衰落,自此之后,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的洛阳,城市发展陷入了困顿。从《金元明清洛阳城东南隅2014 年度发掘简报》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金朝时洛阳是其中京,新城是在隋唐洛阳城东城及里坊区的遗址上另外修筑的一座,这是洛阳城市史上最小、最朴实的城池。然这座新城又历经金、元、明、清、民国几代,现在看到的洛阳老城,就是在金元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金朝的洛阳城是土墙,历经几代的发展,奠定了现今老城的基础,且在明代时期修筑成了砖墙。

明代的洛阳城是陆龄在金元的基础上修建的砖墙并有所扩展。其修筑始末在洛阳地方志中有记载。明朝于洪武初年(1368),在河南置了卫所。“六年,卫使陆龄砌以砖石高四丈,基广如之。”绕城挖凿了深壕,“记城四围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壕深为5 丈,涧宽为3 丈,城门减成了四个,分别为“东建春西丽景,南长夏北安喜”。④明朝是元朝之后建立的朝代,在洛阳归入明朝版图之后,明朝依旧面临着来自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明代修建砖墙,响应中央筑墙政策也有其现实意义。洛阳虽已不再是全国政治中心,但在明代时是河南府、洛阳县的治所,还是伊王、福王的封邑,所以相比于元代,明代的洛阳城在规模上比之有所扩展。这个时期的洛阳城有高4 丈的砖石外墙,外形是正方的,城壕深5丈,宽3 丈,有四个城门,分别为建春门、丽景门、长夏门、安喜门,如今丽景门和安喜门仍有重建的遗址,城内建筑主要有伊王府、福王府、河南府署、洛阳县署、文峰塔、城隍庙、鼓楼、安国寺等。

从《洛阳老城明代城墙东北角马面建筑的初步发掘》考古报告中可以看出,城墙(该段城墙为明代洛阳城的东北角即东城墙与北城墙的交接处,墙体为半圆形马面结构)个别包砖的砖面上或侧面分别有“河南卫造”“洪武十八年制”的楷书印文。⑤从砖面上的记载我们看不到洛阳城修建的起始时间,但是可以肯定明代洛阳砖墙是在洪武年间就开始修建了,且这段城墙的修建时间不会早于洪武十八年(1385)。

二、析变化之源,晰地理之要

因为政治地位等历史原因,不同朝代的洛阳城规模是不一样的,通过规模的变化我们可以窥探到相应的政治地位的变化。清代洛阳的县城就是周王城,“隋炀帝大业元年,建东都,大城周廻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西距王城,东越瀍涧,北踰谷水,宫城东西五里,二百步,南北七里,东西各两重,南北三重,南临洛水,四面开四门,移县志见通坊。唐穆宗长庆二年,增筑大城,仍建十门”。唐末洛阳城遭到毁坏,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命令武行德修葺。“宋仁宗景祐元年,王曾判府改筑,方之周都缩五之四,占隋唐一隅耳。”金元都依照旧制,历代都是土垣。明洪武年间,陆龄修筑了砖墙洛阳城。“正德六年……知府刘钀督役,浚壕深如旧涧倍之,又引瀍涧二水入濠。”⑥隋炀帝营造东都洛阳,使洛阳城在隋朝的范围达到了73 里,宫城达到了东西5 里、南北7 里的规模,外形是长方形的,开四个城门,其规模在当时应当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也是洛阳城建史上数一数二的。之后的洛阳城在唐代穆宗时期增筑了整个城池的规模,修建了10 个城门。但是到了北宋,洛阳城的规模发生了缩减,面积都不及周朝时期,仅占了隋唐的一隅,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洛阳不再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与之前有所缩减。后来的洛阳城经历了发展和修补,但是规模比之唐代有所不及。从前面的考古报告中可以看出金元时期的洛阳城是规模最小的一个,而金元以前的洛阳城都是土墙,陆龄任职河南卫时期修筑了砖墙,奠定了后来洛阳城发展的基础。之后的洛阳城历经几次修补,但是总体范围变化不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城的规模,是由洛阳城建史上规模最小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因为政治地位的降低,统治者不会过多关注,经费也因地位的降低而减少,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即城池的范围会有所缩减。

洛阳在明代虽然只是区域中心,但是作为千年古都,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不会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明朝对于洛阳的统治利用也是基于洛阳的地理优势之上。明太祖朱元璋给陆龄的敕令中就体现出其对于洛阳地理位置的深刻认识,《(明高皇帝)劳河南府守戍陆龄勅》中写道:“西崤函,东虎牢,龙门襟其前,黄河带其后,四险固,其守疆不言可知矣。然卿戍此地,勿以四险为必然,昼当勤率军于屯所,夜则慎守城隍。身心虽劳,必终世而无患,可为全人矣。勅至,严号令,远小人,亲君子,勿蔽下人功。”⑦洛阳西面是崤山和函谷,自古为险要的关隘;东面是虎牢关,地势险要,为历代军事重镇;龙门屏障在前,黄河屏障在后,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自带四险,容易镇守。从敕令中可以看出,明太祖认识到了洛阳的四险,把其看作重要的地区,交由陆龄戍守,并仔细叮嘱了戍守洛阳的事宜,应当勤勤恳恳、尽心尽力。重要之地交由可信之人,明太祖对于陆龄的信任充分显现了出来。

三、纠史料之错,还真实记载

虽然陆龄被看作是明太祖的亲近之臣,但关于陆龄只在《明实录》中有零星的事迹记载,其余事迹不详,直到南京市博物馆出土的陆龄墓志铭才使得陆龄的身世展现于世人眼前。墓志出土的时间不详,长66.5 厘米,宽79.5 厘米,四周没有纹饰,志盖正中篆题“浙江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陆公之墓”15个字,共计17 行,一行有18 个字,铭文如下:

浙江都指挥使陆公讳龄,字仲远,扬州府人。曾/祖考讳清,曾祖妣□氏;祖考讳召,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祖妣王氏,赠德人;考讳世荣,赠/怀远将军、同知指挥使司事,妣钱氏,赠淑人。公/于庚午夏六月二十四日生,资性刚明,自幼好/武事,长而勇敢善战,丁酉,选为亲随,将军数从/征伐,屡建大功。辛丑,授百户。吴元年,升宿卫镇/抚,授武节将军。洪武二年,升授宣武将军、佥金/吾右卫亲军指挥使司事。五年,调升同知河南/卫指挥使司事,授安远将军。十四年,升授昭勇/将军、河南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十七年,调升浙/江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公凡在镇,政令严明,/军民畏服。二十一年戊辰冬十月十一日,以疾/终,享年五十有九。明年已巳春二月二十一日,/敕赐葬于紫金山。夫人程氏、王氏、夏氏,皆先卒。/子男二:长曰英,次曰雄。孙男一,曰□,孙女一,曰/□。呜呼!千万年后,非理者开,知礼者完。谨志。⑧

从铭文中可以看出,陆龄是扬州人,膝下育有二子英和雄,祖父、父亲与其均为朝廷效力,从小喜欢武事,英勇善战,年轻时被选为明太祖的亲随,跟随明太祖征伐沙场,屡立大功,历任于河南、浙江,任职期间,政令严明,使军民畏服,因病去世,终年59 岁,第二年赐葬于紫金山。陆龄对于儿子的起名,表明了陆龄对于英雄的推崇,男儿自当建功立业,并将其以名字的方式赋予给儿子。赐葬紫金山是皇上对陆龄的赏赐,紫金山又被称为钟山,钟山之阴是明朝功臣的陪葬墓区,陆龄作为功臣被葬于紫金山,表明明太祖对于陆龄的功绩是认可的。陆龄曾在河南府任职,在河南任职期间被授予“安远将军”的称号,而洛阳县志中对陆龄“明威将军”的称号应该是其祖父的。墓志铭的出土,使史学界和洛阳人民对于陆龄“明威将军”的称号认知也能够得到纠正,如今洛阳老城安喜门前的陆龄塑像的介绍中“明威将军”的称号也应得到改正。墓志铭中并未提到洛阳城的修建,但陆龄在洪武五年(1372)任职河南卫,与敕令中六年主持修建洛阳城的事迹相符合,且陆龄在河南任职时间长达10 年之久,对于洛阳城修建的工作不会因为会有新的地方官而停滞甚至中断。

总而言之,明代洛阳城是陆龄于河南任职期间在金元土墙基础上修建而成的砖墙。金元时期洛阳城的城坊较小,明代建有四门,城内有府署、县署、王府,城市形制比之金元更加多元。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地位的不同,城市的范围会有所不同,城市形制也会有所不同。隋朝开4 个宫门,唐朝穆宗时外城建10 个城门,当时的洛阳是东都,政治地位较高,从外城的城门数量可以看出城市形制是较高级的。宋仁宗时期,城市面积占隋唐一隅,总体面积缩减,形制也会进行缩减变化,到了明代,外城开4 个城门。宋朝之后,洛阳已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得到的重视也相对减少。虽然洛阳失去了政治中心,但是千百年来的地理位置优势不会改变,明代对于洛阳的统治看到了洛阳的四险,让信任之人陆龄前去管理。

陆龄墓志铭的出土改正了长久以来的认知误区,确定了明代洛阳砖城的修建与陆龄不可否认的关系,洛阳的城制建设陆龄在其中也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的形制建设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政治方面的变化、统治者的政策、修建者的主观意向都体现其中,而现在洛阳城的形制演变及其主持修建者已经留下清晰的认识让人们去了解。现在的洛阳依旧只是一个区域中心,与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省会城市西安相比,洛阳的发展资源有政治上的限制。所以,洛阳的发展需要从历史上找到依据和优势,据此,找到其中有利于现在城市发展的地方加以借鉴,可以对于现在遗留下来的洛阳城及其形制加以合理利用,既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也可以展现历史面貌,有利于清晰认识陆龄及洛阳城修建的事实。

[注 释]

①[清]徐松辑、高敏点校:《元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221 页。

②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金元明清洛阳城东南隅2014 年度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5 年第3 期,第36 页。

④⑥[清]龚松林纂修、汪坚总修:《洛阳县志》(清乾隆十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年版,第138、137~138 页。

⑤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老城明代城墙东北角马面建筑的初步发掘》,《考古与文物》,2000 年第1 期,第75 页。

⑦[清]孙居湜修、董正等纂:《河南府志》28 卷(康熙三十四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39 年版,第5 页。

⑧邵磊:《南京出土明代武官墓志二考》,《长江文化论丛》,2012 年第8 期,第152 页。

猜你喜欢

洛阳城金元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梅樊璟 金元奕 陈傲宇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看尽古今兴废事的洛阳城
别诗
金元饺
漫画脑力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