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黄河岩画: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新篇章

2019-11-22刘再聪

丝绸之路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杨林景泰岩画

刘再聪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境内很早就发现了岩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关于漾水(今西汉水)流域岩画的相关记载。上世纪70 年代,嘉峪关黑山岩画被发现。近年来,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一批岩画。黄河岩画被刻画于黄河两岸的岩石上,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兰州市榆中县,白银市靖远县、平川区、景泰县等区域(文中数据截止2014 年)。甘肃黄河岩画多以人、畜、禽、兽、物等为内容,表达了先民狩猎、游牧、农耕、战争、生殖及图腾崇拜等生活的印迹及信仰。黄河岩画是甘肃先民原生态文化的写真,是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新篇章。

一、甘肃黄河岩画的发现与研究

甘肃黄河岩画中,甘南州玛曲县柯庆岩画发现于1983 年,最早见载于《甘肃古迹名胜辞典》,但发现过程不明。榆中县的岩画仅仅见于新闻报道,详情不明。白银市境内黄河岩画的发现过程基本清楚,下文着重介绍。

1976 年春,兰州大学生物系部分师生在靖远县吴家川一带野外工作中发现吴家川岩画。1983 年,甘肃省博物馆张宝玺先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引起很大反响。

1987 年春,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干部刘再明在该乡野麻村驻队时发现野麻岩画,做了初步记录研究。1999 年11 月26 日,笔者与刘再明对野麻岩画再次进行实地考察。2002 年,笔者在《丝绸之路》第7 期发表《白银黄河岩画》一文,对野麻岩画进行了解析,并首次提出“黄河岩画”的观点。2007 年3、4月,刘再明先后通过白银市平川区电视台、平川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报道《发现野麻黄河岩画》,对岩画的内容、创作年代、创作方法及命名等作了探讨。2007 年5 月7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甘肃黄河沿岸发现远古岩画》为题,报道了野麻岩画,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年秋,刘再明发现白杨林岩画(也称下村绵沙湾岩画),在《丝绸之路》2009年第10 期发表《白杨林黄河岩画考》一文予以介绍。

2007 年5 月,景泰县文化馆进行野外文物普查时,发现5 处岩画。5 月10 日,《甘肃日报》报道《景泰境内发现多处岩画》。2010 年1 月18 日,中央电视台10 频道播放大型纪录片《甘肃古事之景泰岩画》,多方位介绍了景泰岩画。5 月25、27 日,新华网两次报道野麻岩画。9 月18 日,靖远县党史办杜树泽在微博上撰文《甘肃靖远境内新发现一处古代岩画》,介绍其在三滩新田村羊圈沟发现岩画。2011 年6 月20 日,靖远县文物普查小组在三滩新田村大兵道沟发现岩画。12 月,刘再明发现下村圆墩岩画。2011、2012 年,刘再明在《陇右文博》上连续发表文章《白银野麻黄河岩画》《甘肃黄河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进一步介绍甘肃黄河岩画。截止2014 年,发现的甘肃黄河岩画点共12 处,其中靖远3 处、平川3处、景泰6 处。

2013 年,《华夏文明在甘肃》第十五章《黄河文明》之第三节“黄河岩画”中,重点介绍了白杨林、野麻、吴家川、大兵道、景泰等岩画。2014 年7 月,在“开拓与守护:丝绸之路上的白银”学术研讨会上,有5 篇探讨甘肃黄河岩画的文章参会。经过近40年的探讨和努力,甘肃黄河岩画的研究,从零星、散篇步入了系统、全面的学术研究,归统于华夏文明之黄河文化,成为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新亮点、新篇章。

二、甘肃黄河岩画主要岩画点

(一)吴家川岩画

吴家川岩画位于靖远县吴家川,国道109 线北2 公里处,东距黄河13 公里。岩画分东壁、西壁两部分,两块岩石很近。东壁高2.2 米,宽4.8 米,左侧以鹿及石羊两种动物形象比较突出,其中鹿的形象更为突出。鹿有两只:一只昂首站立,身躯高大,向前仰望;另一只形体较小,头前伸。西壁高2.95 米,宽2.75 米,绘刻的大部分是乘马图,计有8 个。吴家川岩画的成图手法分刻、凿两种,虽手法简单粗糙,但朴素而有生气。

(二)野麻岩画

野麻岩画位于黄河红山峡黄河西岸,平川区水泉镇野麻村野麻社境内,东距水泉镇水泉村(国道109 线)15 公里,南距红山峡口黄湾下村8 公里水路。岩体为红砂岩,自然断面,高7.5 米,宽4.4 米,岩面久经风雨,呈红褐色。画面保存完好,共有图像24幅,其中人体像10 幅、人头像5 幅、动物像8 幅、器物像1 幅,另有磨迹1 处。分为家庭图、狩猎图、农耕图三部分。家庭图位于画面的左上方,由6 幅人体像组成。图中间一男人持杖而立,身材魁梧,形象威严。男子左上一大头像。男子右有上下两个女性,俩人胸腹圆大,下肢分叉。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三小孩,好似一夫两妻妾、三小孩一家人。狩猎图位于左下方,有9 幅图像,其中动物像5 幅、人体像2幅、人头像2 幅。5 只动物三左两右,左边3 只动物体型小,似羊;右边2 只动物头有大角,似鹿类。农耕图位于右下方,共有9 幅图像,其中动物像3 幅、人体像2 幅、人头像3 幅、器物像1 幅。图中3 只骡马上下排列,后紧跟一人,一手扬鞭,一手扶犁。骡马体形紧凑,体态矫健,走姿有力,形象十分生动。

(三)白杨林岩画(下村绵沙湾黄河岩画)

白杨林岩画位于黄河红山峡谷东岸,平川区水泉镇下村绵沙湾,与野麻村白杨林社隔河相对,南距红山峡口黄湾下村6 公里水路。画面是一幅由巫主持的牲玉祀神图,共有图像23 幅,其中半身人体像1 幅、人头像2 幅、手印4 幅、动物像7 幅、鱼尾3幅、器物像3 幅,其他构图3 幅。画面中间刻一蚂蚁状半身人体像,两臂插腰,头顶有两根头饰,左根上扬,梢尖垂折,右根沿头顶弧线向右下抛出。依这一半身人体像,将整幅画面分左、右两部分。左半部画面有图14 幅,其中动物像3 幅、人头像2 幅、手印2幅、鱼尾2 幅、器物像3 幅。画面偏左位置刻一“狗案”,案上一笾筐,筐上一玉瑗(中间有孔的圆片)。“狗案”左下一猪,背插箭杆或箸筷,猪前一牢宰。狗右下一山羊,背插箸筷或箭杆。羊右并列两个人头像,额头凿一点,顶上刻一竖线,狰狞恐怖,形似骷髅。右半部画面有图8 幅,其中畜体像4 幅、手印2幅、器物像1 幅、鱼尾1 幅。画面左刻一肥美的绵羊,右刻一巨大的鱼尾。绵羊左下一圈舍。绵羊和鱼尾之间靠下凿一盆钵,盆内搁箸筷或调羹。

(四)景泰岩画

景泰岩画分布在五佛、中泉、正路、寺滩、红水五个乡镇,发现面积100 多平方米,可识别的画面有100 多幅。共有6 个岩画点,其中五佛乡车木峡和中泉乡野狐水板荨沟2 个岩画点靠近黄河红山峡段,岩体为红砂岩。正路乡拉牌村彭家峡、寺滩乡白茨水石鹿沟、红水乡红砂涧姜窝子(有两个点)计4 个岩画点属祁连山东段余脉,岩体为黑岩石。画面内容大致分为人物、动物、狩猎、天体、符号、未完成作品、无法认定七种类型。画面以个体单图为主,也有反映农耕、狩猎、畜牧、宗教图腾崇拜的内容,分布范围南北长80 公里、东西宽30 公里。制作手法以敲凿、磨刻为主,画面内容丰富生动。

(五)新田岩画

新田岩画位于靖远县三滩乡新田村,东距黄河约5 公里,西距吴家川岩画8 公里。有羊圈沟、大兵道沟2 个岩画点,画面4 幅,其中羊圈沟1 幅、大兵道沟3 幅,最大的一幅面积约5 平方米。该地位置偏僻,远离村落,四周为丘陵沟壑地貌。画面在红砂岩石断面上,采用坚硬钝器密集点琢而成,手法为通体敲琢与线条画刻两种,技法和造型与吴家川岩画多有相似。有大角羊、人、鹿、骆驼、马、狗等动物形象,线条粗犷,生动逼真。羊圈沟处画面,因风蚀剥落,图案清晰可辨者5 个,其余已无法辨认。

(六)下村圆墩岩画

下村圆墩岩画位于平川区水泉镇下村圆墩后沟,西距黄河即白杨林岩画点三四里地。圆墩后沟远离村庄,长六七里,两边是红砂岩高山。已发现岩画4 幅,其中一幅刻在沟底一大块岩石的裂面上,岩面成菱形,是一幅牧马图。画面中数十匹马,或凿或刻,密密麻麻布满岩面,上、右两边各有二三人单骑马上。画面中间两匹头马凿成剪影状,昂首扬尾,翻蹄亮掌,神采飞扬,十分逼真。马群前画面空白,似辽阔大地万马奔腾。

三、甘肃黄河岩画的分布特征

(一)地貌多样

靖远3 个岩画点,地貌沟壑纵横,岗峦起伏,山丘一般高20~30 米,山丘地貌特征是红砂岩上覆盖黄土。红砂岩断裂的部分形成崖面,岩画就刻在其上。平川3 个岩画点,2 个在黄河红山峡段河两岸的悬崖上,一处在距黄河三四里的山沟里,岩体是红砂岩。景泰6 个岩画点,4 个在祁连山东段余脉丘陵中,一般分布在石山上较明显的岩石上,或者是土山包、河谷中凸兀独立的巨石断面之上;2 个在黄河沿岸。

(二)分布零散

黄河岩画点呈散点状分布,相距很远。吴家川岩画距新田岩画约8 公里。平川的3 个岩画点比较集中,但最近处也有三四里。景泰岩画点更是零散,100 多幅画面,零零星星散落在长80 公里、宽30 公里的范围内。

(三)岩体不同

从作画的岩体看,黄河沿岸属红砂岩,呈浅红色或红褐色,表面粗糙,岩面较大,岩体较软,易于作画,接近地面部分多有碱蚀。祁连山东段余脉属黑岩石,成黑色,光滑细腻,岩面较小,岩体较硬,成图难度大,岩面常见开裂。

(四)风格迥异

黄河沿岸的岩画,一幅画面上有多个人、畜、兽、物等图案,图案之间寓意联系多,可做合理解释推测。如野麻岩画有24 个图案,可图解成家庭、狩猎、农耕图。白杨林岩画有23 个图案,是一幅祭祀图。祁连山东段余脉中的岩画,画面上图案个数少,单个图案的画面居多,许多画面仅一只羊或一只鹿。即使是同一块岩石上的多个单体动物,彼此之间也不存在联系。这与红砂岩岩体软、成图容易,黑色岩石岩体硬、成图难度大有关。

四、甘肃黄河岩画的创作特征

(一)内容丰富,技法全面

黄河岩画中有人物、头面、畜、兽、器物等图案,有农耕、狩猎、祭祀等构图,描述了先民生活生产的情景。野麻岩画狩猎图中,狩猎者对猎物成包围之势,猎物已有察觉,一只鹿成疾走状,一只鹿成惊跑状。画面的创作技法有凿、磨、刻三种,敲凿成形的图案,长于体现女性生殖旺盛及畜兽肥壮躯体。吴家川岩画和野麻岩画中的人、马,景泰岩画中的鹿、羊等图像敲凿成形,雄浑纵劲,厚重敦实。姜窝子岩画中的男巫、女巫,彭家峡岩画中的图腾,野麻岩画中的人像头面轮廓等图像磨制成形。野麻岩画中人面五官呈“工”“¥”字形,线状四肢,竖线状头饰,白杨林岩画中的狗状案、鱼尾、牢圈等图像刻画成形。

(二)图案生动,主题明确

彭家峡岩画点有一幅男女交媾图,女性双膝跪地,双手前撑,高抬臀部。男性分腿站立,雄器极度夸张,面对跪地的女人,完美表达了原始的性爱。野麻画面中有一幅农耕图,图中前三畜并列,后一人持鞭扶犁,是北方地区典型的“二牛抬杠”春耕秋犁图。南方地区常见“二牛(水牛)抬杠”深翻水田,北方地区使役骡马耕犁田地,春耕秋犁,两畜一架,如使役畜力体弱时,须两头并一头,方可均力,画面表述十分明确。

(三)构思巧妙,构图同序

姜窝子岩画点有一幅狩猎图,一只体型硕大的猛兽(似虎或豹),被两个猎人、三只猎狗团团围住。前面一人阳物硕大,是男性猎人。后面一人体型纤弱,是女性猎人。就在猛兽扑向猎人的一刹那,男性猎人把一长杆器物刺进猛兽脖子,女性猎人双手把一短杆器物刺进猛兽腰部。三只猎狗,两只在上,一只在下,分别扑向猛兽的背部和腰部。白杨林岩画中狗案“负”笾,设计十分新颖。整幅图以巫为中心,分左、右两半,左起依次为牢圈、圈门有豕、豕后有羊,同序性很强。野麻岩画家庭图中的人像头面,或方圆或猴面、三角形,五官成“工”“¥”字形,平面构图对称、平衡。

五、甘肃黄河岩画的创作时间

甘肃黄河岩画的创作开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孟子为认为景泰岩画“大部分作品在时代上要早于内蒙古阴山岩画与宁夏贺兰山岩画,其持续时代也非常漫长。年代最晚的可以认为是战国时期创作”。也有研究人员初步推断,“这些岩画的时代,上限接近贺兰山岩画早期7500 年前,下限到元代”。刘再明认为,野麻岩画与马家窑文化同期,估其凿刻于公元前3300 年至公元前2050 年,最迟不晚于齐家文化早期,即公元前2000 年。下村圆墩岩画中两匹奔马的创作方法与野麻岩画相似,创作时间应为同一时期。白杨林岩画应是匈奴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前7 世纪至公元前2 世纪。张宝玺先生认为,吴家川岩画和嘉峪关黑山岩画有许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吴家川岩画对人物的描绘较为原始,其时代当早于黑山岩画”。有关研究报告认为黑山岩画产生于汉代以前,约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前2 世纪。杜树泽等认为:“新田岩画遗存与吴家川相类似,可初步推断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六、甘肃黄河岩画的意义

(一)填补了国内岩画分布区域的空白

在中国岩画分布区域中,贺兰山和祁连山是两个密集区,两山接汇的靖远、平川、景泰黄河流域空白。甘肃黄河岩画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使两个密集区连接起来。贺兰山岩画拥有多种多样的人面像,几乎占全部岩画图像的2/3。人面像形象怪诞,面目各异,往往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妙趣横生。祁连山岩画多用凿刻得很浅的无数小点制成,大部分是描绘狩猎的场面,动物有虎、大象、野牛、大角羊、骆驼、狗、鹿等。靖远、平川、景泰一带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渡区域,黄河岩画中有鱼、骡马、玉瑗及农耕、祭祀、狩猎等场面,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碰撞的记录。三个区域的岩画地域性强,特征明显。

(二)丰富了甘肃彩陶文化研究内容

甘肃黄河岩画点分布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区域范围内,景泰车木峡岩画点西距马家窑半山文化类型张家台墓地不到10 公里。甘肃黄河岩画与甘肃彩陶有许多相通之处,一都是绘画艺术,有同源性,只是绘画的载体和工具不同。二都是甘肃史前文明遗存,在创作时间及内容的推断分析上,都以考古学和比较学的方法为主。三是画面中有类同的动物、人物、符号等图案。孟子伟发现“景泰岩画的符号中,方块中有乘号的图案,在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也有出现”。在岩画的研究文章中,参考甘肃彩陶文化元素,很是常见。盖山林在《中国岩画学》中,讨论“巫”的形象时,就从马家窑类型陶器、半山彩陶上收集图像进行比较。

(三)记录了蛮荒时代甘肃黄河流域先民生活、生产的情景

野麻岩画中的农耕、狩猎、家庭画面表明,原始农耕时代在西北地区的拓开和确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及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农耕和狩猎并举,处父系氏族社会,与马家窑文化的经济形式(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社会形态(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相同。白杨林岩画点,崖前河台宽阔,河对面山高百米。高山之下,河水之畔,清水粼粼,芳草萋萋,是“立 ”祀神的好地方。物牲、人牲、瑞玉、果品俱备,祭品丰盛,场面隆重。岩画中先民农耕、狩猎,辛勤劳作、战天斗地,祈求物产丰富、家庭(族)长久传承。一夫两妻妾多个子女,一家人忙时农耕,闲时狩猎,家庭稳定,自给自足,这或许就是先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七、结语

甘肃黄河岩画记录了甘肃黄河流域先民的生存状态,记录了游牧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以及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既表现了创造者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反映了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甘肃黄河岩画正以一个新兴学科的姿态展开,一方面将在考古学方面丰富甘肃华夏文明的内涵,另一方面将在民族学方面拓宽甘肃多民族研究的角度。甘肃黄河岩画,是先民留给我们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是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白杨林景泰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郭景泰
翻飞
宛如白杨
白杨树病害的发生特点与无害化防治技术
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论证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早春,一片白杨林 (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