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陇东红色民间文学研究
——以民间皮影戏为例

2019-11-22王齐虎

丝绸之路 2019年4期
关键词:道情环县陇东

王齐虎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 庆阳745000)

一、引言

民间小戏,是中国乡村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娱乐活动之一。甘肃陇东地区的民间小戏种类较多,表演内容也非常丰富,当属陇东人民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乡村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进行革命宣传,动员广大民众,陇东革命根据地政府不失时机地利用陇东民间小戏并加以改造,从而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陇东分区成立后,边区政府从内容、形式上对根据地民间小戏进行了改造,使之打上了“革命性”烙印。皮影戏就是其改造的民间小戏之一。边区政府对民间文学的改造,不仅促进了边去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也充分激发了边区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其他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起到了带头作用。

二、皮影戏的渊源

在陇东人民生活中,皮影戏是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至北宋时期,皮影戏开始兴盛起来,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陇东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曲,故称“灯影戏”或“影子戏”,又称“老道情”。关于道情,有工具书中解释道: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取材于道教故事,主要进行出世思想宣扬,原为徒歌,至南宋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进行打击伴奏。后随着道教的日趋衰落,道教故事逐渐被民间故事、神话、传奇以及小说所替代,道情题材大大拓展,并结合各地其他民间音乐,形成了同源异流的曲艺形式。①从明清到民国初期,环县道情皮影走向成熟与兴盛。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时期,环县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对道情皮影的改革是其标志性事件,解长春由此被视为环县道情皮影的奠基人。

皮影戏作为陇东民众日常娱乐项目之一,其产生有适宜的土壤。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因而迷信色彩十分盛行;同时,在山区,人们居住比较分散,而皮影戏正好与这种环境的戏剧艺术形式相适应。四五个人,肩挑几只黑木头箱,行走在坡塬上,几十名村民聚集起来不用花多少钱,即可收获一场热闹的演出。因此,一些民间艺术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像乡村里的庙会大戏、春节举办的社火以及皮影戏等。陇东地区的皮影戏主要内容是当地人因祭祀或者庆祝而举行的一种娱乐方式。特别是农闲时,夜幕降临,窑洞里油灯闪烁,村民们聚在一起共享皮影戏带来的精神大餐。

平日里,皮影戏班既要被请去参加祭祀仪式的演出,也要参加庙会演出活动。环县有不少“老爷庙”,该庙有定期举办庙会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环县兴隆山庙会最为盛大。该庙始建于明初,之后数百年来,每年庙会即到,陕、甘、宁三省的群众,特别是来往于长安至延安间的和尚、道士,往往络绎不绝,前来聚会。

陇东道情皮影的影人一般称为“神柱子”,就是“神”的化身,艺人们不但参与民间习俗活动,而且也传承着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因为他们的传承而丰富多彩。

三、皮影戏的改造

(一)皮影戏改造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地使用陇东道情,对一些小节目进行改编,不仅对抗日进行宣传鼓动,也大大丰富了部队战士的文化娱乐生活。虽然他们采用陇东道情的唱腔对部分文艺节目进行了编演,但对陇东道情全面系统进行整理和改造所做的工作是有限的,一直到解放后,有关文艺部门才彻底对陇东皮影道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造,发展为一种新剧种——陇剧。

在解放前,环县皮影道情戏班主要出自民间戏班,并不是职业戏班,从事戏班的艺人大多为世代在家务农的农民,只有在农闲或逢庙会时才演戏。同时,这些民间戏班往往以家族式和地域式为主进行组织,具有非常鲜明的乡土特色。②

尽管对道情皮影戏进行全面改编有很大的阻力,但陇东分区在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1944年3 月,陇东分区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即三八五旅文艺宣传队,该对由七个人组成,成员均来自于政治部宣传科和宣传队,组长由田益荣同志担任,宣传队以牛皮影子戏作为宣传的主要方式。

(二)皮影戏改造内容

在陇东,皮影戏比较流行,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班子的表演技巧具有比较高的水准,所以三八五旅影戏团一方面学习他们的好技术,一面结合当时形势积极主动地改进表演手法。

1.对人影的改造

以《抓壮丁》一剧为例,鉴于剧本没有固定文本,所以雕刻出固定的人物形象就比较困难。为了解决雕刻人影这一技术,影戏团提前多雕刻了几个头影,通过转换不同的头影,以实现不同人物角色的转换。在场面上,也区别于旧戏,带有话剧成分,并以当地方言进行对白、旁白,因而通俗易懂,观众很容易接受。又用布幕对时间、地点以及环境分别进行介绍,也掺杂了一定的布景进行烘托,这种现代话剧式皮影戏的表演方式是旧班子里没有的。

2.对舞台面的改造

旧班子里,经常用白麻纸来做舞台面(或称为“亮子”),这种“亮子”在战斗戏中容易破损。因此,剧团的艺人们逐渐用白布来替代麻纸。同时,也改进了旧式的影戏灯光。那种旧式的油碗灯有很多弊端,常常会释放出大量烟雾,除了对演出环境造成污染外,也将演唱人员熏得头晕眼花。对此,戏团也进行了改装,换成茶壶型,一半是圆鼓型的,一半是平面的,在灯体上面设计了两个出油洞,大大减少了烟雾给人们带来的的影响。

3.对唱腔的改造

皮影戏的唱腔一般有秦腔、碗碗腔和道情三种形式。这些腔调,都很难做到将每句话很清楚地让观众接收。于是,田益荣同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陕西民间唱腔——“阿宫”加以改造,变成当地百姓容易接受的唱法。③因为“阿宫”与秦腔大不一样,并不那样粗狂,反而比较婉转、柔和,当地百姓很容易听懂。他们还在民间广泛采风,收集了不同版本的民间调子和通俗的歌曲,作为将要演唱的储备形式。

4.对剧本的改造

在剧本的选择方面,他们对原有的剧本进行改编。一方面改编一些原有的历史剧,另一方面也新编一些富有政治意义的历史剧。诸如田益荣编写的《文天祥》《苏武》《屈原》等。他们还有大型的剧本创作,其内容是以反映部队与群众现实生活为主,如剧团成员在某年6 月下部队演出,则预先对连上的模范同志、劳动英雄以及其他值得表扬的同志进行广泛了解,然后写成大鼓词和歌曲,当晚就为连队战士们表演。此外,剧团成员还编写怎样讲卫生、如何防止疾病等对民众现实生活有教育意义的戏文,且尽可能地反映具有新风貌的内容,很受群众的欢迎。这样一个简单的剧团,仅仅七个人的小组,既分工又合作。在演出成本上,也比普通的剧团要节省许多,演出一个月以来,先后共演出26 场,收集歌曲、小调50 余支,涉及三宫三院72 调。还有其他小调,如阿宫、碗碗腔以及河南梆子,也在收集范围之中。

[注 释]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6 页。

②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38页。

③黎静:《三八五旅的“影戏团”》,《陇东老区的革命戏曲汇编》,甘肃省图书馆馆藏,第227 页。

猜你喜欢

道情环县陇东
环县皮影之十二生肖(三)
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