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游泳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

2019-11-21唐梓恒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5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

唐梓恒

摘  要:赛前减量训练是链接训练和比赛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竞技能力,创造优异成绩。赛前训练的把控拿捏是教练员水平综合体现,如何把训练通过特定的训练时期和方法转化为比赛能力是当前运动训练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跟踪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男子自由泳重点运动员袁一鸣赛前体能训练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袁一鸣备战2019年全国游泳冠军赛赛前3周减量训练的负荷安排、方法手段、机能状态监控与再生恢复进行研究。在研究结束时对袁一鸣进行了各项体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袁一鸣的减量时间为3周,赛前减量模型为快指数型,上肢爆发力测试成绩提高24%,上肢爆发力耐力测试成绩提高21.7%,等速伸膝最大肌力测试成绩提高9.1%,下肢蹲跳爆发力提高11.6%,下肢蹲跳爆发力耐力提高11.78%。运动员在研究结束后参加了2019年3月全国游泳冠军赛,在100m自由泳比赛中创造个人最好成绩,且较同年1月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有较大幅提高。

关键词:男子游泳运动员  赛前  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a)-0032-04

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能状态呈周期性变化,教练员和运动员也都希望把成绩的高峰安排在重 要比赛中。因此教练员如何安排运动员在比赛前的训 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这也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最难掌握的问题之一。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严格的准备期训练之后,在参加比赛前要有一个减少训练量的时期,以使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得以提高。这种恢复性赛前训练称为赛前减量(tapering)。这一时期训练的一般原则为在赛前训练中应以强度为主,训练量适量减少[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苏省男子自由泳重点运动员袁一鸣在2019年3月全国游泳冠军赛的赛前训练安排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等以“赛前训练”“赛前减量”“游泳体能训练”“tapering”“pre-competition”等作为关键词搜集国内外已有文献资料,另对对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训练数据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1.2.2 调查法

保证所测数据的可靠性,在队员训练期间跟随教练及其运动员进行训练,在此期间积累的大量的赛前训练信息、训练理念、运动员状态等都对本文的撰写提供直接的资源。

1.2.3 访谈法

据本研究的需要,主要对体能教练、有关专家、领队及队员进行访谈交流,访谈的内容主要为赛前减量训练理念及赛前减量训练安排等方面。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试数据通过Excel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游泳运动员袁一鸣的基本情况

袁一鸣,江苏省队游泳队员,出生于2001年11月,身高182cm,体重66kg,2014年进入南京体育学院游泳队,100m自由泳此前最好成绩51.73s(50m池),最近一次2019年1月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100m自由泳成绩为53.45s,此次减量训练后成绩为51.30s。

2.2 袁一鸣备战2019全国游泳冠军赛赛前四周训练计划纲要

训练前期对袁一鸣进行了各项筛查与测试,包括SFMA、FMS、最大力量测试、爆发力测试、等速肌力等测试,根据结果筛查结果、比赛时间安排等因素为袁一鸣制定了个性化的陆上体能训练周期方案。下表1、2、3、4为袁一鸣减量前一周和减量期3周的训练计划初期纲要,热身主要是包括呼吸训练、泡沫轴滚动、针对训练前的筛查评估制定的动态激活以及游泳专项有关的热身动作,而主要训练内容为最大力量、爆发力训练以及核心训练,以保持一定的负荷强度来适应即将到来的比赛。由于减量初期队员出现肩袖损伤,3.4~3.7d的训练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肢负荷以及训练方式做了调整,以避免再次受伤和促进伤病的康复。

2.3 袁一鸣备战2019全国游泳冠军赛赛前减量持续时间与模式研究

减量训练的时间和负荷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各方面因素,例如专项特点、运动水平、疲劳程度、恢复特点、损伤状况等等。一个设计良好的赛前减量计划使运动员在比赛期间产生最佳的身体及心理适应[2]。目前运动训练领域对于赛前减量的“减多少”和“减多久”没有明确表述,不同项目和相同项目的不同运动员也不相同,研究显示:10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在赛前2周的减量训练后游泳成绩明显提高。Mujika等认为最佳的减量时间在4~28d,非线性的逐渐减 量比台阶式的减量更为有效。但是一般来讲,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与其相应的是负荷的量适当减少。如果原来量本来就不大,有时也可以保持原有的负荷量[3]。

Mujika(2003)等研究赛前减量共存在4種模式(见图1):阶梯模式、线性模式以及快、慢指数模式。而马国强等人认为:训练课RPE是评价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训练内部负荷的有效指标,但会受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的影响,而这里的训练课RPE则为训练时间与RPE的乘积[4]。

图2是袁一鸣赛前4周的训练以训练课RPE为参照的训练负荷的变化,最后3周为减量周期,出现了快指数式下降。结合3月25日开始比赛、训练负荷和内容以及队员恢复个体特点的情况,本研究将袁一鸣备战全国游泳冠军赛的赛前减量周期定为21d。

3  分析与讨论

不充分训练刺激会带来训练诱导生理、解剖以及运动表现的部分或全部丢失[5]。因此教练员必须根把控好个性化的减量程度避免造成减量过度或者减量不足,才能使队员保持一个适宜的赛前状态。

游泳是一种主要依靠上肢运动作为推动力进行游动的运动。运动中对肩关节的利用比较频繁。因此,肩关节部位的损伤是游泳运动员最常见的伤病。有研究表明,采用PAP的手段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在抗阻激活后的短时间内出现显著提高, 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6]。因此为了提高队员的肩部在游泳运动中的表现和预防肩部损伤,此研究在减量期选择了5RM负重引体向上和Keiser跪姿高位爆发力下拉5次相结合即采用PAP效应来提高力量和爆发力的练习效果。

图3和图4为袁一鸣在减量训练期间Keiser跪姿下拉最大值监控以及Keiser跪姿下拉平均值监控。值得注意的是:袁一鸣在3月初出现左侧肩袖损伤,因而在3.4d~3.7d取消了其训练课中的上肢训练部分,正是由于用于伤病恢复这一周针对上肢训练负荷以及训练方式做了调整,使其上肢爆发力和爆发力耐力出现了较大进步,分别为:24%和21.7%。

N.M. Amaro等人认为出发和转身这样的爆发力动作,与教练员和游泳运动员的力量或陆地上的体能训练有关,尽管缺乏科学证据。考虑到游泳出发和转身的特点以及该队员的实际训练情况,本研究的训练内容选用史密斯深蹲架进行5RM深蹲和5次負重蹲跳相结合即采用PAP效应来提高力量和爆发力的练习效果。有研究表明,诱导方式为杠铃深蹲,诱导强度在85%~93%1RM之间,重复次数为5~10次,可诱导产生PAP。间歇时间为0~3min,可以明显提高受试者下蹲跳高度,间歇时间为4~7min和8~12min时下蹲跳高度未能显著增加[7]。

袁一鸣在减量训练期间负重蹲跳最大值监控以及负重蹲跳平均值监控。结果显示减量期结束较减量期前:爆发力提升11.6%和爆发力耐力提升11.7%。

再生与恢复训练:主动或被动拉伸以及自主用网球、花生球对trigger point进行按压或者滚动放松,重点按压肩带区域;用泡沫轴对下肢、背部等部位进行浅筋膜放松;减量训练期间,每周一、三、五晚间根据托马斯筋膜链理论对队员进行30~40min筋膜枪和手法松解。

减量训练周期过程中测定了4次生理生化指标,并根据数据调控训练计划,目的是使队员更好地适应训练。从数据可以得出:所有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经过减量期训练,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呈先小幅度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且减量结束后达到整个周期的最水平,但变化范围不大。而血尿素大幅降低后回升,但依然低于减量期前水平。酸激酶大幅下降一直呈下降趋势。T/C值升高后又降低到低于减量前值。减量训练结束4d后队员开始比赛,期间无训练,身体机有4d的恢复适应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4  结论

(1)袁一鸣备战19年全国游泳冠军赛赛前减量时间为21d,减量模式属于快指数型减量,赛前减量阶段训练负荷特点是负荷量明显降低而负荷强度稳中有升。在训练内容上与非减量阶段相一致,训练质量要求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

(2)在减量训练中,不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还要与队员的各方面情况对训练做出调整,不要太过激进也不要太过保守,做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在本研究中,在减量训练开始阶段,由于袁一鸣肩袖损伤,受伤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肢负荷以及训练方式做了调整,以避免再次受伤和促进伤病的康复,损伤一周后的训练中反而表现出极佳的力量和爆发力水平,远远超过受伤前水平。受伤期间的积极性休息对其机体超量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为教练今后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根据。

(3)体能教练员应该更深入研究项目特征和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影响该项目和该运动员成绩的核心因素,其是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训练效果的检测的重要环节,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刺激是否恰当和能否提高运动成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越,王瑞元.赛前减量训练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47-51.

[2] Mujika I,Padilla S.Scientific bases for precompetition tapering strategi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3,35(7):1182-1187.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马国强,Bretan Ross Parsons,李之俊,等.训练课RPE在短距离自行车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14(5):18-23.

[5] Mujika I,Padilla S.Detraining:loss of training-induced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adaptations.Part I.Short-term insufficient training Stimulus[J].Sports Medcine,2000(30):79-87.

[6] 周开祥.后激活增强效应(PAP)对上肢爆发力的影响[J].青少年体育,2017(6):47-48.

[7] 梁美富,郭文霞,孔振兴,等.激活后增强效应的间歇时间对下蹲跳高度影响的Meta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49-56.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
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关于小学体育体能训练与教学实践的探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研究
拳击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实效性视角下对警察体能训练的思考
刍议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