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11-21孙志飞陶丹

高教探索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信力影响因素现状

孙志飞 陶丹

摘 要:公信力是高校学生组织应有的内在品质,是其组织价值得以实现的前制性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的总体状况趋向良好水平;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其价值理念、组织管理以及是否能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等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能否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而这些因素也恰恰是导致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弱化的主要症结,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组织管理。提升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群众性回归为基础,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力提升为着力点,以强化教师指导力为保障。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公信力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使公众信任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公众对组织的认可度与信任度。公信力是公共组织的权威性、信誉度与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是其组织功能及存在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前制性因素。作为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群众组织,公信力是高校学生组织应有的内在品质。然而在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社会信任水平较低,信任危机成为民众普遍的社会心态[1],关于高校学生组织的负面新闻也频频见于报端[2][3],逐渐把高校学生组织推向信任危机的舆论漩涡。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及高校学生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到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乃至党执政的青年基础。因此,对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与深远的战略价值。

一、抽样范围和方法

笔者于2018年11月20日至2018年12月10日期间,借助问卷星软件采用随机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国内1429名在校大学生及49名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高校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决定性因素以及弱化的成因等三个方面,共35个问题;为了保证调查的可信度,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探讨验证。

样本概况。从师生比看,主要以学生为主(占96.69%),其中学生组织成员(含具有学生组织工作经历的学生)占20.37%(301),普通学生(没有学生组织工作经历的学生)占76.32%(1128);从来源的学校类型看,公办本科院校占29.98%(443),独立学院(含民办本科院校)占62.38%(922),高职或其他院校占7.64%(113);从专业背景看,文科类占54.6%(804)、理工类(含农学医学等) 29.77%(440)、艺术体育类占10.01%(148),其他占5.28%(78);从所处的学段看,本科一年级占40.19%(594)、本科二年级占36.94%(546)、本科三年级占10.42%(154)、本科四年级占3.11%(46)、研究生占1.15%(17)、其他占8.05%(119);从来源的区域看,涵盖了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30个省市的370多所院校,主要以江苏为主,占78.76%(1164)。

数据可信度。调查结果的可信性与客观性主要取决于调查对象对学生组织的了解度。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了解学生组织。在对预设问题“您了解你们学校的学生组织吗”的回答中,93.58%的对象表示了解,其中“非常了解”的占12.72%,“比较了解”的占34.84%,“基本了解”的占42.02%,而“不清楚”的仅占10.42%,这说明本次调查数据的可信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对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现状的认知

统计结果显示,高校师生对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的公信力的评价呈现出中性化特征,这表明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水平总体上趋向良好,但與公众的预期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师生对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情况的总体认知,问卷中预设了观点“大部分高校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有较强的公信力”,提供了从“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不清楚”“不大赞同”到“很不赞同”等5个态度作为选项,并依次赋值5、4、3、2、1分,通过平均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来衡量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的公信力水平。数据分析(见表1)显示,本题的最终平均分为3.78,分值介于“比较赞同”与“不清楚”之间。而对数据的群体性、年级性、组织性以及指标性的微观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个调查结论。

1.群体性差异。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工教师、普通学生及学生组织成员等三个群体本题的平均分依次为3.69、3.92、3.74,分值也都介于“比较赞同”与“不清楚”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只是学生组织成员这个群体的平均分稍微偏高。学工教师与学生组织紧密相联、学生组织成员对学生组织的归属感相对较强。因此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对学生组织公信力的认可度应该很高,而结果却证实三者之间并无较大差异。这种评价的近乎一致性有力证明了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问题的客观存在。

2.年级性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对数据交叉分析的结果(见表2)也验证了以上关于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水平的结论。各年级学生本题的平均分为3.35≤4,都介于“非常赞同”与“不清楚之间”。但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研究生群体的平均分最高(4),而本科生群体的平均分却随着学段增高而降低:一年级分数最高(3.94),接近于“比较赞同”;本科四年级的分数最低(3.35),已经近于“不清楚”。这说明在本科阶段,学生对学生组织的认可度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访谈发现,这个现象的发生不乏以下两个因素:一方面是随着年龄与学段的增加,学生对学生组织公信力认知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一年级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懵懂与好奇,学习任务较少,课余时间较多,因而普遍热衷于参加学生组织及其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组织接触较多,心理距离较近,对学生组织的评价通常也较为积极而感性。而进入二年级后,学生的学习任务逐步增多,思想逐渐变得成熟,发展目标也慢慢明确。这时候,他们对学生组织及其组织的活动的选择将更富有主体性与批判理性,参加组织及其活动的意愿逐渐下降,对学生组织的评价也就较为消极。另外,也反映出学生组织服务供给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服务供给的不足或供给的内容、数量与质量等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客观需求。

3.指标性分析。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情况,本问卷围绕组织管理、队伍素质、活动意义及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设置7个指标,参照以上方法进行态度测量。从统计数据上看(见表3),每个指标的平均分都高于3分,最高分为3.86,最低分是3.43,整体上都介于“比较赞同”与“不清楚”之间。这进一步验证了高校大部分学生组织的公信力“趋向良好水平”的结论。但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干部一般都比较优秀”的被认可度相对偏低,这说明学生干部存在先进性不足或榜样引领作用不充分的问题。

4.组织性差异。影响力与活力是学生组织公信力的主要体现。为了解学生组织之间的公信力差异,本调查以影响力和活力值作为参照,设置了“您认为影响力较大的学生组织有?”与“您认为活力值较高的学生组织有?”两道多选题,以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从统计数据(表4)可以看出,各个学生组织的影响力与活力值排序基本吻合,也可以看出各个组织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其中学生会与志愿者协会或其相关组织的影响力与活力值的被认可度很高,他们的活力值选项比分别为70.43%、64.34%,而影响力选项比分别为76.05%、51.35%。而心理协会、科协、自管会或其相关组织的活力值与影响力明显偏低。令人深思的是,作为各级学生组织的指导单位,共青团的活力值与影响力却显著低于学生会或研究会,也低于志愿者协会或相关组织,仅有38.5%的调查对象认为共青团的活力值较高,仅有51.35%的人认为共青团的影响力较大。

(二)调查对象对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影响因素的认知

从高校学生组织自身建设的视角看,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主要取决于学生组织的价值理念、组织管理、队伍素质、活动质量及是否能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等因素。为了对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标补差,找出学生组织公信力弱化的症结,本调查设计了“您认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主要取决于”与“您认为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公信力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两道正反向度的排序题,让调查对象对以上五个因素作为选项进行排序,以各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在第一到第五位置的,依次赋予权值5、4、3、2、1分)作为判断各因素对学生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以及各因素与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力弱化现象的相关性的参考指标。各选项的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

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各因素对学生组织公信力之重要性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2.95)、组织管理(2.88)、价值理念(2.84)、队伍素质(1.92)、活动质量(1.59)。这说明与队伍素质、活动质量相比,是否能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组织管理与价值理念等三个方面是影响学生组织公信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前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群众性应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工作的根本原则,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是塑造学生组织公信力的根本着力点和关键点。另一方面,各因素与当前学生高校学生公信力弱化现象之相关性的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组织管理(2.75)、价值理念(2.61)与“是否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2.61)、干部队伍(2.39)、活动质量(2.03)。这说明导致当前学生组织公信力弱化的主要症结在于组织管理、代表和维护学生利益与价值理念等三个方面,而最突出的问题在组织管理。之所以会如此,参与访谈的学生骨干及辅导员认为,组织规模过大是一个重要原因,以校级学生组织为例,这些組织的人数基本上都在200左右甚至更多。这与学生骨干管理经验的不足、精力的有限、流动的频繁以及学业的压力等现实相互矛盾,关键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指导。虽然学生组织都配有指导教师,但由于时间精力、责任能力与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导教师指导的“缺位”“无力”或“指而不导”的现象客观存在。

三、讨论与建议

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水平趋向良好,为一般性水平。这个现象的发生与现代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现代性社会中,传统和习惯等秩序逐渐被社会的复杂性所取代,风险意识与怀疑精神也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与哲学意识中,他们对公共组织的公信力的评价更富有主动性、理性化、个性化甚至挑剔性。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曾指出:“在持久变迁的‘后传统社会,不信任的如此发展是不足为奇的。”[4]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管理及学生组织自身。作为各学生组织的指导单位,高校共青团须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从共青团到其他学生组织。团中央书记处在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时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果不积极应对、不改革创新,就不仅是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而且可能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5]

以群众性回归为基础。群众性是学生组织的本质属性,也是学生组织公信力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指出:“离开了群众性,群团组织就容易走向官僚化、空壳化。”[6]学生组织的群众性主要体现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组织定位上,其评价的根本尺度在于能否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与悦纳。然而在现行的行政化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学生组织的自主发展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其功能定位主要倾向于辅助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很少去聚焦学生的关切与诉求,尤其是那些可能对学校教育与管理构成质疑或挑战的诉求;即使聚焦了,代表了,很多情况下也是很难实现学生利益的维护,这使学生组织逐渐偏离了群众性组织的本质定位。因此在迈向教育现代化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高校管理者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走出传统思维的窠臼,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尊重学生组织的主体性权利,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的自主性发展;积极推动学生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深度融合,充分扩大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民主治理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广大学生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先进性是学生组织能得到学生信任与拥护的根本条件。先进性问题也是当前学生组织亟待面对的现实与挑战,因此先进性建设应成为学生组织建设的主线。一要把政治性建设提上日程,着力“培根铸魂”。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作,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学生力量,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组织的创造力与活力。习总书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离开了政治性,群团组织就容易产生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就会庸俗化,就会成为一般社会组织,甚至走向邪路。”[7]二要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着力“固本强基”。必须适用新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价值理念从以学校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工作机制实现由偏于完成上级任务向自我主体性发展的转变;精简组织机构,优化组织格局,完善组织机制,健全革新制度,推进规范化管理,消除学生对组织的“制度性焦虑”,构建制度型信任;严格干部队伍的选拔标准,规范干部队伍的选拔程序,强化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摒弃功利主义、官本位与宗派主义等错误思想,革除脱离学生、以公谋私、庸懒散漫的作风,积极塑造“优秀、干净、纯粹、担当”的综合性人格,增进魅力型信任。三要建立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机制,着力“强化公众的监督”。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原则,在公众与组织之间构建立体化的信息互动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公众反映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自我革新的起点,把问题解决当成自我进步的阶梯。

以服务力提升为着力点。西方社会信任理论认为,信任是“满足信任者未来的期望”[8],建立在本体性需求持续性满足的基础上。这种持续性满足会为个体带来实际的获得感,这种体验或经验的惯性将促成并增强对他人或他物的认同与信任。马克思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9]因此基于学生需求,强化服务力是提高与维护学生组织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必须贴近学生的内心需求,着眼于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要明晰学生组织的功能定位,聚焦服务的领域,强化服务的意识,丰富服务的内容,创新服务的形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供给体系;特别要提高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关注各年级各利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重点关心普通学生与困难学生。

以教师指导力强化为保障。教师的指导权与学生组织的自主发展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生组织的自主发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展,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组织自主发展的必要的组织保障。教师指导的缺位或弱化会导致学生组织发展的随意性,从而影响学生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要提升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指导力,把教师的指导落到实处。一要优选指导教师队伍。尽量挑选政治素质硬、责任意识强、作风正、业务精、能力高且有充沛时间和精力的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二要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须明确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建立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完善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三要提升指导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政治及业务学习、专家辅导授课、同行经验交流、情境模拟等形式,强化指导教师的政治及业务素质培训,提升指导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朱虹.转型时期社会信任的状况与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1(10):121.

[2]陈治治.“学生官”充斥校园不是哈哈一笑的事[EB/OL].(2018-07-21).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807/t20180721_176079.html.

[3]李拯.让学生会回归本色[N].人民日报,2018-10-24(5).

[4][8][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165,127.

[5]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积极稳妥地深化共青团改革——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9(7).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3,69.

[9]中央編译局.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公信力影响因素现状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