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践行
2019-11-21卫浩
卫浩
地理研学旅行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收集、集体活动等。进行地理研学旅行,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拓宽学生视野,并且能让他们在研学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经常开展地理研学活动,不但能够缩短学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知识运用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是地理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类在开展地理活动时,需以人地协调观为指导。所以,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时,需要用到这一观念,并要准确理解其含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
笔者曾带领学生一起去往王屋山这个景点,在研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王屋山上常见的森林植被有哪些?气候对当地树木种类的影响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他们对王屋山的森林植被就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另外,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亲身感受到人类活动对于大自然的影响。如:人们在旅游景点扔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景点承载旅游人数过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等等。这些都可在研学旅行中发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进而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二、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即学生在分析某个地理问题时,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例如,在介绍强对流天气的成因时,笔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当地的气候、风速等因素对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影响。在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再如,教学《人口的数量变化》时,笔者让学生分组调查,通过走访、社会调查等形式,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人口政策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等,然后形成文字总结,在班级中进行讨论。最终,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都会对人口观念产生影响,而人口观念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人们的生育观念,进而对人口数量的变化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思考并探究解决相关问题时,应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逐渐培养自己的综合思维。
综合性、广阔性与区域性是地理思维较为显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地理问题时,需要带领学生结合该地的地形、地貌、降水等因素。这样,便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即学生对某个区域的认识等。高中地理必修3是区域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册内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观念。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空间观念。这样,他们在分析某个地理现象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该地区的环境、气候等地理因素进行思考。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掌握分析地理要素的方法,并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究。例如,教学《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笔者便搜集了一些关于煤炭、天然气的成因的短视频,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依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西北地区资源丰富的原因,从而促使他们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以提供两个情况相似的地理现象,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区域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四、在研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户外考查、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總而言之,在研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并依据资料去进行社会调查与亲身体验,这样,才能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